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3)
- 2023(11675)
- 2022(9229)
- 2021(8690)
- 2020(6883)
- 2019(15080)
- 2018(14523)
- 2017(27550)
- 2016(14808)
- 2015(16122)
- 2014(15519)
- 2013(14965)
- 2012(13850)
- 2011(12554)
- 2010(12800)
- 2009(11889)
- 2008(11721)
- 2007(10726)
- 2006(9466)
- 2005(8076)
- 学科
- 济(59565)
- 经济(59498)
- 业(47031)
- 管理(43363)
- 企(35422)
- 企业(35422)
- 农(28457)
- 方法(20672)
- 农业(19322)
- 中国(18106)
- 数学(17541)
- 业经(17481)
- 数学方法(17354)
- 地方(16824)
- 财(16451)
- 制(14668)
- 技术(14639)
- 学(11713)
- 银(11408)
- 银行(11395)
- 融(10993)
- 金融(10991)
- 行(10976)
- 技术管理(10222)
- 发(9690)
- 体(9633)
- 理论(9583)
- 务(9194)
- 财务(9173)
- 财务管理(9149)
- 机构
- 学院(206146)
- 大学(201841)
- 济(82880)
- 经济(81002)
- 管理(77368)
- 研究(70213)
- 理学(66745)
- 理学院(65966)
- 管理学(64875)
- 管理学院(64463)
- 中国(53669)
- 科学(41994)
- 京(41228)
- 财(39517)
- 农(37271)
- 所(34125)
- 中心(32984)
- 江(31683)
- 研究所(30929)
- 财经(30920)
- 业大(29446)
- 范(29114)
- 师范(28847)
- 经(28179)
- 农业(27869)
- 经济学(26166)
- 州(25629)
- 院(25564)
- 北京(25330)
- 经济学院(23525)
- 基金
- 项目(141453)
- 科学(113033)
- 研究(106580)
- 基金(102388)
- 家(89668)
- 国家(88836)
- 科学基金(76450)
- 社会(70289)
- 社会科(66437)
- 社会科学(66421)
- 省(56838)
- 基金项目(53891)
- 教育(48350)
- 划(47010)
- 自然(46621)
- 自然科(45580)
- 自然科学(45568)
- 自然科学基金(44734)
- 编号(42758)
- 资助(39390)
- 成果(35191)
- 创(32336)
- 重点(32294)
- 发(32273)
- 部(31032)
- 创新(30358)
- 课题(30290)
- 国家社会(29926)
- 性(28255)
- 制(27881)
共检索到307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小芹
近年来,在全球化不断推进、人口迁移加剧以及互联网广泛使用等现代流动背景下,乡村社会日益被流动所解构和重塑,乡村治理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其治理范式也亟待转型。有学者从空间角度来把握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变革。然而,对于此类现象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提升却严重不足。基于吉登斯的"脱域理论",结合一个村庄的实地调研,本文提出了"脱域性治理"概念,与传统时期的"地域性治理"有所不同,"脱域性治理"的核心在于"流动",它更强调因流动而带来的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客体的流动性和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并对此进行村庄层面的经验解读。"脱域性治理"基于"变动取向",是对当前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一种高度总结,提出了中国乡村治理的急剧转型和可能的一种治理方案。
关键词:
脱域性治理 地域性治理 流动 乡村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佳莹 吴理财
当前的基层治理方式倾向于理性治理,对情感因素重视不够,然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情感互动现象并未消失,将情感与治理相结合是对理性治理的必要补充。对安徽省H县若干个乡村网格的治理过程考察发现,乡村网格通过财务管理透明化、纠纷调解规范化、积分激励制度化、传统风俗现代化,唤醒网格内村民的信任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些情感又以情感动员、情感调解、情感激励、情感反哺等方式嵌入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实现居民参与热情的调动、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情感互动氛围的营造、社会资源供给的丰富。情感治理是情感唤醒与情感互动结合的结果,正是在情感产生和交互的过程中,契合乡村“熟人社会”场域,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导向,凸显网格成员主体地位,情感治理得以在乡村网格行之有效。
关键词:
情感治理 网格化治理 乡村治理 情感互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佳莹 吴理财
当前的基层治理方式倾向于理性治理,对情感因素重视不够,然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情感互动现象并未消失,将情感与治理相结合是对理性治理的必要补充。对安徽省H县若干个乡村网格的治理过程考察发现,乡村网格通过财务管理透明化、纠纷调解规范化、积分激励制度化、传统风俗现代化,唤醒网格内村民的信任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些情感又以情感动员、情感调解、情感激励、情感反哺等方式嵌入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实现居民参与热情的调动、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情感互动氛围的营造、社会资源供给的丰富。情感治理是情感唤醒与情感互动结合的结果,正是在情感产生和交互的过程中,契合乡村“熟人社会”场域,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导向,凸显网格成员主体地位,情感治理得以在乡村网格行之有效。
关键词:
情感治理 网格化治理 乡村治理 情感互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云婷
后税费时代的国家体制从汲取型向给予型转变,表现为对乡村公共资源输入的政策调整,资源输入后的乡村基层治理有效性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主流研究从乡村精英这一主体分析视角来探究后税费时代乡村基层治理困境,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再复归单一中心的主体拓展格局,存在治理主体分析的去道德化、治理主体研究叙事的宏观化、治理主体研究场域的“国家回嵌”的三维变化。随着“治理规则”研究议题的引入与扩张,以治理规则为切入点来把握乡村基层治理样态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嬗变由此凸显:从“主体分析”到“规则研究”。后税费时代乡村基层治理研究从“主体分析”演变历程切入,进而探讨“规则研究”的兴起及其与“主体分析”存在的逻辑差异。
关键词:
资源输入 乡村治理 主体分析 规则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巴战龙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新教育人类学 社会科学 范式转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戴伟芬 孙冉 徐静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如何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教师?这从根本上说是培养教师如何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以及具有乡村从教情怀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2588名师范生和337名新手教师的抽样数据,考察了当前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情怀及教学素养现状,构建了促进师范生走向高质量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结果显示,师范生尚缺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扎根乡村从教的情怀薄弱;接受乡村地方性教育的培养匮乏,乡村教学素养亟待提高。研究进而构建了融入乡村地方性的24条培养路径的职前培养项目。调查发现该融合路径得到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认同,有益于师范生的乡村地方意识、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地方情感培养。由此提出重构师范生适应乡村从教的培养课程、探索设置乡村教育专业、加强入职支持、保障专业发展等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道宇
