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54)
2023(19067)
2022(15792)
2021(14459)
2020(12341)
2019(27811)
2018(27218)
2017(53106)
2016(28088)
2015(31046)
2014(30425)
2013(30336)
2012(27159)
2011(23935)
2010(24065)
2009(22867)
2008(21962)
2007(19564)
2006(17074)
2005(15304)
作者
(78757)
(65665)
(65349)
(61748)
(41475)
(31235)
(29621)
(25507)
(24907)
(23130)
(22289)
(21795)
(20737)
(20627)
(20309)
(20155)
(19395)
(19360)
(18775)
(18751)
(16086)
(16077)
(15898)
(15019)
(14725)
(14654)
(14601)
(14323)
(13072)
(12736)
学科
(120534)
经济(120372)
(109040)
管理(98615)
(96783)
企业(96783)
方法(54935)
数学(45530)
数学方法(45060)
(41239)
业经(36011)
(35931)
中国(31746)
(29535)
(29317)
财务(29263)
财务管理(29216)
(28789)
金融(28786)
企业财务(27866)
(27441)
银行(27398)
(26273)
农业(25596)
地方(23787)
技术(22349)
(21197)
(20767)
贸易(20750)
(20238)
机构
学院(397100)
大学(391146)
(171332)
经济(168257)
管理(162137)
理学(140453)
理学院(139172)
管理学(137204)
管理学院(136474)
研究(122955)
中国(101770)
(83276)
(79502)
科学(71501)
(66589)
财经(66013)
(60043)
中心(59556)
(59522)
(58869)
业大(58183)
研究所(53489)
经济学(52842)
农业(52245)
财经大学(49121)
北京(48619)
经济学院(48003)
(46313)
商学(45555)
商学院(45163)
基金
项目(267023)
科学(213093)
基金(198146)
研究(193226)
(171880)
国家(170426)
科学基金(149308)
社会(127780)
社会科(121564)
社会科学(121537)
基金项目(105488)
(105103)
自然(96617)
自然科(94484)
自然科学(94457)
自然科学基金(92849)
教育(87634)
(86645)
资助(79865)
编号(75408)
重点(59701)
(59452)
(58942)
成果(58871)
(57432)
创新(54489)
国家社会(53751)
(53149)
教育部(51854)
(51783)
期刊
(186241)
经济(186241)
研究(111677)
中国(72737)
(69659)
管理(65010)
(61366)
学报(57121)
科学(54840)
(48094)
金融(48094)
大学(44993)
学学(43557)
农业(41101)
技术(34678)
财经(33494)
业经(32440)
经济研究(29641)
(28812)
教育(27949)
问题(24560)
(23970)
技术经济(21131)
财会(20297)
现代(19171)
商业(19159)
(18492)
统计(18433)
(18368)
(18082)
共检索到582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倪静洁  万红波  
自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其经济后果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营改增"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绩效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政策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9—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营改增"后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产出服务化力度提高了企业绩效,且企业进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类型越冗杂,绩效的提升效果越差。文章拓宽了"营改增"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制造业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昭  刘映曼  
服务业"营改增"是分税制改革后又一项重要的财税举措,不仅对市场经济产生了显著冲击,也对制造业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绩效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全面评估了"营改增"作用于制造业企业经营行为和绩效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第一,"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研发和固定资产扩张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负向作用,对企业的研发绩效有正向作用,且四类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第二,"营改增"政策在企业间存在异质性,面对"营改增"政策冲击,不同所有制、不同产品多样性水平、不同产品质量水平以及不同年龄的企业在经营行为和绩效上的改变均存在差异。因此,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征管模式,按行业特征制定差异化税收制度,从长期来看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陈田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盈之  孙剑  
基于产业融合的理论,本文首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制造业各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绩效与该产业融合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产业融合成为提高制造业绩效新的切入点;市场结构水平、所有权结构与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共同起推动作用;市场开放度虽然对制造业绩效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和产业融合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性。本文据此得到了若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路颖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避免管理者因自利而操纵企业费用,从而抑制费用粘性是制造业上市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选用了2009-2016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证方法分析了公司治理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费用粘性;(2)董事会特征是影响费用粘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董事会治理环境可以抑制费用粘性;(3)股权结构是影响费用粘性的重要因素,优化股权结构可以抑制费用粘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民春   刘曈  
基于全国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匹配得到的制造业企业样本,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加成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两业”融合通过促进企业投入要素升级、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功能升级三种渠道提升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两业”融合明显提升了位于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拓展分析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两业”融合还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的离散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两业”融合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助推制造业“质效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强国令  王梦月  
企业在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做出的经营决策关乎其生存与发展。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由点到面推开的"营改增"增强了企业自觉适应市场环境的活力,其带来的巨大减税效应以及专业化分工效应是否会促使企业放弃被误认为"粗放型发展"缩影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呢?本文利用"营改增"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外生冲击,基于我国2010—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多元化经营,且注重横向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中制造业业务增多,制造业业务收入增加。同时发现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企业价值也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从"营改增"政策角度为多元化溢价论还是折价论的争议提供了部分结果,也为我国"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进一步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可通过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四大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邻近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负向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向的直接效应,这主要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及发展阶段有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鑫静  程钰  王建事  
基于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探讨1992-2012年中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趋势,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制造业行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度差异较大;产业融合度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国有企业占比、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开放水平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绩效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提出加强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有效引导外商投资等政策建议,旨在推进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探寻产业融合下提升产业绩效的最优路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怡  耿纯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了如果金融业实行"营改增"可能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减税效应,分析了该影响在不同地区、出口选择、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群组中的差异。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出口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可能从未来金融业"营改增"的改革中受益更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陈涵乐  张小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陈涵乐  张小蒂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法估算浙江及全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个行业的融合度,构建基于SCP分析框架估算产业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的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比较分析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度及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各行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度总体趋于上升;产业融合度、国有企业占比和市场开放度与产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市场集中度与产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从分阶段来看,2010-2012年阶段相比于2005-2007年阶段,产业融合度对产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文提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推进"互联网+制造"计划、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庆恺   杨蕙馨   付凡  
绿色创新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为考察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从绿色创新意愿、绿色创新能力两视角切入,理论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2011—2020年各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并将其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两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增速平缓,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两业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旧成立。第三,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多种异质性。在绿色创新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企业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南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四,提高技术整合能力、缓解融资约束是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两业融合类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先进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佳,但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持续提升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德淼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由分工走向互补和创新融合,形成以供需循环、创新循环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内在联动关系,本质上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要构建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力,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晓婷  张恪渝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划分为四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基于投入产出法,从融合贡献和融合互动视角,构建直接融合度、综合融合度和改进型融合互动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首先,从数字经济部门整体看,直接融合度与制造业技术密集程度成正比;综合融合度在排名上呈现出与直接融合度相一致的特征,但数值却高很多,这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贡献很大,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比拉动作用更强。其次,从数字经济细分部门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都最高,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制造业直接融合度较低,且拉动效应不明显,推动优势更明显;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程度都较高;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较高,但融合互动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数字技术应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和融合互动度都最低,产业融合存在障碍。基于融合贡献度、融合互动方向及强度上的差异,应优先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精准化数字产品服务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普及度和创新度,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