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8)
2023(13646)
2022(11272)
2021(10965)
2020(8858)
2019(20522)
2018(20451)
2017(39139)
2016(21193)
2015(23481)
2014(23322)
2013(22632)
2012(20656)
2011(18448)
2010(18708)
2009(17086)
2008(16675)
2007(14281)
2006(12653)
2005(11028)
作者
(55162)
(46779)
(46168)
(44279)
(29433)
(22319)
(21136)
(18171)
(17889)
(16389)
(15970)
(15761)
(14438)
(14402)
(14379)
(14151)
(13629)
(13530)
(13373)
(13134)
(11467)
(11269)
(11200)
(11039)
(10579)
(10553)
(10184)
(10127)
(9406)
(9197)
学科
(92702)
经济(92590)
(61788)
管理(55219)
(50924)
(40688)
企业(40688)
方法(39995)
数学(36480)
数学方法(36048)
农业(33828)
业经(24248)
中国(22845)
(22099)
(20675)
地方(17410)
(15231)
(15057)
(14208)
(14186)
贸易(14177)
(13923)
银行(13911)
(13826)
(13494)
金融(13493)
(13321)
技术(13071)
土地(12846)
农业经济(12625)
机构
学院(284958)
大学(281389)
(120409)
经济(118045)
管理(113657)
理学(98072)
理学院(97129)
管理学(95639)
管理学院(95094)
研究(90869)
中国(73477)
(58548)
(57326)
(56742)
科学(51857)
中心(45543)
财经(44308)
农业(44287)
业大(44173)
(44039)
(42863)
(40577)
研究所(38373)
(38032)
师范(37728)
经济学(36892)
北京(35324)
(34402)
经济学院(33427)
(32847)
基金
项目(192956)
科学(153827)
研究(147512)
基金(141124)
(120948)
国家(119830)
科学基金(104580)
社会(95445)
社会科(90162)
社会科学(90143)
(75469)
基金项目(74484)
教育(68953)
自然(64906)
自然科(63336)
自然科学(63324)
(62571)
自然科学基金(62201)
编号(61297)
资助(56522)
成果(49139)
(44425)
重点(42906)
(41762)
课题(41561)
(40688)
国家社会(40076)
教育部(38698)
(38266)
创新(37951)
期刊
(134147)
经济(134147)
研究(83324)
中国(61958)
(61866)
(43305)
农业(41943)
学报(38625)
管理(38434)
科学(38412)
教育(34948)
大学(32200)
(32044)
金融(32044)
学学(30112)
业经(28112)
技术(26506)
财经(21691)
(19705)
问题(19161)
经济研究(18687)
(18536)
农村(15647)
(15647)
农业经济(15173)
(14914)
世界(14191)
经济问题(13429)
理论(13393)
资源(13342)
共检索到428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管珊  
在农地确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确权政策表达遭遇到多方面的抵制,导致确权实践的"被产权"逻辑。即一方面政策实践脱离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需要,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农村和农民被动接受政策,不得不用某些策略性方式纠正政策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背离。具体而言,基层治理原有秩序机制、村庄社会运作逻辑和农民的土地认知结构等成为形塑"被产权"实践的主要因素,诸种反制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消极作用,但是契合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实际需求,具有实质合理性。在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依靠产权制度孤军深入,往往陷入"头疼医脚"的实践困境,损害而并非保障农民利益。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财  田传浩  顾海英  
土地确权和村庄稳定是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两个重大议题,土地产权安全是维护村庄稳定、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考察了土地产权保护对村庄稳定的影响,使用村庄民主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农地确权可以显著降低村庄犯罪的发生概率。计量检验表明:农地确权村比未确权村发生犯罪事件的概率下降27.1%,农地确权改革使得发生犯罪事件的村庄犯罪人数减少46.3%,整体的村庄犯罪率下降9.9%。机制分析发现:土地产权保护会通过减少农户间土地流转摩擦、降低征地冲突、改善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村庄贫困等渠道,减少村庄犯罪。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完善土地产权保护类型和提高土地产权保护质量,降低农民维权成本,为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郜亮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得桂  
由于每次改革都是对现实经济社会背景的策略性反应,集体林权变革历程既是农民的林地权利回归与增长的展现,也是行政力量(被动或主动)放权让利的过程,同时更是国家对林业利益关系的主导地位逐步淡出的表现,林权改革实践展现出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的逻辑,从国家整合乡土社会的视角来看,集体林权变革也遵循着"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的逻辑。包括林地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不仅是法制制度、经济制度,也涉及政治制度和对国家的理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由于分散细碎的地权无法有效整合,农地利用存在"反公地悲剧",突出表现为公共品供给困境及农地细碎化问题。湖北沙洋县通过农地调整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农民个体组织起来形成集体行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策原则有效整合细碎化地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地利用的"反公地悲剧"问题。这表明农地调整具有协调农民利益关系促进农地利用的效率功能,这源于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基础及其产权整合的制度优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土地分散承包的弊端日益凸显,集体所有制的产权整合功能更为重要。当前的农地制度改革应赋予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农地调整权利,回应农民的诉求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杨芳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主体权益实现视角,提炼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培育和扶植多种组织形式的农民"集体",改善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等多维产权实施环境,因地制宜,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并辅以相应保障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杨芳  
