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78)
- 2023(5594)
- 2022(4831)
- 2021(4429)
- 2020(3716)
- 2019(8300)
- 2018(8163)
- 2017(15574)
- 2016(8546)
- 2015(9493)
- 2014(9444)
- 2013(9204)
- 2012(8514)
- 2011(7706)
- 2010(7947)
- 2009(7634)
- 2008(7864)
- 2007(7051)
- 2006(6309)
- 2005(6120)
- 学科
- 管理(36298)
- 济(33208)
- 经济(33121)
- 业(31076)
- 企(29572)
- 企业(29572)
- 财(14938)
- 方法(13791)
- 制(13297)
- 数学(11320)
- 数学方法(11241)
- 务(10409)
- 财务(10390)
- 财务管理(10371)
- 体(10010)
- 企业财务(9998)
- 业经(9155)
- 体制(8371)
- 中国(7584)
- 农(7529)
- 银(6608)
- 银行(6591)
- 划(6494)
- 融(6476)
- 金融(6474)
- 行(6244)
- 学(5862)
- 理论(5611)
- 技术(5582)
- 税(5252)
- 机构
- 大学(126496)
- 学院(124939)
- 济(52557)
- 经济(51513)
- 管理(50378)
- 理学(43042)
- 理学院(42652)
- 管理学(42155)
- 管理学院(41914)
- 研究(39244)
- 中国(31742)
- 财(30505)
- 京(25747)
- 财经(23142)
- 科学(21153)
- 经(20980)
- 江(19316)
- 所(19008)
- 中心(18180)
- 财经大学(17366)
- 研究所(16516)
- 农(16481)
- 经济学(16376)
- 北京(16013)
- 业大(15372)
- 州(14979)
- 经济学院(14585)
- 商学(14550)
- 商学院(14410)
- 院(14085)
- 基金
- 项目(79658)
- 科学(64517)
- 基金(60593)
- 研究(58866)
- 家(51800)
- 国家(51421)
- 科学基金(45649)
- 社会(39536)
- 社会科(37540)
- 社会科学(37531)
- 基金项目(32100)
- 省(29992)
- 自然(29357)
- 自然科(28730)
- 自然科学(28722)
- 自然科学基金(28254)
- 教育(27696)
- 划(25288)
- 资助(24196)
- 编号(22937)
- 制(21680)
- 成果(19721)
- 部(18856)
- 重点(17824)
- 创(17245)
- 教育部(16848)
- 国家社会(16669)
- 创新(16228)
- 人文(16164)
- 性(15958)
共检索到193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玉龙 任国良 文春晖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人的虚拟经济属性和实体经济属性差异,将上市公司终极控股的金字塔结构分为虚拟终极控制和实体终极控制两类,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股结构的演化以及金字塔持股结构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金字塔持股结构呈现日益复杂和从实体终极控制向虚拟终极控制变迁的趋势,而且不同属性的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虚拟"长窄"控制和实体"宽扁"控制的特征。另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金字塔持股复杂度可以抑制实体终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助长虚拟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具体到金字塔结构的长度和...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姚惠宇 马丽亚
本文以2005-2008年中国企业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企业集团、金字塔式控制结构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采用行业业绩冲击敏感性方法,以同属于一个集团内公司间的相对控制权为基点,研究控制性大股东利用集团内部市场进行非效率资产转移与配置的可能性与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大股东掏空"行为在中国非常普遍,而且控制性大股东倾向于把资源从拥有较少所有权的底层公司转移到拥有较高所有权的上层公司。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洪昀 李婷婷 姚靠华
采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融资融券机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大股东掏空越严重。而融资融券抑制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引起的大股东掏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治理机制更差的公司中,融资融券的掏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
关键词:
融资融券 两权分离 掏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先聪 张健 胡志颖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中剔除了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从样本总体、区分借款期限以及企业所有制类型三重维度,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究竟是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还是便利了大股东掏空。从样本总体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企业通过增加借款进而导致了大股东掏空的增加。从区分借款期限实证检验发现:缘于还款期限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程度不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现不同效应。具体而言,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短期借款越少,大股东掏空相应减少;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长期借款越多,对大股东掏空的限制也越多。从区分企业异质性实证检验发现:由于经营机制以及受监管程度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显著,而民营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股东控制下的债务融资对大股东掏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代理理论以及债务融资理论,能够为规范中国的债务融资市场和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股东 两权分离度 债务融资 掏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超恩 张瑞君
使用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1)大股东掏空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减弱大股东掏空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3)内部控制的治理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高金字塔层级上市公司中的显著性更强;(4)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的治理作用较为显著,控制环境和内部监督的作用则不显著。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大股东掏空 股价崩盘风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明琳
单纯的掏空行为无法解释家族控制的金字塔结构的持续存在,除非社会投资者都是“短视”的或者缺乏足够信息。如果社会投资者是理性的,只有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行为和支持行为同时发生,并且在法律对社会投资者保护薄弱以及金字塔结构比水平结构更好地实施掏空行为的条件下,金字塔结构才可能长期存在。金字塔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中性的股权控制方式,既可能侵害外部股东的权益,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保护其权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学伟 马忠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存在多个大股东对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力的影响,考察了当多个控制性大股东股权性质不同时,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差异。本文发现多个大股东与最终控制人之间既存在监督效应,也存在合谋效应。当其他多个控制性大股东性质不同时,对终极控制人的监督动机超过了合谋动机,从而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金字塔结构 多个控制性大股东 股权制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丁振松 齐鲁骏
民营上市公司原控制人做出退出控制地位的决定后,到真正退出之前,具有加剧掏空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在控制权转移发生前一年时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述掏空现象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 关联交易 大股东掏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侯青川 靳庆鲁 苏玲 于潇潇
本文以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大股东"掏空"为切入点,研究放松卖空管制是否可以发挥外部监督约束作用。放松卖空管制后,如果大股东继续进行"掏空",则中小股东可卖空公司股票,使股价及时反映负面消息而下跌,从而大股东的利益亦会受到损失。如果"掏空"带来的收益小于股价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则放松卖空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支持上述预期,表明卖空机制可以发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关键词:
放松卖空管制 掏空 外部监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关键词:
掏空 独立董事 抑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亮亮 李凯 方圆
本文以2005年我国270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金字塔股权结构的"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和"终极股东利益侵占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字塔股权结构复杂性与上市公司全部非银行借款率、短期非银行借款率显著正相关,即金字塔股权结构越复杂,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规模越大,上市公司越倾向选择非银行借款,这表明金字塔股权结构确实发挥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总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大,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程度越低,避免了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相反,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小,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程度越高,从而引起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资产负债率增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关键词:
大股东 股权融资偏好 掏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克勇 王慧
我国股权大都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终极控制股东普遍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方式对底层公司实施控制并影响会计稳健性。基于Basu模型,采用2012-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终极控制股东产权性质、金字塔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的上市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金字塔层级增加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金字塔层级的增加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国有终极控制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产权视角,剖析控制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关系,结合制度困境以及契约不完备观点,提出内部控制分层控制观点,认为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时,重点抑制那些缺少社会资本接近或补偿的大股东,构建社会域嵌入的内部控制分析框架,为内部控制经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向。
关键词:
产权 内部控制 掏空行为 抑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