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8)
2023(11026)
2022(9332)
2021(8561)
2020(7427)
2019(17361)
2018(17348)
2017(33550)
2016(18234)
2015(21031)
2014(21100)
2013(21224)
2012(19932)
2011(18166)
2010(18491)
2009(17204)
2008(16903)
2007(15220)
2006(13503)
2005(12240)
作者
(53426)
(44872)
(44775)
(42816)
(28565)
(21629)
(20495)
(17559)
(16844)
(16139)
(15329)
(15028)
(14598)
(14100)
(13926)
(13911)
(13612)
(13199)
(12960)
(12919)
(11208)
(11134)
(10811)
(10336)
(10168)
(10135)
(9939)
(9926)
(9111)
(8865)
学科
(94001)
经济(93901)
管理(50225)
(46094)
(36879)
企业(36879)
方法(35554)
数学(31171)
数学方法(30915)
地方(23077)
(22196)
中国(20703)
(18937)
(18117)
业经(17920)
(15091)
农业(14860)
(14217)
贸易(14209)
地方经济(14096)
(13651)
理论(12892)
(12807)
环境(12006)
(11923)
银行(11888)
(11762)
金融(11759)
(11372)
财务(11340)
机构
学院(268116)
大学(267509)
(116118)
经济(113616)
管理(100537)
研究(91260)
理学(85845)
理学院(84813)
管理学(83403)
管理学院(82899)
中国(69630)
(56373)
科学(55055)
(51827)
(46611)
(44490)
中心(42405)
研究所(42056)
(42041)
财经(41002)
业大(38536)
(36889)
经济学(36350)
(36218)
师范(35881)
北京(35563)
农业(34951)
(33106)
经济学院(32461)
(32129)
基金
项目(170755)
科学(132920)
研究(125909)
基金(121748)
(105426)
国家(104513)
科学基金(88836)
社会(79224)
社会科(74872)
社会科学(74845)
(67609)
基金项目(65069)
教育(58285)
自然(56396)
(56142)
自然科(55013)
自然科学(54996)
自然科学基金(54010)
编号(52194)
资助(49905)
成果(43000)
重点(38212)
(37774)
(37744)
课题(36004)
(34926)
创新(32660)
教育部(32370)
科研(32260)
大学(32220)
期刊
(136560)
经济(136560)
研究(80867)
中国(53357)
(42140)
(40322)
学报(39872)
科学(37113)
管理(36367)
大学(29928)
教育(28226)
学学(28045)
农业(26873)
技术(24868)
(24622)
金融(24622)
经济研究(22076)
财经(21201)
业经(20845)
(18315)
问题(17833)
(15055)
技术经济(14839)
(13328)
商业(12901)
图书(12852)
统计(12674)
(12659)
理论(12393)
世界(12248)
共检索到407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分析范式在理性概念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定义以及由此展开的行为分析,实质上使用的是有限理性,而在理性模型的构建和宏观经济的分析上实际使用的却是完全理性。正是由于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理性内涵存在如此的不一致,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短期的行为评价和长期的现象预测之间就出现了断裂。而且,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用"无形的手"将两者沟通起来,却一直无法说明"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的。相反,基于长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实施程度这一视域,可以更好地区别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理性程度,从而理解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合作现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晓安  
规则分析和处境分析的割裂及单极化,导致了"囚徒困境"和"经济人"理性的悖论;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普适主义假定和成本收益分析严重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动机和选择集的约束条件和情景因素是多重的。认清具体的分析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约束条件,对个体动机和集体选择的分析才是统一和符合现实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早期还原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仅仅反映了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因此,它不仅无法揭示"无形的手"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运作,也无法根本上理解"囚徒困境"与现实相悖的现象。相反"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则以新近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将人类基于动物性的本能目的和基于社会性的实现手段结合起来;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挖掘"无形的手"是如何运作而实现社会协调,从而是比经济人假设更合理、有效的人性抽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贵宏  贾志永  王晓燕  
对于利他行为,许多学者往往将它与利己行为分割开来进行分析,而且很少引入成本收益分析。事实上,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都是内部动机的一种偏好体现。本文通过引入利他主义参数和成本收益,提出了一个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利他行为经济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对利他行为进行了符合理性的经济分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徐唐龄  
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等于支持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搞好多种经营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没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我国的农业不但不能实现现代化,就是摆脱困境也是不可能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军  陈绪新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和主要责任,因而企业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然而现代文明的际遇和"理性生态人"的觉悟已越来越不能容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与破坏,现代社会和当代的企业理论都以强烈的姿态反对企业逐利行为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分离,强烈要求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伦理规范,承担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环境伦理责任,从"理性经济人"走向"理性生态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圈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家顺  王广凤  
大量污染物排放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本文认为,“经济人”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贪欲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故在评价“经济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基础,提出了“生态经济人”假设,并应用博弈方法,分别对“经济人”和“生态经济人”两种假设下的企业利益性排污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本文认为“生态经济人”更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排污行为,从而在理论上对现有排污问题的研究进行有益补充,同时也为排污治理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云宏  
按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要求,其本身内含的经济人假定与理性行为假定之间只能保持有条件的一致性;实际上,它主要建立在私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它主要适应于纯粹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而不大适应于群体经济行为分析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它是一种个人理性,而不是一种制度理性;从管理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中的人,大多是把自己或他人看作是社会人、复杂人,把人的行为看作是多目标协调导向的社会行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的批评和修补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假定的时空相对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阳立高  廖进中  
该文基于理性经济人批判,提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即假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行为必须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综合权衡全体国民短、中、长期的利益需求及其可获得性,以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地增进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安佑  
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究竟其适应性如何?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为,“理性经济人”对于私营投资者或创业者是适应的,对一国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具有意义的,但这一假设对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是不适应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公仆人”,学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责任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美衍  
人的有限理性使得经济学只可能是关于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及其关系的知识体系。“经济人”是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之一,故必然要包含在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之中。人的有限理性还使得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抽象单纯性,这使得能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只能由“经济人”构成。所以,人的理性有限性是“经济人”假设,尽管高度抽象简化,但仍能成为经济学家最广泛接受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的根本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