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06)
- 2023(4551)
- 2022(3714)
- 2021(3707)
- 2020(3004)
- 2019(7011)
- 2018(6731)
- 2017(12581)
- 2016(6630)
- 2015(7769)
- 2014(7433)
- 2013(7610)
- 2012(7272)
- 2011(6784)
- 2010(6423)
- 2009(5884)
- 2008(5816)
- 2007(4911)
- 2006(4297)
- 2005(4076)
- 学科
- 济(31235)
- 经济(31207)
- 方法(14448)
- 管理(13740)
- 中国(12838)
- 数学(12388)
- 数学方法(12337)
- 业(12313)
- 企(9619)
- 企业(9619)
- 贸(9225)
- 贸易(9220)
- 易(9117)
- 农(7128)
- 业经(5992)
- 关系(5647)
- 制(5514)
- 财(5294)
- 出(5264)
- 银(5065)
- 银行(5065)
- 行(5002)
- 学(4949)
- 和(4914)
- 融(4761)
- 金融(4759)
- 产业(4594)
- 发(4543)
- 环境(4482)
- 农业(4397)
- 机构
- 大学(97440)
- 学院(93797)
- 济(49327)
- 经济(48785)
- 研究(39647)
- 管理(32941)
- 中国(31295)
- 理学(28096)
- 理学院(27711)
- 管理学(27459)
- 管理学院(27260)
- 京(21694)
- 财(20681)
- 科学(20470)
- 所(19318)
- 研究所(17652)
- 经济学(17376)
- 财经(16912)
- 中心(16413)
- 经(15842)
- 经济学院(15631)
- 北京(14550)
- 院(13939)
- 范(13313)
- 师范(13243)
- 财经大学(12742)
- 科学院(12339)
- 农(12290)
- 江(11617)
- 研究中心(11601)
- 基金
- 项目(61515)
- 科学(49562)
- 基金(47732)
- 研究(46794)
- 家(41861)
- 国家(41559)
- 科学基金(34842)
- 社会(33211)
- 社会科(31634)
- 社会科学(31630)
- 基金项目(24062)
- 教育(20876)
- 资助(19988)
- 自然(19804)
- 自然科(19401)
- 自然科学(19393)
- 省(19202)
- 自然科学基金(19103)
- 划(17781)
- 编号(16957)
- 中国(16690)
- 部(15858)
- 国家社会(15467)
- 成果(15044)
- 重点(14132)
- 教育部(14045)
- 发(13667)
- 人文(12874)
- 社科(12545)
- 创(12507)
共检索到147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廉水杰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关键词:
桃夭 美人隐喻 女性 文化传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雁
《红楼梦》中与梅有关的文化相当丰富 ,体现在咏梅、赏梅、赠梅、用梅、梦梅诸方面。在咏梅和赏梅中 ,表现了大观园少男少女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自身的感怀。在赠梅中 ,则表达了情爱。梅也象征着人物高尚的精神和节操。
关键词:
红楼梦 梅花 梅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荣梅 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关键词:
《诗经》 女性形象 审美传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银杏 曾青云
在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的解读与研究中,对相关实践的全面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起于转化理论与实践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于汲取当代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的最新成果,更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成人转化学习思想的博大精深,"诗书济世,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庚续与清扬。这也显明,惟有从中国文化传统视野上去考量,才能在创新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的同时,为解读和解决成人转化学习实践问题提供更为深邃的导航。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丽君
隐喻是政治话语中表达思想和建构概念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隐喻可以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文章用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的讲话稿建立小型语料库,分析关于"中国梦"的概念隐喻类型的建构模式,并探讨不同概念隐喻的凸显功能。分析表明:旅途隐喻是使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类型,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即"中国梦"的实现是和平崛起的进程,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关键词:
中国梦 隐喻认知 旅途隐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立群
谶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宗教、思想与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是一个谶应框架,爱情婚姻悲剧、青春女儿遭际和封建家族命运是这个框架下的三个谶应系统。谶应文化影响了《红楼梦》的主题意蕴与美学风格,形成虚幻与真实合一、宿命与神秘交融、诗意与幻灭会通的特色。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卫 王昊 王东波 裘靖文 李晓敏 邓三鸿
[目的/意义]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从语义关联的视角对领域信息资源中显性知识(人物、时间、地点等)、隐喻知识(物象、情感等)以及用于解释隐喻文化背景的文化图式进行语义组织,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脉的内涵式传承与认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组织模型。从古诗的物象与情感概念切入,剖析物象与意象隐喻知识的概念内涵与作用机制;对古诗文本进行特征解析以归纳核心的元数据,以构建融合显性与隐喻概念的古诗知识本体;获取领域显性与隐喻知识构建古诗知识图谱进而开展图谱解析。采取语义推理逻辑从图谱三元组数据中发掘古诗隐喻文化图式;将文化图式的图谱数据作为古诗表示特征进行计算,从族性和特性的角度探索古诗分类编目和个性化推荐等知识服务应用。[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古诗知识本体能够从语言层面和诗人心理层面对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进行有效知识组织,真正实现从语言、语义、情感及隐喻等层面对古诗进行知识挖掘与数据关联,以提升读者对古诗文化的感知、理解与认知能力。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段晓林
《诗经》是诗人韩博推荐的唯一一本中国古代诗词类的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曾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不失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诗经》给我们展示的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画卷。其中有王公贵族的宴饮、祭祀、战争等政治生活内容;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从戎服役时的军旅生活场面;而更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晓峰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杜海林
《红楼梦》是我国经典名著,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体现着现代审计思想的细节。一、对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在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开篇便提到:贾母为八月初三生日,在此期间收到许多贵重的礼物。原文如下:自七月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环四个,帑银五百两。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圆
中国古代园林与文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红楼梦》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精心营造的一座完美的"文学园林",它全面集中地展示了明清园林艺术的精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思想,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学书写的成功典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新国 於涵
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从隐喻与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表达和理解的共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在隐喻中的体现,通过大量的实例指出相似的文化背景会形成相似的隐喻,而不同的文化因素也会映射在隐喻中,进而影响到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关键词:
隐喻 文化差异 认知 英汉语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灿月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
关键词:
红楼梦魇 张爱玲 红楼梦 曹雪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晖 李先逵
诗境(诗的意境)是中国文化思维的鲜明特征。文章提出“诗境规划思想”,则城市规划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寻求与创造诗境城市的过程。这对于树立城市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突破目前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现象(即规划就等于依照标准模式与固定程序进行“编制”)和重建城市规划领域的中华文化话语权均有着积极意义。文章以具体的规划实例,阐述了始终怀有一颗诗心、合理借助和发展风水论、再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包括生态理论等)来反照、并最终在中华诗学精神启示下寻求意境升华,不失为一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当代规划方法实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诗境 诗境规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