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10)
2023(17551)
2022(15149)
2021(14261)
2020(11946)
2019(27281)
2018(27210)
2017(51590)
2016(28484)
2015(31736)
2014(31476)
2013(30273)
2012(27434)
2011(24529)
2010(24681)
2009(22638)
2008(21638)
2007(19085)
2006(16209)
2005(13872)
作者
(79588)
(65947)
(65824)
(62754)
(42037)
(31887)
(29850)
(25803)
(25006)
(23740)
(22560)
(22240)
(21067)
(20633)
(20312)
(20284)
(20100)
(19706)
(19018)
(18766)
(16413)
(16272)
(16002)
(15055)
(14845)
(14806)
(14718)
(14469)
(13404)
(13162)
学科
(102888)
经济(102778)
管理(82244)
(77571)
(65932)
企业(65932)
方法(50197)
数学(43520)
数学方法(42753)
中国(28455)
(27916)
(25703)
业经(24196)
(23527)
技术(22051)
理论(21269)
地方(19891)
农业(18736)
(18373)
(18014)
贸易(18003)
(17483)
教育(16849)
(16808)
财务(16725)
(16707)
财务管理(16697)
企业财务(15826)
(15818)
环境(15815)
机构
大学(387958)
学院(387623)
管理(151835)
(144732)
经济(141359)
理学(132600)
理学院(131104)
管理学(128292)
管理学院(127593)
研究(124554)
中国(89926)
(81381)
科学(80790)
(65800)
(64465)
(61960)
业大(61093)
研究所(57037)
中心(56640)
(56540)
财经(53290)
(53278)
师范(52744)
农业(50800)
北京(50583)
(48505)
(46167)
(45592)
技术(44488)
经济学(43034)
基金
项目(272092)
科学(213791)
研究(198171)
基金(194830)
(170478)
国家(169036)
科学基金(145490)
社会(122403)
社会科(115947)
社会科学(115918)
(109600)
基金项目(103131)
自然(96218)
教育(94557)
自然科(94074)
自然科学(94054)
自然科学基金(92341)
(91781)
编号(81447)
资助(80253)
成果(66083)
重点(61383)
(59562)
(58852)
(57407)
课题(57373)
创新(54984)
科研(52167)
大学(51129)
教育部(50581)
期刊
(151737)
经济(151737)
研究(108497)
中国(77098)
学报(64709)
科学(57802)
(57713)
教育(56300)
管理(56045)
(49625)
大学(49041)
学学(45430)
农业(40450)
技术(36139)
(28440)
金融(28440)
业经(26486)
财经(25007)
经济研究(24784)
图书(22232)
(21919)
(21458)
科技(20604)
问题(18979)
技术经济(18809)
(18774)
统计(17214)
理论(16851)
业大(16697)
商业(16685)
共检索到551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任文杰  朱文豪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实施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素质模型"的视角出发,概括了拔尖性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阐述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与逻辑架构,分析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影响因素,并重点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建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新课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是核心,高水平大学要更好地承担起历史重任,关键是要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祖超  别雪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要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校要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其模式,以便少走弯路,快见成效。本文仅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简要评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华永  陈芷  王宗元  
文章分析了高职教学管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制定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法、量身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管理视角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并指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发现和挖掘具有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李红梅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祖超  杨淞月  
从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的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对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特点、共性与差异,从中得出对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立芬  
为探讨大学与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国内优质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高中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第五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在文化源远流长的正定古城、在古色古香的正定中学开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共同使命。《中国髙等教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飞  
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颖  尹志国  
从探讨知识产权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方面入手,分析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产权教育缺失的归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层级渗透和多维融合的思路设计,并从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力量和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实施举措。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耿有权  曹蕾  宛敏  
运用自编问卷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研究生管理者群体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专题调研,总结分析了研究生管理者群体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和倾向性意见,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史秋衡   李瑞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引领,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统一。当前,高校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不足,需从高校分类发展、学科特色建设、个性化课程、一流师资以及通识教育等育人要素上着力优化,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浓厚专业志趣、杰出创新能力、深厚家国情怀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要求和新时代人人成才、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转变观念,从系统化、全局性的思维出发,考虑从加强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引领、多元分类实践模式创新、协同贯通网状体系构建等路径建设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教育生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庆兴  
创客时代,地方高校如何培养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班"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对开设艺术教育的地方高校组建"实验班"的可行性、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对"实验班"的目标定位、课程机制、教学模式给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庆玉  姚梅林  
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的双重成分,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新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形成了高校少年班、“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多项国家层面政策设计,高校层面形成了少年班的贯通培养、大师领衔的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通识教育的书院制、注重本科整体质量的“泛拔尖”培养等多种模式。但实践中也面临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选拔、早期选拔愿景与实际培养困难、国家政策目标与高校培养责任、资源投入需求和公众公平质疑等多方挑战和实施困难。在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法性、自主性和协同性,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牧华  全晓洁  
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变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模式创新推动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采用研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个别指导和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评价突出"向教性"和"向学性"。受此启发,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以协同培养为路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完善评价机制为导向加强制度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