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74)
- 2023(19106)
- 2022(16001)
- 2021(14746)
- 2020(11879)
- 2019(27381)
- 2018(27030)
- 2017(51800)
- 2016(28059)
- 2015(31355)
- 2014(31467)
- 2013(30606)
- 2012(28402)
- 2011(25692)
- 2010(25605)
- 2009(23331)
- 2008(22411)
- 2007(19557)
- 2006(17216)
- 2005(15261)
- 学科
- 济(117294)
- 经济(117155)
- 管理(81109)
- 业(76552)
- 企(62087)
- 企业(62087)
- 方法(49715)
- 数学(42499)
- 数学方法(41902)
- 中国(33290)
- 农(33034)
- 业经(29460)
- 财(28018)
- 地方(26436)
- 学(25237)
- 农业(22592)
- 制(21813)
- 理论(20569)
- 贸(19885)
- 贸易(19870)
- 银(19272)
- 银行(19230)
- 易(19212)
- 环境(18588)
- 和(18543)
- 行(18444)
- 融(18352)
- 金融(18344)
- 技术(17724)
- 务(17241)
- 机构
- 大学(397109)
- 学院(395663)
- 济(157399)
- 管理(157004)
- 经济(153923)
- 理学(135823)
- 理学院(134290)
- 研究(133432)
- 管理学(131818)
- 管理学院(131099)
- 中国(99771)
- 京(85330)
- 科学(82008)
- 财(72203)
- 所(65583)
- 农(64640)
- 中心(60946)
- 研究所(59741)
- 业大(59304)
- 江(58088)
- 财经(57729)
- 范(54130)
- 北京(53801)
- 师范(53599)
- 经(52543)
- 农业(50201)
- 院(49447)
- 州(47063)
- 经济学(46894)
- 师范大学(43369)
- 基金
- 项目(272781)
- 科学(215187)
- 研究(201228)
- 基金(197378)
- 家(171648)
- 国家(170186)
- 科学基金(146972)
- 社会(126865)
- 社会科(120093)
- 社会科学(120066)
- 省(106406)
- 基金项目(104156)
- 自然(94840)
- 教育(92713)
- 自然科(92611)
- 自然科学(92584)
- 自然科学基金(90887)
- 划(89742)
- 编号(83117)
- 资助(80551)
- 成果(67263)
- 重点(60723)
- 部(59779)
- 发(59778)
- 课题(56986)
- 创(56445)
- 创新(52567)
- 国家社会(52153)
- 科研(51781)
- 教育部(51454)
- 期刊
- 济(173385)
- 经济(173385)
- 研究(117259)
- 中国(78293)
- 学报(62213)
- 农(58752)
- 管理(57727)
- 科学(57148)
- 财(54347)
- 教育(49123)
- 大学(47984)
- 学学(44825)
- 农业(40501)
- 技术(35722)
- 融(34275)
- 金融(34275)
- 业经(29974)
- 财经(27883)
- 经济研究(27479)
- 经(23859)
- 图书(22848)
- 问题(22611)
- 业(20277)
- 科技(18841)
- 版(18642)
- 技术经济(18635)
- 理论(18495)
- 商业(17773)
- 现代(17498)
- 资源(17185)
共检索到582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素白 顾晨昱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信息泄露造成的事故层出不穷,隐私保护问题引起了各界的探讨。由于社交媒体用户不同群体间呈现出隐私保护行为的分化,因此有必要将群体特征纳入考量。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进行扩展,纳入心理特征和负面经历因素,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意愿的影响模型,同时探讨数字代际的调节作用。通过对4800份全国性样本分析发现:①数字原住民群体感知到更多的隐私侵犯经历和更高的隐私保护倦怠,前者正向而后者负向影响隐私保护意愿,这部分解释了数字代际在隐私保护意愿上差异不显著。②计划行为理论部分适用于个人隐私保护意愿,主观规范不影响个体的隐私保护意愿。③数字代际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定向水平的影响,数字原住民群体表现出“脱敏”的特征;具体而言:数字移民更容易通过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定向水平的提升来增强隐私保护意愿。研究结果为未来的隐私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朱侯 张明鑫 路永和
隐私政策是用于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社交媒体平台采集和利用的一组条款,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用户较少阅读或几乎不读隐私政策。通过解释这一现象,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引入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4份样本进行假设检验;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7个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媒体的隐私政策进行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的内容分析。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均对用户的阅读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内容翔实具体、篇幅适中、表述亲切浅显的隐私政策的用户阅读率更高。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隐私政策 阅读意愿 阅读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树义 朱娜
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本地及移动属性为社交媒体带来了新的特点,这一新环境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方式、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社交媒体 隐私保护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朱侯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用户的隐私心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建立了隐私关注的集成模型。研究表明:在线用户隐私心理中,隐私关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根据已验证的隐私心理相关构念与隐私关注的关系,这些构念可以分为前因变量(隐私经历、隐私意识、个性差异、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结果变量(规章、行为反应)和调节变量(隐私计算、信任)三类;已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也相应的分成前因变量研究、结果变量研究和调节变量研究三个类别。已有的研究在验证各隐私心理构念与隐私关注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用户隐私关注的动态变化机理、群体隐私关注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段秋婷 张大伟 陈彦馨
尽管数字时代用户的隐私风险与日俱增,但高昂的保护成本和诱人的让渡收益引发了用户隐私倦怠,进而导致隐私保护脱离。本研究基于多维发展理论,从信息管理维度和交互管理维度出发,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脱离研究模型,通过线上问卷收集579个有效样本,运用SEM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隐私倦怠是隐私保护脱离的正向影响因素,而隐私侵犯经历和隐私保护成本是引发隐私倦怠的正向前因变量,隐私设置可供性和隐私政策有效性对于隐私倦怠具有负向影响。隐私让渡收益则正向调节了隐私倦怠对隐私保护脱离的作用效果。与此同时,隐私保护脱离的前因构型共有5种,可划分为注重收益型和成本规避型2种模式,充分揭示了用户在隐私保护过程中“精于算计”的特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谢兴政 蔡念中 黄志铭 魏武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会平 杨京典 汤志伟