教育是应对人类世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关键途径。为更好应对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发布了《2050年教育愿景宣言》,提出应在2050年前完成从人类中心主义教育学转向非人类中心教育学的教育变革。变革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社会使命上,从促进人类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正义转向促进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正义;二是在育人目标上,从社会人转向生态人,从而培养具有超人类共主体性和生态伦理德性的生态内部人;三是在教育主体上,从排他式人类独舞转向包括人类、赛博格与非人类之间的种际共舞;四是在教育实践上,从主客二分的“认识-宰制”范式转向我他一体的“关怀-共生”范式,从而使知识恢复自身的德性价值空间,进而生成人关怀自然的他者性。
关键词:
人类世 生态正义 生态人 关怀-共生范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山
当前,市场型治理、行政型治理、自愿型治理是我国农地细碎化治理的主要模式。这三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地细碎化问题,但是也存在着难以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缺乏可持续性的战略规划、科学的制度配套措施以及必要的法治保障的局限性。为此,应秉持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并重的原则,加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监管体系,明确农地细碎化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构建以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为核心,以农村公共利益为目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地细碎化整体性治理模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桂生 吴合庆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与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数字技术“解构-重构”乡村空间形态的数字治理转型进程愈发加快。按照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相耦合的空间治理模型可适用于乡村“空间转向”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从空间区隔问题看,数字赋能乡村空间治理在“物质生产-社会治理-精神文明”三维分别存在乡村产业的内生动能乏力、乡村社会治理功能弱化、乡村文明的情感价值嬗变等治理顽疾。为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效能,从空间重构的理路,数字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数字融合乡村社会结构、数字孪生乡村公共生活场景等因应之策,将有助于数字乡村物质生产空间的丰富、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以及精神文明空间的融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精英 经纪机制 任务型经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行发 徐虹
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备受关注。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典型案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视角切入探索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共同富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并产生了不同发展效果。在地乡村精英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萌芽,但其在知识、见识和能力上的局限性无法更高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而返乡创业者回嵌乡土并引入外部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地得以迈进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道路,全体村民参与和公平利益分配机制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乡村精英的交替和协作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外资源联动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保障了地方发展自主权,维护了居民主体地位,推动了居民参与和认同提升,有效推动全体村民物质与精神的共富。研究建议:资源禀赋优良的乡村可将乡村旅游作为增收致富路径选择,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和在地精英群体的引领作用,共同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尹文嘉 唐兴霖
公共参与不仅是基于民主的诉求,更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传统公共参与理论将公众视为被动的信息供给者,导致了政治输入不畅和群体性事件高发等弊端。社会建构下的公共参与将公众视为主动的信息供给者,通过政府公共机构和公众对共同关注问题进行协商,能更有效地"做好事情"。公众和政府以真正合作互动的方式共同定义和重新建构治理过程,联合设计和有效实施公共服务供给方案,从而使公众与公共行政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理想的互动。
关键词:
社会建构 公共参与 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阮思余 王金红
为了区分流行于欧美社会的民主政治,查特杰基于对印度社会的观察,提出了"被治理者的政治"这一概念。文章认为,他尚未对这一理论做系统阐释,以形成完整的理论范式。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文章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内容、政治后果、行动后果和治理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研究对象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所关心的主题是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从研究视角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从治理与被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政治;从社会结构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社会,而非公民社会;从政治后果来看,政治社会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与潜在问题;从行动后果来看,政治社会中的人民具有逆向驯服治理者的能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利敏 原伟麒
韧性城市是一种前瞻性、以目标为导向的灾害治理模式,可理解为四个面向:城市韧性是城市脆弱性的另一面、一种动态过程、不同系统韧性组合及多种稳定状态,这一范式具有克服脆弱性视角不足、打造"不怕灾害"的城市、克服结果导向性思维局限和灵活的治理形态等优势,也存在"韧性"概念过于宽泛、评估指标难以量化和实践中推广不易等局限。文章强调城市管理者需要创新与运用诸如"韧性城市运动指南"、"韧性城市清单要素"、"地方政府领导手册"、"政府自我评估工具"和"城市韧性记分卡"等措施推动韧性城市深入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利敏 原伟麒
韧性城市是一种前瞻性、以目标为导向的灾害治理模式,可理解为四个面向:城市韧性是城市脆弱性的另一面、一种动态过程、不同系统韧性组合及多种稳定状态,这一范式具有克服脆弱性视角不足、打造"不怕灾害"的城市、克服结果导向性思维局限和灵活的治理形态等优势,也存在"韧性"概念过于宽泛、评估指标难以量化和实践中推广不易等局限。文章强调城市管理者需要创新与运用诸如"韧性城市运动指南"、"韧性城市清单要素"、"地方政府领导手册"、"政府自我评估工具"和"城市韧性记分卡"等措施推动韧性城市深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