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
- 2023(599)
- 2022(547)
- 2021(565)
- 2020(470)
- 2019(1029)
- 2018(949)
- 2017(1644)
- 2016(1085)
- 2015(1264)
- 2014(1227)
- 2013(1293)
- 2012(1258)
- 2011(1278)
- 2010(1291)
- 2009(1239)
- 2008(1267)
- 2007(1116)
- 2006(988)
- 2005(963)
- 学科
- 管理(4218)
- 济(3597)
- 经济(3583)
- 企(3456)
- 企业(3456)
- 业(3311)
- 学(2309)
- 方法(1663)
- 农(1514)
- 业经(1487)
- 害(1323)
- 理论(1318)
- 组织(1305)
- 人事(1252)
- 人事管理(1252)
- 虫(1168)
- 体(1164)
- 和(1131)
- 虫害(1099)
- 病虫(1069)
- 病虫害(1069)
- 策(1004)
- 划(982)
- 经营(954)
- 企业经济(947)
- 经济理论(915)
- 计划(910)
- 决策(871)
- 水产(870)
- 制(856)
- 机构
- 大学(18910)
- 学院(18398)
- 研究(7201)
- 管理(6997)
- 农(6888)
- 理学(6209)
- 理学院(6082)
- 管理学(5950)
- 科学(5930)
- 管理学院(5904)
- 农业(5722)
- 济(5105)
- 中国(4992)
- 经济(4949)
- 业大(4647)
- 所(4555)
- 京(4394)
- 研究所(4278)
- 农业大学(3704)
- 业(3155)
- 江(3075)
- 省(3041)
- 中心(3038)
- 室(3017)
- 实验(2749)
- 实验室(2652)
- 技术(2622)
- 科学院(2545)
- 重点(2519)
- 北京(2504)
共检索到26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素莲 张艳艳 邱红 宋微波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患"红肉病"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患病文蛤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等组织发现异常结构及寄生物,如嗜碱性的包涵体、嗜酸性颗粒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另外,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蛤在糖含量、磷酸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消化盲囊、肠等部位吸收细胞内糖含量增加。消化盲囊、消化管各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增强。鳃组织ACP活性增强,AKP活性减弱等。
关键词:
文蛤 红肉病 组织化学 组织病理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素莲 王德秀 绳秀珍 宋微波
在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球形病毒及其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直径约 5 0~ 80nm ,在细胞质内形成多泡状的包涵体并进行病毒粒子的装配。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或肿胀并出现核空泡 ,内质网膨胀、大部分转化泡状 ,线粒体溶解或固缩 ,溶酶体数量增多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素莲 王德秀 宋微波
报道了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中所发现的类立克次体以及所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该病原包涵体呈球形或椭球形 ,有强嗜碱性和嗜酸性两种。电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类立克次体 ,其形态结构及大小表现了极大的多样性。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内质网膨大为潴泡状 ,核糖体脱落 ;线粒体溶解或固缩 ;核膜肿胀 ,染色质固缩并出现液泡结构。高度感染时 ,细胞核与大部分的细胞器消失。在上皮细胞中 ,观察到类立克次体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素莲 宋微波
报道了一种牛首科(Bucephalidae)吸虫幼虫在文蛤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该吸虫幼虫主要侵占生殖腺,少部分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和足等。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未感染部位的组织结构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严重感染时,生殖腺完全被吸虫幼虫侵占;消化盲囊、消化道和鳃等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脱落或溃散;肌肉紊乱或溶解等。严重者导致器官组织坏死,贝类死亡。
关键词:
文蛤 牛首科吸虫 寄生病 组织病理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吕大伟 褚建伟 王树国 张榭令 王冬凤 王晓梅
报道了吸虫在文蛤 (MeretrixmeretrixLinnaeus)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表明 ,该吸虫是以胚细胞方式繁殖 ,幼虫经历胞蚴阶段 ,发育成尾蚴。其寄生情况与寄生于其他双壳贝类的一些吸虫相似 ,均是以生殖腺为主要侵占部位 ,少部分则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足等 ,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已被感染的消化盲囊、外套膜等器官组织出现上皮细胞脱落或崩解 ,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溶解 ,黏液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观察发现 ,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 ,未感染部位的组织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 ,最终导致宿主因器官衰竭、功能丧失而死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晓阳 叶雪平 胡建饶 金柘
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患有红体病的青虾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青虾鳃部、肌肉组织和肝胰腺部位病症比较明显,不同患病阶段组织变形差异显著。鳃片细胞在患病初期表现为胞质收缩,后期则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胞边缘界限不完整;肌肉组织在后期出现肌纤维束之间间隙,且部分肌纤维有断裂的现象;中期肝小叶间隔出现空隙和腺细胞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小叶溃烂。造成青虾因红体病死亡的原因,初期主要是因为鳃片的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困难,进而造成青虾生理异常;后期主要是因为肝胰脏的溃烂造成消化功能全面丧失。
