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4)
- 2023(15869)
- 2022(13513)
- 2021(12686)
- 2020(10266)
- 2019(23869)
- 2018(24207)
- 2017(45627)
- 2016(24852)
- 2015(27865)
- 2014(28364)
- 2013(27890)
- 2012(25758)
- 2011(23499)
- 2010(23908)
- 2009(21846)
- 2008(21289)
- 2007(18771)
- 2006(17108)
- 2005(15119)
- 学科
- 济(102186)
- 经济(102066)
- 业(66327)
- 管理(65311)
- 企(51294)
- 企业(51294)
- 方法(38107)
- 农(37322)
- 数学(32291)
- 数学方法(31885)
- 中国(31667)
- 地方(28001)
- 业经(26546)
- 农业(24744)
- 财(23406)
- 制(22311)
- 学(21588)
- 银(17632)
- 银行(17589)
- 理论(17134)
- 贸(17083)
- 贸易(17066)
- 行(17006)
- 融(16981)
- 金融(16979)
- 易(16468)
- 发(16435)
- 和(16048)
- 技术(15574)
- 环境(15494)
- 机构
- 学院(349000)
- 大学(347557)
- 济(136404)
- 管理(135005)
- 经济(133100)
- 研究(123460)
- 理学(115119)
- 理学院(113764)
- 管理学(111848)
- 管理学院(111202)
- 中国(93082)
- 京(76236)
- 科学(76218)
- 财(63624)
- 所(62641)
- 农(61051)
- 研究所(56648)
- 中心(55729)
- 江(53961)
- 业大(51998)
- 范(49999)
- 师范(49551)
- 北京(49035)
- 财经(48866)
- 农业(46371)
- 院(44752)
- 经(44283)
- 州(43725)
- 师范大学(39870)
- 经济学(39488)
- 基金
- 项目(231914)
- 科学(181027)
- 研究(174254)
- 基金(164049)
- 家(142461)
- 国家(141117)
- 科学基金(120212)
- 社会(107458)
- 社会科(101406)
- 社会科学(101378)
- 省(92235)
- 基金项目(87022)
- 教育(79943)
- 划(77212)
- 自然(76112)
- 自然科(74275)
- 自然科学(74259)
- 编号(73302)
- 自然科学基金(72892)
- 资助(66660)
- 成果(61002)
- 发(53521)
- 重点(52099)
- 课题(51702)
- 部(50207)
- 创(48099)
- 创新(44722)
- 项目编号(43787)
- 科研(43254)
- 国家社会(43188)
- 期刊
- 济(164440)
- 经济(164440)
- 研究(109554)
- 中国(78460)
- 农(60519)
- 学报(54396)
- 科学(51541)
- 管理(50932)
- 教育(49040)
- 财(46766)
- 大学(41737)
- 农业(40860)
- 学学(38806)
- 融(35106)
- 金融(35106)
- 技术(31806)
- 业经(29709)
- 经济研究(24722)
- 财经(23180)
- 问题(20961)
- 图书(19896)
- 经(19803)
- 业(19713)
- 科技(17203)
- 版(16941)
- 理论(16897)
- 技术经济(16219)
- 现代(15983)
- 商业(15631)
- 实践(15430)
共检索到540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建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革命老区如何从光荣历史中汲取动力,实现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外源式发展向乡村振兴时期的内源式发展有效转变?本文基于衡山县乡村振兴实践,采用内源式发展的理论架构,按照毛泽东在衡山县考察农民运动时的调研路线展开调研,对衡山县白果镇、福田铺乡、开云镇世上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红色火种内生动力引擎的驱动下,这片革命老区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本文由此提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红三角”内源式发展模式:第一,资源内生。以红色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启动乡村振兴经济引擎。第二,价值认同。以红色基因培育乡村人才,启动乡村振兴智力引擎。第三,村庄动员。以红色文化涵养乡风文明,启动乡村振兴精神引擎。“红三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长效机制。衡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为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模板与实践经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园 徐威威 朱天义
本文基于资源行动观,以革命老区江西瑞金红色产业为例,依据“资源情境—行动—结果”的分析框架,探讨革命老区地方政府在资源情境约束下,发展乡村产业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行动目标及采取的行动策略受资源情境约束,即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境不同,地方政府资源行动也不同。(2)随着乡村产业从形成、发展到产业集聚,再到数字化转型各时序阶段演进,资源情境分别创造偶发机会、制度机会、战略机会和技术机会等,通过产业发展信念中介变量影响资源行动,使其行动策略呈现资源依赖、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演变。(3)地方政府突破资源情境约束,促进产业发展的行动逻辑为:一是干预产业发展的边界因产业发展阶段而异,产业形成阶段以政府主导为主,产业发展阶段政府主导地位需弱化,产业集聚阶段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产业转型阶段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二是政府可基于产业发展阶段确定资源情境的创建重点,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及时准确地捕捉机会窗口,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信念,并实施相应的行动策略。本研究探究地方政府促进乡村优特色产业发展行为背后的逻辑,丰富了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边界研究,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俊梁 林影 史欢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科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寻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文章在梳理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的5个维度,拓展出18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苏浙皖3个省份的40地市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红利,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本刊讯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3月20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回顾总结中国老促会第六届理事会所做工作,研究提出新发展阶段中国老促会的重点工作,选举产生中国老促会第七届理事会,动员全体会员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勇,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上将等特邀专家,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明
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甘肃革命老区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民收入低",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同时",三农"问题也是甘肃革命老区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对甘肃革命老区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甘肃革命老区三农现状和制约解决革命老区三农问题的突出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甘肃 革命老区 三农问题 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瑾 王婷 吴晶 乔学忠 胡海胜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革命老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基于改进后的SLF框架,构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评价模型,采集井冈山10个村落326户农户感知数据,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处于中等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正处于一个由表及里、从显性变化到内生发展的过程之中;(3)相较于企业主导的民宿型模式,社区主导的研学型模式是更契合共同富裕内涵的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农户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机制创新、增收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梁绍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有效的政府引导,发展边贸坚果加工产业正成为崇左市振兴左江革命老区、实现固边富民的又一经济发展亮点。本文从财税角度对崇左市发展边贸坚果加工产业作出可行性分析,并就如何促进坚果加工产业稳固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崇左市边贸坚果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忠平 李雄军
