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7)
- 2023(10468)
- 2022(8824)
- 2021(8076)
- 2020(6717)
- 2019(15216)
- 2018(14295)
- 2017(28704)
- 2016(15783)
- 2015(16934)
- 2014(16510)
- 2013(16626)
- 2012(15401)
- 2011(13482)
- 2010(13338)
- 2009(12383)
- 2008(12534)
- 2007(10987)
- 2006(9586)
- 2005(8313)
- 学科
- 济(67671)
- 经济(67599)
- 管理(49269)
- 业(47952)
- 企(38369)
- 企业(38369)
- 方法(35866)
- 财(35052)
- 数学(33451)
- 数学方法(33313)
- 税(22200)
- 税收(20749)
- 收(20584)
- 务(17480)
- 财务(17478)
- 财务管理(17430)
- 农(17360)
- 中国(17142)
- 企业财务(16744)
- 财政(15425)
- 贸(13861)
- 贸易(13853)
- 制(13533)
- 易(13458)
- 政(12804)
- 业经(12447)
- 地方(12385)
- 农业(11469)
- 学(11150)
- 融(10952)
- 机构
- 大学(219515)
- 学院(217840)
- 济(99765)
- 经济(98307)
- 管理(84013)
- 理学(73791)
- 理学院(73081)
- 研究(72242)
- 管理学(72168)
- 管理学院(71779)
- 财(59667)
- 中国(56621)
- 京(43507)
- 财经(43293)
- 科学(41979)
- 农(40064)
- 经(39583)
- 所(36826)
- 业大(33634)
- 经济学(33354)
- 中心(32655)
- 研究所(32655)
- 财经大学(32234)
- 农业(31802)
- 江(31762)
- 经济学院(30797)
- 北京(26819)
- 院(25224)
- 商学(24616)
- 商学院(24413)
- 基金
- 项目(147253)
- 科学(116598)
- 基金(112052)
- 研究(101637)
- 家(99398)
- 国家(98640)
- 科学基金(84767)
- 社会(69716)
- 社会科(66614)
- 社会科学(66596)
- 基金项目(59302)
- 自然(55056)
- 省(54983)
- 自然科(53921)
- 自然科学(53904)
- 自然科学基金(53056)
- 划(46648)
- 资助(46240)
- 教育(46016)
- 编号(37338)
- 部(33941)
- 重点(33047)
- 创(31168)
- 国家社会(30909)
- 发(30519)
- 成果(29851)
- 教育部(29620)
- 创新(29305)
- 科研(29084)
- 人文(28453)
共检索到323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曹越 陈文瑞 张肖飞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营改增"全面铺开(财税[2016]36号)对扩围行业的市场反应,并运用多元回归法从税收敏感度、雇佣和固定资产密度三个维度分析了该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投资者将扩围行业试行"营改增"视为利好消息(市场反应显著为正),但不同行业"营改增"的市场反应有差异:投资者将建筑业视为利空消息,将房地产业及金融业视为利好消息,而对生活服务业持观望态度。进一步细分公司特征发现:高税收敏感度、非超额雇佣企业的市场反应更加积极,但固定资产密度与"营改增"的市场反应无显著关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曹越 陈文瑞 张肖飞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营改增"全面铺开(财税[2016]36号)对扩围行业的市场反应,并运用多元回归法从税收敏感度、雇佣和固定资产密度三个维度分析了该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投资者将扩围行业试行"营改增"视为利好消息(市场反应显著为正),但不同行业"营改增"的市场反应有差异:投资者将建筑业视为利空消息,将房地产业及金融业视为利好消息,而对生活服务业持观望态度。进一步细分公司特征发现:高税收敏感度、非超额雇佣企业的市场反应更加积极,但固定资产密度与"营改增"的市场反应无显著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晓玲 牛杰
本文以2007—2008年间发布补充、更正或补充更正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重述公告发布前后股票累积超额收益率变化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不同特征财务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我国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但影响程度较小;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表明,更正公告、传递坏消息的重述公告以及因会计问题和监管部门督促引起的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且影响程度较大。本文认为,从制度规范、审计责任、证券市场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强化监管,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宋生 王立彦
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公布股权分置改革和正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两个事件的市场反应,对2005年至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进行了较全面的观察与测度,从而更准确和真实地反映这一现象,提出与已有研究不同的结果。研究发现,正式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布后,对价率高低、净资产收益率大小与投资者获得的非正常报酬收益率负相关,存在价格反转现象,同时流通股比例高低与非正常报酬收益率正相关。这表明,投资者对股权分置改革存在着过度反映,仍然可归结为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股价的暂时上扬,并不意味着市场对改革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认可。
关键词:
股权分置 市场反应 原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莉 陆铭 刘雅丽
当前中国城市存在商住用地供给失衡的结构问题,但鲜有文献研究其原因。本文利用“营改增”试点,发现地方政府的税收激励影响着城市内商服和住宅用地的配置。具体来说,“营改增”后地方政府显著减少商服用地出让,有助于缓解住宅地价过高。改革前营业税占比越高(服务业占比越高),财政收入越多,土地供给约束越强的城市,在改革后商服用地出让的减少程度越大;改革前越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城市,在改革后越是增加住宅用地的出让。本文的一般含义是,税制设计可以改变地方政府行为,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关键词:
地方政府行为 税收激励 城市用地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叶陈刚 王莉婕 崔婧
以往的单一种类外部融资研究认为外部融资后常伴随着负的长期市场反应,然而包括定向增发在内的多数外部融资研究都很少考虑其他外部融资及同一种类多次融资的交叉影响。与着眼于单次定向增发长期市场反应研究不同,以2006—2019年成功实施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多数相关研究所剔除的多次定向增发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控制了定向增发的频次及其他外部融资的种类,把频繁发行者的影响分离出来,重点关注了多次定向增发的长期市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多次定向增发后的长期市场反应为负是多次定向增发及多种外部融资叠加效应的体现,低绩效更多的是外部融资的多样性和定向增发发行频次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管悦 冯忠磊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市场开始呼唤理性的价值投资,这其中如何评估股票的价值尤为关键。通过考察财务信息披露后的市场反应,本文测算了公司盈利能力、现金流量、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竞争能力对股票估值的影响,并在回归检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财务信息的股票估值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安全边际较高的股票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这为价值投资在中国的适用性提供了证据支持。本文将市场价格和财务信息同时运用到股票价值评估中来,克服了传统估值模型中需要主观预测未来的内在局限,为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如何提升市场定价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财务信息 股票估值 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良海 谢志华 周可跃