[目的/意义]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隐私事件及其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顾虑,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方法/过程]文章运用隐私计算、隐私倾向、信息边界等理论,从个人和平台两个层面建立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选择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隐私倾向、感知隐私风险正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感知隐私控制负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正向影响感知隐私风险;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负向影响感知隐私控制。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用户隐私 心理机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建亚 张欢 张坤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用户的隐私素养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为科学测量用户隐私素养,发现用户隐私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隐私素养教育,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的、可量化和操作性较强的隐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级编码方法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提取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初始评价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修正,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由隐私意识、隐私知识、隐私边界管理能力、隐私风险管理能力、隐私道德与法律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隐私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提出隐私素养提升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
隐私素养 评价指标 社交媒体 隐私保护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范哲
本文以数字原住民采纳社会化媒体的相关行为意愿的访谈结果为基础,采用用户画像这一定性研究方法对数字原住民采纳社会化媒体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描绘,反映数字原住民采纳行为中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变化过程、动因等。分析采纳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行为演变过程,可以帮助社会化媒体运营者了解用户采纳社会化媒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动因与变化原因,对完善用户体验、促进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耿瑞利 王一凡
[目的 /意义]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策略的选择与影响,明晰信息披露不同阶段用户隐私管理策略选择的差异,为加强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及完善社交媒体平台隐私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基于沟通隐私管理理论,将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隐私管理策略划分为披露前的预防策略、披露阶段的审查策略以及披露后的纠正策略,通过准实验方法采集数据,采用2×2析因设计方法分析探究隐私管理策略的选择差异与影响机制,并结合路径分析方法对社交意识、隐私关注、自我披露和隐私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感知隐私风险和感知隐私控制对隐私管理策略的选择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隐私关注程度高的用户,倾向于披露较少的个人信息,而自我披露经历较丰富的用户,则采取较为宽松的隐私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社交媒体平台依据用户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提供灵活丰富的隐私管理策略与加强隐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潇 查先进 严亚兰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隐私保护环境、智能推荐特征、用户特征对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特征对隐私担心和感知精准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百灵 雷晓芳 董景丽
为确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的个人隐私保护至关重要。隐私设置和权限请求设置作为当前移动服务商向用户提供的主要隐私保护技术措施,其有效性受到争议,并未得到用户广泛的使用或采纳,这可能是因为用户无法通过隐私设置选择和控制移动应用收集的个人信息种类、使用目的与共享对象,且权限请求设置操作流程较为复杂。要想切实发挥隐私保护技术的积极效果,其应具备的技术特征不容小觑。本研究从给予用户对个人信息披露的细粒度控制的视角,针对现有隐私设置和权限请求设置提出两种技术特征,即隐私设置可操作性与权限请求设置有效性,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探究这两种技术特征对用户拒绝提供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意愿(简称“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机理。本研究采用基于情景的实验方法,共收集334份有效数据,应用PLS-SEM (partial least square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提出的两种技术特征对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并通过隐私担忧间接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意愿;这两种技术特征对用户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隐私保护技术设计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并为移动服务商设计有效的隐私保护技术以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启示,从而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廖俊峰 陈天歌 陈旭
【目的/意义】旨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为企业进行社交媒体探索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为用户带来更多生活便利和使用体验的改善。【方法/过程】以技术接受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与媒介需求理论、六度分隔理论与150法则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流失模型,并通过对70名用户的深度访谈和300份问卷加以验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各社交媒体间的特征差异是造成用户流动的核心因素,同时以探索性研究思路预测了中国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客户流失 社交媒体 用户流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昊 张嵩 吕途
[目的/意义]智能系统使人们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隐私产生事实或潜在的威胁。尽管用户对威胁的感知及其规避行为有助于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但在好奇心和从众动机的驱使下,用户的隐私意识变得脆弱甚至瓦解。本文整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和采纳动机理论中的好奇心与从众要素,探讨智能系统用户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收集29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隐私意识通过正向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可规避性对用户隐私保护意愿起积极作用;好奇心和从众对隐私意识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并对隐私意识和感知威胁/感知可规避性之间的关系起着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加深了对用户隐私决策行为背后障碍类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智能系统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生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明红 郑洁萍 漆贤军
[目的/意义]为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以感知价值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和沉浸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过程]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488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共享价值、信息质量和用户习惯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没有影响,用户习惯对感知价值与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