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90)
- 2023(15569)
- 2022(13180)
- 2021(12376)
- 2020(10345)
- 2019(23336)
- 2018(22718)
- 2017(43451)
- 2016(23533)
- 2015(26103)
- 2014(25697)
- 2013(25282)
- 2012(23361)
- 2011(21251)
- 2010(21427)
- 2009(20290)
- 2008(19976)
- 2007(17780)
- 2006(15930)
- 2005(14745)
- 学科
- 济(92275)
- 经济(92153)
- 管理(71216)
- 业(65543)
- 企(53799)
- 企业(53799)
- 方法(37721)
- 数学(33089)
- 数学方法(32652)
- 中国(29375)
- 财(28844)
- 农(26614)
- 制(24738)
- 业经(20487)
- 贸(20310)
- 贸易(20299)
- 学(20124)
- 易(19893)
- 银(18104)
- 银行(18066)
- 行(17389)
- 务(16977)
- 财务(16936)
- 农业(16895)
- 财务管理(16895)
- 体(16782)
- 融(16720)
- 金融(16717)
- 企业财务(16118)
- 地方(15667)
- 机构
- 大学(334335)
- 学院(333613)
- 济(144489)
- 经济(141716)
- 研究(122654)
- 管理(122332)
- 理学(104430)
- 理学院(103211)
- 管理学(101453)
- 管理学院(100822)
- 中国(94685)
- 科学(72440)
- 京(71165)
- 财(71006)
- 所(62682)
- 农(57297)
- 研究所(56571)
- 财经(54866)
- 中心(54484)
- 江(50625)
- 经(50075)
- 业大(47599)
- 经济学(45956)
- 北京(45277)
- 农业(45058)
- 院(44571)
- 范(42522)
- 师范(41986)
- 经济学院(41105)
- 财经大学(40942)
- 基金
- 项目(219051)
- 科学(173497)
- 基金(161637)
- 研究(158868)
- 家(142852)
- 国家(141728)
- 科学基金(120224)
- 社会(103140)
- 社会科(97931)
- 社会科学(97909)
- 基金项目(83023)
- 省(82681)
- 自然(77100)
- 自然科(75330)
- 自然科学(75303)
- 自然科学基金(74025)
- 教育(73447)
- 划(71321)
- 资助(67686)
- 编号(62041)
- 成果(52201)
- 重点(50495)
- 部(50258)
- 发(47415)
- 创(45458)
- 课题(44712)
- 国家社会(43903)
- 制(43612)
- 教育部(43195)
- 创新(42743)
- 期刊
- 济(162699)
- 经济(162699)
- 研究(106034)
- 中国(70434)
- 财(55502)
- 学报(54529)
- 农(53162)
- 科学(50698)
- 管理(48242)
- 大学(41534)
- 学学(39354)
- 融(35882)
- 金融(35882)
- 农业(35768)
- 教育(35700)
- 财经(28481)
- 经济研究(28170)
- 技术(26549)
- 业经(24994)
- 经(24644)
- 问题(21117)
- 贸(19832)
- 业(19125)
- 国际(17731)
- 世界(17119)
- 版(15955)
- 技术经济(15425)
- 统计(14712)
- 现代(14596)
- 科技(14509)
共检索到515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是2007年增长平均速度14.2%的一半,可预计"十二五"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大致在8%上下,从GDP平减指数来评价,中国经济已进入通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新世纪十年10.5%的两位数高经济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十二五"期间已开始进入减速发展阶段,"十三五"预计将进一步减速,在预计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基本处于一个减速通道,可理解为是由"结构性"引起的中长期经济减速。因此,常规化的总量宏观政策已经无法对冲结构性减速的调整,需要结构性的改革,以便在基础框架下应对"结构性"减速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完成走向"减速增效"的均衡发展道路。
关键词:
结构性减速 通缩 资产购买 体制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
宏观形势总体判断的依据(一)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尚航
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困境,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长期来看,是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短期来看,是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经济下滑压力过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消费者需求与企业供给的结构性扭曲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不能忽略需求侧的宏观政策,短期内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要宏观政策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 宏观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景明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世界金融动荡,同时也传导到中国,给中国无论是对虚拟经济还是对实体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当前的金融震荡首先传导到进出口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类的行业,这引起了对政策的重新思考或调整。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来调整宏观经济,首先要对我国的经济走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认清国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利平
论信贷管理制度与宏观政策效率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郑利平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微观基础均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如何改善信贷管理,从而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我国大学的科学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学科研究为主,对实践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学术创新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大学和产业合作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划分和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大学、政府的协作不够,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为此,要明确大学和产业合作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大学和产业合作动力和合作积极性,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设立大学和产业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中介和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建立外围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了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指出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但不是外部依赖的,宏观政策激励性在改变汇率条件下是有效的。在规模收益递增下的经济中,其政策激励一定是积极的,效果明显。中国经济正处在城市化的拉升期,城市化带来的规模收益递增明显,因此激励直接推动了全面复苏。经济进入复苏后宏观政策需要积极抉择,要根本转变政策激励的重点,减低直接干预,改变既得利益集团的倒逼机制作用,择机退出,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把短期激励与城市化等长期增长因素协调好。
关键词:
宏观政策有效性 规模递增 政府退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减速 动力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正福
环境保护是一个具有外部效应的问题,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选择的宏观政策有:排污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财政补贴、行政强制等。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宏观政策 选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月秋
时滞效应存在意味着政策导向明确后,不宜密集出台同类型政策,同时需要确立风险容忍度体系"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同时作为发展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各个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但是,实现多重目标有时是不容易的,因为目标之间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有时候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