选取2001—201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61天为窗口期,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管变更事件具有信息含量;高管变更事件既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好消息,也可能被市场理解为坏消息,具体取决于市场对高管聘任的态度;变更公告发布前累积超常收益率呈上升态势,随着变更公告的发布,累积超常收益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态势;国有企业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为正,非国有企业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为负;自愿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为正,强制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为负;非常规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高于常规高管变更累积超常收益率。上述发现对完善企业高管聘任机制、推...
关键词:
高管变更 信息含量 事件研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志雄 杨有红
以2013年中组部颁布的18号文件为契机,检验党政干部背景的独立董事强制性离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党政干部独立董事强制性更换并没有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而同期因非常规原因离职的企业的市场价值则有较大幅度的减损。研究结果表明:年轻化、市场化、关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更加受到市场肯定,国有企业尤其显著。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强制变更 中组部18号文件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李增福 黎惠玲 连玉君
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需要在不同的位置列报,本文考察了这一改革的市场反应。经验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否进入损益以及不同列报位置,会带来不同的市场反应:市场对于同时在资本公积和利润表下"其他综合收益"中列报的公允价值变动反应充分,而对于仅列入资本公积的情形则反应不足,对仅计入利润表的情形则会过度反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利润表引入综合收益列报的重要性,并为"功能锁定"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公允价值变动 市场反应 列报 综合收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涛 邓秀媛 陈碧琴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有效性,为优化增值税改革路径和完善实施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主要结论和启示是:改革对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冲击效应和明显的市场反应;改革有利于消除企业流转税重复征税,加快服务经济转型;在改革中需要谨慎选择增值税扩围后适用税率;改革需要考虑行业投入特征及行业减税公平,以优化整体结构性减税效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行 叶康涛
增值税税率影响企业的逻辑与其他税种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已有研究对增值税税率的影响关注不够。依据我国2017年4月颁布的将13%的增值税税率降至11%的改革,本文基于事件研究方法发现,相比其他企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的企业在[0,1]事件窗口期的股东财富平均增长了约0.3%,这相当于370亿股东总财富的增加。接下来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增值税税率影响企业价值的两条路径:"价格效应"与"税负效应"。我们还进一步识别了"税负效应"的具体来源。此外,比较发现,"税负效应"的影响程度要超过"价格效应"。最后,区分产权性质的结果显示,增值税税率的价值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存在则使得非出口企业受增值税税率的影响更大。本文提供了增值税税率价值效应的经验证据,并系统揭示了增值税税率价值效应的具体来源以及各来源的相对重要性,这使得本文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越 陈文瑞
笔者以2009—2015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财税[2014]75号)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试点公司相比,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使得试点公司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加,但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无显著影响。区分所有权性质、盈利性和成长性三个维度,进一步检验发现:加速折旧政策使得国有试点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著上升,试点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的创新投入均显著增加,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加速折旧政策使得盈利试点公司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加,低成长性试点公司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越 陈文瑞
笔者以2009—2015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财税[2014]75号)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试点公司相比,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使得试点公司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加,但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无显著影响。区分所有权性质、盈利性和成长性三个维度,进一步检验发现:加速折旧政策使得国有试点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著上升,试点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的创新投入均显著增加,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加速折旧政策使得盈利试点公司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加,低成长性试点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创新投入显著增加。拓展性分析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显著缓解了试点公司的内源融资约束,但对避税无显著影响,且投资者对加速折旧政策的市场反应整体上呈悲观态度。整体而言,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概括为"试点公司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本文丰富了加速折旧的经济后果文献,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公司行为的研究领域,对税收部门完善加速折旧政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爽 李辉 吴溪
参照西方发达证券市场的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师变更应披露的实质性信息应包括在向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市场披露的有关公告中明确审计师变更的发起方,披露变更前最近两个会计年度与前任审计师存在的意见分歧、意见分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前任审计师对变更事实的说明或意见申述以及客户与后任审计师的咨询商洽情况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营改增”提高企业价值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营改增”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来自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产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市场反应——来自上市保险公司的初步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沪深两市强制披露的经验证据
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机构投资者与市场反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
环境管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反应——来自大气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