关键词:
青虾 红体病 组织病理学 拟态弧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金铖 刘宇婷 潘连德 杨吉平
为探究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病因病理,本实验从患内脏结节病的美国鲥鱼体内分离出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组织,通过对病鱼样品H.E染色、马松染色和抗酸杆菌染色,并结合亚显微结构观察对病变组织、细胞以及疑似病原菌进行分析。病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多处损伤,鳞片下出血,腹部膨大,肛门出血。病理解剖见腹腔内含大量积水,肝、肾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白色结节,肝脏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附着大量白色纤维样病变,失去原有颜色和结构,脾脏呈深黑色,肠道出血,除此外未见其他器官有结节分布。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器官组织病变为出现肉芽肿,且又大又多。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和聚生菌体组成,外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肝脏组织内含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肾组织内肾小管腔破裂分解,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红细胞。其它内脏组织内未见肉芽肿。抗酸染色和亚显微结构观察证实滋生在组织间的细菌为一种短杆菌。由此得出,肝、脾和肾组织由于病原菌感染形成大量肉芽肿继而导致脏器产生大量的结节,最终出现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导致鱼体死亡。
关键词:
美国鲥鱼 结节病 组织病理 肉芽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潘厚军 付小哲 吴淑勤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μm,宽0.45~6.8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
关键词:
乌鳢 诺卡氏菌病 组织病理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海英 郑永华 唐洪玉 冯兴无
对嘉陵江船体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在春末夏初流行的溃烂病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病灶部位的红细胞溶血,淋巴细胞增生,肌原纤维和肌细胞溶解,肌细胞膜消失,血管充血、出血;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肾小管管壁细胞之间产生缝隙,肾脏中的血管破裂,红细胞溶血;病鱼的肝小叶中央细胞大量坏死,部分外周细胞也出现了坏死;病鱼的胰脏和脾脏没有发生明显病变。21种抗菌类药物和5种组合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葡萄糖、氨苄西林钠7种药物敏感,对溴氯海因、食盐、强氯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连德 孙玉华 陈辉 许平
通过对患病和健康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的比较解剖、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患病施氏鲟无明显的外部症状 ,临床解剖所见肝脏病变严重 :肝淤血、坏死、糜烂。肝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明显 ,肝细胞核浓缩或淡染、变形、核仁裂解 ,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 ,胞浆内大量脂滴和液泡并将细胞器排挤成团。脑组织水样变性致液化性坏死 ,脑细胞胞浆呈液化泡状 ,核变形、浓缩 ,细胞膜融解。肾组织发生局灶性病变 ,病变肾细胞胞浆内有脂滴和液泡 ,核变形、融解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其它器官、组织、细胞未见病变。研究认为肝组织为原发性、中毒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崔龙波 周雪莹 程敬伟 李永胜 马家好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纤毛虫病的病理变化。发现在患病鱼皮肤及鳍表皮下结缔组织及溃烂处、肛门周围组织、肌纤维间、鳃丝内、脑、脊髓、眼球壁及眼球腔内、肝脏、胰腺腺管间、肾脏、脾脏被膜、胃壁、肠壁血管、膀胱壁、性腺周围及性腺内、内脏各器官间结缔组织,以及血液、脑脊液、腹水、胃液及肠液等体液内均存在纤毛虫。主要病理变化出现在有大量纤毛虫寄生的部位,特别是皮肤、鳍、肛门周围、鳃、脑、脊髓、眼球、肝脏、胃壁等处,最终症状为组织淤血、出血,细胞坏死、崩解,大量淋巴细胞增生。但当上述组织中纤毛虫数量较少时,其病理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纤毛虫入侵大菱鲆没有明...
关键词:
大菱鲆 纤毛虫病 纤毛虫 病理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彩燕 汪开毓 何琦瑶 杨倩 刘韬 余泽辉 谢恒 何晟毓 何洁 赵武义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μm,宽10~15μm,极囊长11~15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关键词:
框镜鲤 吉陶单极虫 组织病理 PCR检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香咏瑜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宏达 范丽萍 薛美
本文对所谓“抖抖病”的中华绒螯蟹病蟹病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电镜观察,病蟹的心脏、腹神经节、鳃、肠和肝胰腺组织中存在着球状病毒粒子,病毒无囊膜,直径为28~32nm左右,分布在细胞浆内,不形成包涵体。从病毒形态和染色反应特性确定该病毒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病毒。经人工注射病蟹组织浆除菌上清液,被感染的健康蟹出现与自然发病蟹步足严重抖动等完全一样的症状,表明病蟹中的小RNA病毒为该病病原。病蟹病理特征为:细胞肿大,核溶解或固缩,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扭曲或坏死溶解。病变最严重的区域,组织细胞坏死崩解成一片无结构的物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组织病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