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0)
2023(8011)
2022(6415)
2021(5913)
2020(4878)
2019(11003)
2018(11020)
2017(21229)
2016(11171)
2015(13152)
2014(13381)
2013(13275)
2012(12771)
2011(11771)
2010(12405)
2009(11840)
2008(11874)
2007(10875)
2006(10179)
2005(9465)
作者
(33979)
(28332)
(28171)
(27294)
(18305)
(13537)
(12774)
(11004)
(10775)
(10372)
(9880)
(9537)
(9236)
(9222)
(8934)
(8785)
(8476)
(8144)
(8102)
(7991)
(7503)
(6975)
(6798)
(6566)
(6403)
(6330)
(6294)
(6205)
(5944)
(5496)
学科
(69654)
经济(69588)
管理(33819)
(27769)
(23902)
企业(23902)
方法(21086)
地方(17726)
数学(17002)
数学方法(16767)
中国(16151)
(13811)
业经(13606)
(13017)
地方经济(12621)
(12126)
理论(11774)
(11454)
(9104)
金融(9103)
(9039)
(8849)
银行(8842)
(8700)
农业(8560)
(8549)
(8529)
经济学(8353)
(8327)
贸易(8319)
机构
大学(178343)
学院(177564)
(80139)
经济(78382)
管理(64231)
研究(61832)
理学(53813)
理学院(53183)
管理学(52275)
管理学院(51941)
中国(47720)
(37905)
(37791)
科学(34951)
(31196)
财经(29127)
(28244)
研究所(27613)
中心(27579)
经济学(26312)
(26134)
(24775)
师范(24550)
北京(24401)
(23328)
经济学院(23087)
(22695)
(21537)
财经大学(21206)
业大(20889)
基金
项目(103978)
科学(80964)
研究(79322)
基金(73856)
(63135)
国家(62584)
科学基金(53166)
社会(51571)
社会科(48682)
社会科学(48666)
(40026)
基金项目(37502)
教育(36806)
(32954)
编号(32803)
资助(31194)
自然(31080)
自然科(30358)
自然科学(30351)
自然科学基金(29785)
成果(28955)
重点(23538)
(23279)
课题(23128)
(23046)
国家社会(21540)
(20775)
(20354)
教育部(20350)
项目编号(20094)
期刊
(102908)
经济(102908)
研究(60294)
中国(38150)
(30407)
管理(27046)
学报(24586)
科学(23157)
教育(22559)
(22356)
大学(19524)
学学(18210)
(17474)
金融(17474)
技术(17355)
经济研究(17062)
财经(16442)
农业(14643)
(14484)
业经(13827)
问题(12760)
图书(10832)
技术经济(10276)
(9969)
世界(9196)
统计(8990)
商业(8524)
国际(8432)
书馆(8258)
图书馆(8258)
共检索到288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福前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人”范式来统一分析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有助于构建逻辑一贯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有助于理解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以及政策。但是 ,只用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变动机来概括一切人的行为动机必然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一个理论逻辑上的优美并不等于它完全合乎实际。如果说 ,用“经济人”假说来描述经济活动中的人尚有局限性的话 ,那么 ,用“经济人”范式来刻画政治活动中的人就有更大的局限性。在用“经济人”范式来分析个人从事政治活动的动机时 ,需要补充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关于个人的行为动机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这两个工具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很多经济学"革命"和流派的创立实际上只是这两个工具的差异或变化的具体表现。从经济人范式到制度人假说的演进过程中,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但没有涉及环境、技术、禀赋以及制度等约束条件;新古典经济人范式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价格和收入约束条件的影响,但没有考虑真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约束;新制度经济人范式尽管已经考虑了交易费用的约束,但该范式越来越倾向于把机会主义、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不可测量的要素放进目标函数作为解释变量,因此难以得到可验证的经济学意蕴。实证主义经济人范式应该注重客观约束条件的考察和转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军   朱方明   陈健生  
回顾经济学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 ,构建出符合当前社会实践需要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对于提高人类经济行为的自觉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后斯密时代的“管理人”以及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自由人”假设 ,是划分经济学研究范式历史变迁的标志 ,贯穿这三大人性假设的主线是“自由”原则 ,而经济学研究范式变迁的实质则是对不同“主体自由”的扬弃过程。我们应当以“知识人”假设 ,作为构建当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人性基础。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分析范式在理性概念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定义以及由此展开的行为分析,实质上使用的是有限理性,而在理性模型的构建和宏观经济的分析上实际使用的却是完全理性。正是由于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理性内涵存在如此的不一致,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短期的行为评价和长期的现象预测之间就出现了断裂。而且,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用"无形的手"将两者沟通起来,却一直无法说明"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的。相反,基于长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程度这一视域,可以更好地区别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理性程度,从而理解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合作现象。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静暖  
“经济人”假定只适用于在市场经济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政府公共部门的人性假定应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套用“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假定,从理论上是以单一人性代替双重人性,以人的单一需求代替多重需求,以私人物品代替公共产品;从方法论上看,由于陷入分析的表面化和片面性,得出的结论与客观现实难以吻合,犯了以现象代替本质的形而上学错误。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人假定易于得出政府干预失灵的结论,使理论与实践陷入新自由化思潮而危及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凌晓东  
机制选择与经济人假设凌晓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我们对许多传统的观点、看法、口号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求得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协调。在这方面,经济人假设的确立是一个十分基本的问题。明确经济人假设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不仅对正确设计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魏成元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一种内在的经济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其原本属性规定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其深刻的理论内核和思想精髓使之成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并为整个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与安排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框架。“经济人”假定对科学构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规范社会分工与经济社会秩序同样具有前提性的基础作用和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国山  
库恩认为,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一个为某个科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研究范式。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人的发展经济学正逐步成长为一个库恩意义上的研究范式。这一学科已做出了较为明确的本体论承诺,并已初步具备了一个研究范式应具备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尚需对经济发展如何切实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沛莉  张金伟  
我们正处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危机时代,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物种锐减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对自然不合理地开发与掠夺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因此,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以往盲目征服自然的经济模式,建立起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人能够合理利用自然的经济模式,即生态经济。在生态经济的视阈下,我们要塑造与之匹配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将奉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优先,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权利并重,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并自觉践行与自然亲近、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凤仪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的代表人物,诺思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多方面的共识。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未来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马克思“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改革与重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丽君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为动机的最基本假设。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现象无法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为了加强该假设的解释力,经济学家不断拓宽和发展其中心概念的含义,但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基本概念就往往变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从而失去可操作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漆光瑛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与市场经济的拜物教漆光瑛所谓“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私人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主体,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明确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然而,最早系统地运用“经济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阈值的研究、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之浚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借鉴"范式"理论探讨和研究了循环经济范式替代末端治理范式的变革:①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重估。循环经济范式中将自然资源列为最重要的资源形式,认为它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源储备,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②不同生态伦理得到整合、提升。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基础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它既包含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三种生态伦理追求人类道德完善的合理成分,又补充了各自其不完善的方面。③生态阈值的研究得到深化。循环经济范式的基本前提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