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72)
2023(5996)
2022(4971)
2021(4993)
2020(3966)
2019(8710)
2018(8785)
2017(15944)
2016(9169)
2015(10556)
2014(10542)
2013(9985)
2012(8961)
2011(8457)
2010(8620)
2009(7966)
2008(7697)
2007(7285)
2006(6629)
2005(5768)
作者
(23854)
(20672)
(20132)
(19282)
(12476)
(9930)
(9212)
(8009)
(7866)
(7196)
(6965)
(6801)
(6353)
(6311)
(6206)
(5982)
(5912)
(5887)
(5708)
(5684)
(5207)
(5052)
(4933)
(4909)
(4906)
(4761)
(4721)
(4318)
(4241)
(4161)
学科
(47970)
(37370)
经济(37228)
农业(32107)
(30744)
业经(17091)
管理(16634)
农业经济(12263)
(11894)
企业(11894)
方法(11811)
中国(11422)
(9420)
(9361)
农村(9344)
教育(9306)
数学(8668)
地方(8535)
数学方法(8521)
发展(8342)
(8327)
理论(8110)
(7751)
建设(7530)
土地(7126)
(7083)
收入(6888)
(6833)
劳动(6832)
人口(6436)
机构
学院(125444)
大学(123969)
(49318)
经济(48222)
管理(46945)
(42835)
研究(42718)
理学(41295)
理学院(40819)
管理学(39808)
管理学院(39602)
农业(31965)
中国(31568)
(25637)
业大(25629)
科学(25432)
(21261)
师范(21143)
中心(20883)
(20801)
(20383)
(19665)
农业大学(19579)
研究所(18678)
师范大学(16330)
经济管理(16143)
北京(15855)
(15699)
财经(15450)
(15000)
基金
项目(83580)
研究(68926)
科学(66722)
基金(58225)
(49012)
国家(48334)
社会(44666)
科学基金(41541)
社会科(40617)
社会科学(40604)
(35490)
教育(32803)
编号(31466)
基金项目(31009)
(28478)
(26989)
成果(26588)
自然(23747)
自然科(23175)
自然科学(23174)
自然科学基金(22759)
资助(21940)
课题(21741)
(19505)
(19182)
重点(18347)
(18052)
(17974)
大学(17816)
(17689)
期刊
(64108)
经济(64108)
(51600)
研究(38924)
中国(35687)
农业(35339)
教育(28544)
学报(19648)
科学(18821)
业经(18417)
大学(17803)
学学(15273)
(15045)
农业经济(14241)
农村(13424)
(13424)
(13139)
(11797)
金融(11797)
管理(11451)
技术(10481)
问题(9549)
(9417)
农村经济(9023)
社会(8839)
世界(8287)
社会科(7995)
社会科学(7995)
经济问题(7839)
财经(7174)
共检索到196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爱磊  白宜凡  
基于一项始于2013年且仍在进行的追踪调查,探讨进入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特殊的社会体验(不少研究指出的“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可以重新加以概念化,即农村籍大学生的一种特殊主观建构——对自身社会能力的“低估”,可被纳入社会流动研究的视域考察。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能力的“自我低估”是他们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时不熟识新的地位文化的结果。由于自认为缺乏被认可的“知识”和“文化技能”,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及感到“不自信”,倾向于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由于否定自身的社交能力,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会倾向减少在非学业领域的探索。对农村籍大学生自卑现象的考察应着重结构分析。其意义在于,既可深入揭示其本质与社会成因,也为消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刻板印象并进而为他们增能赋权提供可能。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谢爱磊  洪岩璧  匡欢  白杰瑞  
从2013年起,笔者采用混合研究设计,对4所"985"高校近2000名学生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并抽取117名学生开展访谈。本文以大二和大三阶段两轮调查和访谈的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城乡不同背景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状况。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业成就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社会成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其家庭背景及相关的文化资本投资策略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家庭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状况如何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环境中的社会成就提出两条解释机制。本文回应了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结论,也丰富了既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分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志强  
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是主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让大学生成为我们期望的人才,必须有大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本文在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新概念",并指出:只要大学生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自我认识、合理的自我设计、满足的自我教育、到位的自我协调、有效的自我激励以及严格的自我控制,实现融合国家、学校培养目标的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国昊  吴冰  白光林  
以301名在江苏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考察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三个维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职业目标确立在职业探索对职业策略实施的正向影响中有中介作用;(2)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秀芝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就业空间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籍大学生回其生源地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认同度并不高。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现状,分析其中原因,探索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途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秀兰  
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变革问题。面对城市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农村籍大学生总体上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但对自身适应状况的判断普遍偏低,并倾向于认同在城乡大学生之间存在障碍。面对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与对城市文化的不适,农村籍大学生通常采用文化固守、文化自杀、寻求补偿三种应对策略,但结果对于他们都是不利的。要真正走出二律背反的困境,农村籍大学生必须从被动"适应"城市文化转向主动"整合"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苹  魏海勇  马乔丹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兴起,农村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农村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风险、创新思维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国家和社会应调整户籍准入门槛,培育返乡创业氛围,完善保障体系,塑造大学生创业发展长线思维,有效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桂梅  马方圆  王晓英  
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本研究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就业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爱磊  
针对正在高校中学习的、处于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学生的生存心态转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对四所"985工程"高校/"985平台"高校的追踪调研分析表明,在农村籍学生进入精英高校环境后,在学业方面,其既有的生存心态与新的机构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匹配,其不适应主要来自于社会生活方面。旧有生存心态与新的机构生存心态的"连续性"和"断裂性",让我们在分析那些较为成功的农村籍学生时观察到两条基本的规律,即"连续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自信可以成为他们拓展新的领域、实现自身生存心态转变、逾越"断裂性"的重要机遇,但"连续性"似双刃利剑也可成为阻碍农村籍学生生存心态转变的重要阻力。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功香  芦吉虎  
在对204名大四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职业自我效能、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中的职业成长能力存在显著相关。(2)文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就业能力高于理科生。(3)高职业自我效能和高职业价值观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均高于低自我效能和低职业价值观的大学生。(4)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史秋衡  文静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就业能力培养的USEM模型为基础,通过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实证的视角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就业理念。调查表明,我国高校亟须改善大学生就业理念感知的内外部环境,以优化就业能力各要素的培养绩效为切入点,把就业能力提升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梁晓燕  章竞思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毛瑞  万明钢  
本文通过实验重点探讨藏、汉大学生在社会比较、时间比较下不同因素对职业可能自我评价的交互动态影响,发现(1)时间比较后的评价高于社会比较后的评价;(2)内隐比较下的评价高于外显比较下的评价;(3)比较类型与比较方式交互作用显著,比较方式更易在社会比较水平中发挥作用;(4)不同社会比较倾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5)藏族大学生在创造力维度存在比较类型、比较方式与人格特质的三重交互作用;(6)汉族大学生在创造力维度存在比较方式与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晓峰  许思安  郑雪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方差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不同组别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均可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是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桐  邬志辉  
基于调查数据探讨农村籍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系,发现城乡大学生间存在明显的交往区隔,这源自无意识所隐藏的内在判断,嵌在现实情景与主体的具体行动之中;隔离与边缘化策略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同化策略虽然能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强度,但需要承担更多情感负担与区隔压力。农村籍大学生应选择整合文化策略,以"和而不同"之姿从城乡文化中寻获永不枯竭的生命底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