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选取了相关指标,使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40个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分析其阻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良好且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通过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横向对比发现,江苏省各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方面,不同城市的差距较大。同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得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保险深度、人均村卫生室数量和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吕进鹏 贾晋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全国各族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牢固根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成分多元的革命老区,而且有别于一般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特质显著、发展依赖政策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革命元素。具体到实践,亟待在审视均衡性治理与国家化整合、政策衔接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历史牵绊与现实挑战,把握政策联动、社会巨变、生态治理、文化集成的“后发”优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振兴行动的开展,需要加快产业融合振兴,积极培育“红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就地盘活党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发挥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浸润功能,防止返贫文化惯性并防范民俗异化;有效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扭转民主治理的“少-边-穷”困局。
关键词:
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筱丹 陈春文 徐文静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理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生长在农村,发展在城市的新时代乡贤而言,他们无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城乡融合的纽带。他们具有奉献家乡的愿望,也具有市场资源、资金资源、社会资源,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将聚焦长三角,探索乡贤返乡原因、其具有的特殊优势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与内在机制。
关键词:
长三角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金林 王群
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然而,解放以后长期以来因其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促进我国革命老区农村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调研分析湖北革命老区乡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北革命老区乡镇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
革命老区 乡镇经济 发展模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文峰 姜佳将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转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余姚市梁弄镇革命老区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认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反哺并重,通过传承将记忆转变为技艺,通过反哺提升乡村现代化,是老区代际文化传承的破题之道,通过乡风建设、乡智培训和乡愁重构等实现能力再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 文化反哺 革命老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林香 卢光熙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省界毗邻县的乡村振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省界毗邻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但在研究期内明显提高;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乡村振兴效应不会因试点县处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而变弱,这种效应在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样本中更强。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省界毗邻地区扩大振兴规划试点范围,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振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畅通振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省界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冕 谢泽宇 杨福霞
边界毗邻地区通常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洼地。本文以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为政策冲击,分别将省界毗邻地区内的革命老区和非革命老区作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基于县域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探究省界毗邻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该振兴规划在显著提升革命老区经济增速的同时,还通过退耕还林(草)、荒漠化治理和绿地保护等举措显著改善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推动土地集约式开发利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是革命老区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史婵 奚哲伟 王小林
“十三五”时期,革命老区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方面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依然有待提升。新发展阶段,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并基于2015年和2020年两期县域数据,采用双临界值测量方法测度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革命老区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县发生率为0.503,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指数为0.275,绿化水平、燃气供给、数字乡村、用水供给、排水管网和交通路网等6项指标对短板指数的贡献率均超过10%。分区分类来看,两期数据分析均表明: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非常严重;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政策支持力度较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较弱的革命老区县,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值得关注。因此,应将补齐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作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优先内容,以补短板为导向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分指标、分区域、分类型地实施精准治理。
关键词:
革命老区 基本公共服务 区域发展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