从产权理论和集体所有制入手,梳理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轨迹,分析了深化改革中的现实困境,并以腾冲、湄潭、崇州的实践经验,剖析了产业带动型、集体带头型、政府主导型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从产权实施能力提升、产权实施环境改善和主体权益实现视角,提炼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培育和扶植多种组织形式的农民"集体",改善制度规范、产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等多维产权实施环境,因地制宜,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并辅以相应保障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鹏  王琳  刘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典型案例方法,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案例解析,重点分析并考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践逻辑。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层实践既有政治逻辑又有经济逻辑,政府和村庄博弈力量交织共存。在政治逻辑主导下,由于考核要求和村庄发展等因素,地方政府会积极推进改革;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逻辑下,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考核标准、村庄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村委会的改革实践,且优惠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高;未分红状态下,村民对改革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其参与改革的经济逻辑凸显,且不同村民群体对改革存在认知差异。基于此,地方政府在推行改革时应提高政策的普惠化程度,打造典型的同时应重视资源的均衡利用;适当放宽对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竞争的管制,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改革获得感;采取差异化的宣传策略,提高村民的改革参与度与认知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应良  徐亚东  
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讨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五个理论条件:产权明晰、产权激励、拓宽市场、延长链条和维持特色,并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与理论条件相违背。农村"三变"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就是改变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使其与理论条件相符合。具体而言,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资源资产登记制度、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产品中地域特色的引入等措施,实现集体经济的增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除了要思考资源产权问题外,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市场化经营资源。本文的研究拓宽了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研究的视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宏  周应恒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鹏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使得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呈现联动性、复杂性等特征。本文基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的实践关联性理论假设,沿着"三权分置"这条产权制度演化主线,以农地权能结构及其主体可行性能力为核心,从权能结构、治理机制两维度构建一个涵盖不同农地经营权人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从实证分析和经验成效上看,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经营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呈现辨证互构特征。因此,一方面要把能力提升作为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效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抓手,提升不同农地产权结构及其权能体系下多元产权主体可行性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法治保障和体制机制完善,以农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演化导向为目标,丰富农地经营权权能体系,构建以经营权人为主体的多样性农业经营制度。同时,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效能,不断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必须时刻警惕集体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家庭失灵等引发的农业治理风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秀莲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从成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出发,多角度评价分析这项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下一步改革面临的制约因素,有利于促进这项改革的深化。或许成都的改革实践也能对深化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明确产权改革的关键环节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从产权的确认、赋能、流转和分配等多个环节入手,进一步丰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车士义  庞博  谢欣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有利于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户的信用状况,从而提高农村的贷款可获得性,解决现有小额信贷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匹配问题。本文对农村金融、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回顾新中国土地改革历史,总结出逐步还权赋能,提高农民土地产权的全面性、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的演进逻辑,进而剖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土地改革中深层次问题,提出通过土地产权抵押改革拓宽农村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提高农村贷款额度、期限,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迪平  陈媛媛  刘强  
我国农地产权的实质是其二元属性;即涉及到农业用途时,农民享有所有权;而涉及到非农用途时,国家享有所有权,地方政府代替国家行使这种权利。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寻租动机;二是我国在既定的发展战略及由此内生的政绩考评体系导致地方政府大力吸引外资和竞相发展本地经济。这两点使得地方政府在征地中有强烈的过分掠夺动机,而二元农地产权则使得过分掠夺成为现实。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改变我国赶超型发展战略,稳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