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4)
2023(12823)
2022(11266)
2021(10624)
2020(8772)
2019(20156)
2018(20028)
2017(39421)
2016(20972)
2015(23415)
2014(22958)
2013(22686)
2012(20477)
2011(18255)
2010(17944)
2009(16586)
2008(15776)
2007(13724)
2006(12007)
2005(10440)
作者
(58384)
(48166)
(48160)
(45683)
(30750)
(23045)
(21853)
(18889)
(18438)
(17203)
(16536)
(16249)
(15226)
(15043)
(14882)
(14803)
(14370)
(14312)
(13734)
(13696)
(11842)
(11748)
(11580)
(10918)
(10909)
(10744)
(10688)
(10649)
(9692)
(9445)
学科
(81572)
经济(81490)
管理(57844)
(54990)
(45516)
企业(45516)
方法(39452)
数学(34550)
数学方法(34193)
(21096)
中国(20946)
(20780)
银行(20633)
(20135)
(19704)
(19279)
业经(17807)
(17189)
地方(16802)
(15095)
贸易(15084)
(14943)
金融(14941)
(14626)
农业(14465)
理论(13687)
环境(12799)
(12744)
财务(12680)
财务管理(12662)
机构
大学(286731)
学院(286410)
管理(116001)
(114159)
经济(111687)
理学(100811)
理学院(99766)
管理学(98068)
管理学院(97573)
研究(92332)
中国(73022)
(60090)
科学(56998)
(52221)
(45192)
(44139)
中心(42679)
财经(42620)
业大(42019)
研究所(41417)
(40609)
(38818)
北京(37517)
(37123)
师范(36796)
农业(34714)
经济学(34599)
(33856)
(33722)
财经大学(32003)
基金
项目(200357)
科学(157667)
研究(147533)
基金(145747)
(126044)
国家(125019)
科学基金(108213)
社会(92731)
社会科(87911)
社会科学(87891)
(78178)
基金项目(77907)
自然(70606)
自然科(68974)
自然科学(68960)
教育(67731)
自然科学基金(67689)
(65339)
编号(60869)
资助(59997)
成果(48136)
重点(44341)
(43943)
(42306)
(41827)
课题(40887)
创新(38931)
科研(38367)
教育部(38144)
项目编号(37994)
期刊
(120554)
经济(120554)
研究(86610)
中国(48902)
学报(43661)
管理(41077)
科学(40504)
(39775)
(38511)
(34747)
金融(34747)
大学(32929)
学学(31092)
教育(30636)
农业(26886)
技术(23752)
业经(20499)
经济研究(20272)
财经(20193)
(17134)
问题(15415)
理论(15269)
图书(14953)
实践(14141)
(14141)
科技(13693)
技术经济(13452)
(13223)
商业(13116)
现代(12867)
共检索到412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少华  闫浩  肖春明  
为回答新一轮金融开放下如何提升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问题,结合“营改增”税制改革背景,以外资银行进入方式为切入点,利用Monti-Klein古诺修正模型和2002—2019年19家银行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阐明外资银行进入方式对内资银行绩效的传导机制及“营改增”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外资银行不同进入方式的进入效应有明显差异,绿地进入方式的负面影响大于正向激励,且内资银行对外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更敏感;非绿地进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被参股银行的利润效率;“营改增”政策将强化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效应,但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增加,其负向调节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在中国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结合外资银行进入方式的异质性,并与税收政策相配合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家庭  张俊韬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和无序扩张的现实问题,对1999—2008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蔓延现象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蔓延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城市表现出蔓延现象,平均蔓延指数为3.9047,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为122.67%,市区人口增长率为47%,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低密度扩张趋势;(2)我国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东部地区城市蔓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伟光  肖晶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妍  张立光  
本文基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 家国内银行1993 年—2002 年的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盈利状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影响在90 年代前半期不甚明显,到1998年以后才逐渐显著;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效应”、“技术示范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在我国均有体现;此外,国内银行的盈利状况等还受自身资本充足率和费用率的影响较大。据此提出了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对策要点。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龙训  张立光  郑玉坤  
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银行业的适度保护政策,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冲击较小,除了导致国内银行费用率上升外,对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差收入影响并不显著,相反带动了非贷款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的提高,并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配置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将逐渐显露,国内银行需积极应对,增强竞争力;政府需要适当动用特别条款,避免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带来过度冲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谈儒勇  丁桂菊  
外资银行进入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的重要标志。外资银行进入会如何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和银行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旨在评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引导人们全面、正确地评价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国红  何德旭  
本文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但作用有限;外资银行资产份额与市场竞争程度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机构数与竞争程度不相关;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验证了SCP假说;市场稳定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很弱的负相关。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加大引进外资银行的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锡勇  
文章基于"营改增"的背景下,以我国银行业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上述宏观政策的背景下对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银行的税负进行测算。采用的计税方法来自文中所归纳的三种情景,包括目前试行"营改增"细则规定的金融业计算方法在内的三种方法,分析不同计税方法下所造成银行的税负差异及其内在原因,并借此对现行"营改增"细则所试行计税方法从政策目标达成情况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利差计税方法更为合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锡勇  
文章基于"营改增"的背景下,以我国银行业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上述宏观政策的背景下对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银行的税负进行测算。采用的计税方法来自文中所归纳的三种情景,包括目前试行"营改增"细则规定的金融业计算方法在内的三种方法,分析不同计税方法下所造成银行的税负差异及其内在原因,并借此对现行"营改增"细则所试行计税方法从政策目标达成情况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利差计税方法更为合适。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熊福平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国內银行绩效影响的短期效应,并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计量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玮  
文章采用Panzar-Rosse模型测度了1985年至2008年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市场竞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类型在样本期内由寡头竞争型转变为垄断竞争型,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市场竞争程度相应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外资银行进入初期并没有显著促进银行业的竞争,而是在进入程度达到某一阶段之后才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林  王建玲  王明倩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一方面会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金融创新方法等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又会依靠其在管理与经营、资产质量、产品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运用我国13家商业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实际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立平  时萌  
随着外资银行大规模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它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究竟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哪些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文通过选取2003—2008年我国银行业相关面板数据变量、用数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从短期看,会对我国银行业部分效率指标有一定负相关影响,但部分效率指标也有呈正相关描述。从长远和整体来看,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加快银行内部机制改革,会对我国银行业的总体效率提升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长春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及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需要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更多的合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永进  葛兆强  
本文对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所带来的理论效应和国际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我国的外资银行的运营特点及其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文章认为,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近30年来,外资银行不断成长,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的银行业拥有了一定控制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调整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确保外资银行规范、有度地稳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