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4)
- 2023(9365)
- 2022(7788)
- 2021(7219)
- 2020(5801)
- 2019(12554)
- 2018(12643)
- 2017(24615)
- 2016(12954)
- 2015(14744)
- 2014(14103)
- 2013(14106)
- 2012(12852)
- 2011(11687)
- 2010(11741)
- 2009(11302)
- 2008(10776)
- 2007(9777)
- 2006(8860)
- 2005(7982)
- 学科
- 济(54872)
- 经济(54829)
- 业(38207)
- 管理(37409)
- 企(29472)
- 企业(29472)
- 方法(21253)
- 农(18813)
- 数学(18430)
- 数学方法(18259)
- 中国(17296)
- 技术(14710)
- 业经(14077)
- 农业(12091)
- 制(11969)
- 贸(11793)
- 贸易(11785)
- 财(11665)
- 易(11511)
- 地方(10994)
- 产业(10909)
- 银(9637)
- 银行(9619)
- 行(9318)
- 学(8704)
- 环境(8322)
- 融(8194)
- 金融(8192)
- 体(8090)
- 和(7969)
- 机构
- 学院(192812)
- 大学(186925)
- 济(81147)
- 经济(79553)
- 管理(71598)
- 研究(63764)
- 理学(61267)
- 理学院(60709)
- 管理学(59750)
- 管理学院(59423)
- 中国(48190)
- 京(39249)
- 科学(37710)
- 财(37316)
- 所(32212)
- 农(31935)
- 财经(29664)
- 研究所(28865)
- 中心(28662)
- 江(28613)
- 业大(27595)
- 经(26701)
- 农业(24999)
- 北京(24826)
- 范(24785)
- 经济学(24765)
- 师范(24560)
- 州(23364)
- 院(22649)
- 经济学院(22568)
- 基金
- 项目(122783)
- 科学(96348)
- 研究(94550)
- 基金(86389)
- 家(74895)
- 国家(74255)
- 科学基金(62548)
- 社会(59676)
- 社会科(56715)
- 社会科学(56703)
- 省(50118)
- 基金项目(45121)
- 教育(42899)
- 划(41312)
- 编号(40190)
- 自然(37573)
- 自然科(36623)
- 自然科学(36614)
- 自然科学基金(35924)
- 资助(34343)
- 成果(32210)
- 发(29145)
- 重点(28040)
- 课题(27943)
- 创(27138)
- 部(26664)
- 创新(25367)
- 国家社会(24423)
- 项目编号(24381)
- 性(23929)
共检索到287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晓琳 李慧泉
本文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视角,构建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函数移动的影响机理分析框架,构建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离度指数和要素偏向指数,分析2004—2019年小麦产业的要素偏向性特征趋势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小麦产业及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不同阶段对技术进步存在差异性影响。小麦产业要素偏向特征呈现“劳动力—生物化学—土地—劳动力”的趋势,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偏向主要以劳动力和生物化学要素为主,以土地要素和机械要素为辅。小麦产业的技术进步模式表现为以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为主、机械型技术进步为辅,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模式存在差异,这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扭曲和地理特征有关。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科技投资是促进小麦产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小麦产业实现节本增效和提高“藏粮于技”具有现实指导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谢雨濛 黄炜虹 吴清华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宋丽萍; 杨大威;
开放经济下,基于丰富低技能劳动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制造品加工的贸易形式。这种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式主要增加对低技能劳动的需求,从而限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发展。文章遵循Acemoglu关于贸易影响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观点,利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和行业贸易数据实证考察中国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对技能劳动相对需求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存在逆向作用。一个政策建议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更高质量产品贸易将为增加技能劳动需求奠定市场规模条件,从而促使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宋丽萍 杨大威
开放经济下,基于丰富低技能劳动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制造品加工的贸易形式。这种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式主要增加对低技能劳动的需求,从而限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发展。文章遵循Acemoglu关于贸易影响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观点,利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和行业贸易数据实证考察中国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对技能劳动相对需求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存在逆向作用。一个政策建议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更高质量产品贸易将为增加技能劳动需求奠定市场规模条件,从而促使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技能偏向 贸易 技术进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钧霆 董丹丹 李凯杰
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影响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构建了基于开放贸易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模型,采用标准供给面系统方法测度了我国各省份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程度,并结合我国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丰富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会促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解释变量、Probit面板估计以及采用PSM-DID估计后,结果依旧稳健。(2)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在中、西部省份和知识产权保护弱省中更强。(3)从影响机制来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其中进口贸易起正向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则发挥了负向抑制作用。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贸易 偏向性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少锋 兰森 张紫洋 于泽
中国收入分布在1995—2018年发生了阶段性演变:2007年之前,中、底层收入份额不断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认为偏向性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个体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收入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收入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总体上可以较好地解释这段时期中国收入分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2007年之前,资本、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共同导致中、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顶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部分抵消了前者对底层和顶层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这段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发现1995—2007年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收入上升掩盖了分配格局的失衡,顶层群体收入增幅最大;2007—2018年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善,中层群体从增长中获益最多。本文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收入分布和不平等演变的理解,也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慧慧 许超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廉晓梅 王科惠
本文根据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的资本、劳动、能源三要素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测算1990—2017年我国八大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水平,并实证分析各区域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技术进步总体表现为资本偏向性,少数年份由于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因素影响,使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部分区域偏向能源和劳动,劳动收入份额呈震荡下降趋势,即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大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偏向性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为优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应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多措并举鼓励技术创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林辉 杨博 董直庆
研究目标:中美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和不同传递路径异质性效应检验。研究方法:利用标准化系统法和似不相关模型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结合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不同路径异质性传递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呈逆要素禀赋的资本偏向特征,可归结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的结果,主要通过商品进口、FDI和设备引进实现,传递效应依赖于技术进步偏向强度。中美技术进步偏向性传递存在非对称性,中国受美国影响较大,易引发要素结构变化和就业损失,而中国反向传递效应有限。研究创新:从跨国传递视角解释中国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成因,检验不同传递路径的异质性效应。研究价值: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性 跨国传递路径 异质性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悦 王鸿飞
利用2004—2018年我国玉米产业20个主产省份的平衡面板生产数据,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玉米产业节本增效途径。研究发现:技术进步率的降低导致2004—2018年玉米产业的生产率损失;技术进步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机械投入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玉米产业生产表现出明显的机械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而生物化学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表现为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转变,这与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地理特征有关。为促进我国玉米技术进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各玉米产区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强化因地制宜的生产模式,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苗珊珊
利用2000—2011年中国15个省区小麦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单位面积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并从农业技术进步有偏演进的视角考察我国及各省区生化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00一201 1年小麦单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87,年均提高1.9%,技术效率提高速度较快;各省技术效率水平差异较大,且生化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利用效率变动差异较大,北方(河南、湖北和黑龙江)农业机械装备程度和土地规模水平高于南方(安徽、河北),因此,北方平均机械技术利用效率高于南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殷晓彦 崔占峰
技术进步是否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并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这一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有偏性密切相关。论文从宏观角度入手,选取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技术偏向性进步指数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且这一结果在不同区域间未见差异。多元中介效应检验证明,这一促进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实现。考虑稳健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殷晓彦 崔占峰
技术进步是否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并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这一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有偏性密切相关。论文从宏观角度入手,选取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技术偏向性进步指数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且这一结果在不同区域间未见差异。多元中介效应检验证明,这一促进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实现。考虑稳健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