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78)
2023(8702)
2022(7233)
2021(6522)
2020(5530)
2019(12622)
2018(11981)
2017(23238)
2016(12002)
2015(13165)
2014(12836)
2013(12513)
2012(11432)
2011(10329)
2010(10849)
2009(10812)
2008(9744)
2007(8775)
2006(8025)
2005(7606)
作者
(32299)
(27069)
(26540)
(25554)
(17096)
(12792)
(12134)
(10384)
(10120)
(9638)
(9191)
(8946)
(8729)
(8643)
(8523)
(8419)
(7895)
(7755)
(7725)
(7509)
(6927)
(6476)
(6347)
(6182)
(6076)
(6028)
(5980)
(5881)
(5429)
(5301)
学科
(45864)
经济(45781)
管理(39765)
(37007)
(32379)
企业(32379)
(26520)
金融(26518)
(23940)
银行(23928)
(23223)
中国(20998)
(18194)
(17875)
方法(15881)
数学(13489)
数学方法(13294)
(12326)
业经(12180)
(11889)
财务(11852)
财务管理(11828)
(11668)
企业财务(11340)
中国金融(11061)
地方(10633)
体制(10059)
(8558)
贸易(8546)
(8375)
机构
大学(164481)
学院(162883)
(72208)
经济(70677)
管理(60412)
研究(56222)
理学(50864)
中国(50739)
理学院(50325)
管理学(49524)
管理学院(49205)
(39592)
(34229)
财经(29974)
科学(29419)
中心(27816)
(27147)
(27100)
(25849)
经济学(23941)
研究所(23902)
(23359)
财经大学(22386)
北京(21716)
经济学院(21491)
(20604)
(20534)
(20420)
业大(20137)
(20114)
基金
项目(104259)
科学(83130)
研究(79341)
基金(77418)
(66250)
国家(65687)
科学基金(56967)
社会(53178)
社会科(50612)
社会科学(50603)
基金项目(40108)
(39949)
教育(36151)
自然(34125)
自然科(33361)
自然科学(33353)
(33140)
自然科学基金(32760)
编号(31266)
资助(31125)
成果(26962)
(26308)
重点(23905)
(23799)
国家社会(22923)
(22505)
(22486)
课题(22287)
(21685)
教育部(21263)
期刊
(81552)
经济(81552)
研究(55379)
中国(38734)
(34075)
金融(34075)
(33195)
管理(25037)
学报(22678)
(22280)
科学(21396)
大学(18671)
教育(17474)
学学(17462)
财经(16071)
(13776)
农业(13245)
经济研究(13237)
技术(13205)
业经(11808)
问题(10352)
(9058)
理论(8542)
国际(8400)
财会(7975)
会计(7960)
实践(7547)
(7547)
(7444)
世界(7382)
共检索到268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却长期被人们视作偶或发作的短期金融"症状"而等闲视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描述与解读,本文发现,"笼中虎"的产生机制深藏于由"放权让利"改革所触发的财政与银行体系汲取能力的相向变化过程。由于国家无力在短期内修复与重建残缺的内源融资制度,最终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倚重以国有银行体系为核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裴红卫  
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是总体制度结构演进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和整个渐进转轨改革逻辑相关。在这一大的背景下 ,本文力图从一个长期历史的视角去考察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 ,从而揭示和解释建国后中国金融史的变迁轨迹。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郑蔚  王思慧  
日本在战后赶超式发展战略下,市场本身的竞争均衡无法和政府的产业政策相匹配,由政府量身定制了"外生管制性"的金融结构,通过集中的银行业分布政府用"管制"取代"市场"完成资金配给。这种以牺牲"市场"的择优机制为特征的金融结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传统型"的金融制度在经济发展进入低增长、资本供过于求的局面下暴露出其低效率性,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冲击出现了向"市场型外源融资结构"的转化趋势,实现了由"传统型"间接金融向"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制度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立法  
由于产权偏好、租金偏好以及效率偏好的政府目标函数的存在,中国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路径依赖。正是这些路径依赖,形成了国内储蓄以贸易顺差形式从国外流入国内,借助外资提高国内金融机构效率的"倒逼机制",政府主导外资引进以及依赖国际直接投资缓解国内企业融资难困境的中国外资需求偏好的制度供给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秋起  
金融外部市场化推动国有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对转轨实践的解释有限,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需要探索新的解释理论。考察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应成为解释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一条关键线索,而国有金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佐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现有的权力结构,从产权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思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书清  
以自由与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祛魅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不仅使自由、平等、个体本位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且通过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金融危机与贫富差距等社会负面效应的显现,也迫使人们开始对导致现代金融制度价值目标与现实效果相决裂的深层根源进行反思。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戈  储小平  
本文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提供了一个解释中国现代报业发展变迁的“两阶段论”基本理论框架,第一阶段即政府主导、以经营分配环节为制度变迁突破口的“财政成本拉动型”的强制性企业化;第二阶段是指报社主导、政府规制、以采编运作环节为制度变迁突破口的“市场利益推动型”诱致性市场化。本文暗示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报业必然要在政治-经济的双重角力下渐进式前行,相比于国有企业等经济制度的变革而言更为曲折与反复,但是报业的产权市场化进程对中国报业未来的发展影响可能较之政治因素的影响更为深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希芳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为人们理解中国的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然而,已有的理论却不足以说明现实社会中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在吸收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引入有限理性的行为假定,借用博弈论的思想发展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动态博弈模型,并用于分析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作为对模型的一个经验验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融改革正在循着市场化、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前行。从存款利率改革到基准利率培育,从资本项目开放到汇率波幅的扩大,从银行资本风险管理到公司治理重构,从资本市场准入改革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速,从费率市场化到保险资金运用调整,从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到自贸区综合改革,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正在加紧布局和调整。这些改革有些是政策推动的,有些是金融机构的自主性改革,也有的是倒逼型改革。改革的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喜梅  
企业规模较小甚至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却成效甚微。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引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诱制性制度需求与政府代表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宏亮  
中国的规制政府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崛起的。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关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比较经济学和制度移植论对其崛起逻辑的解释都值得商榷。事实上,中国的规制政府是中央政府考虑不同利益集团约束和外部竞争压力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信念和认知能力,对原有治理制度进行边际改进的一个供给主导型过程。该过程的路径依赖特征既是引发规制失灵的根本原因,也为提高规制效率提供了改革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对一个农业制度变迁模型的再探讨王红玲(中南财经大学博士后)与已有的关于合作经济的规范理论不同,林毅夫(1988、1992、1994)开创性地将制度性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一个关于农业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以下简称“林文”和“模型”),并用这一模型较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宏图  崔宝敏  
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至今,许多有关农村制度变迁与合约选择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决策界对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评析。交易成本不仅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也产生于人们所缔结的合约结构或所选择的组织形态不能与产权的多重属性达成必要的一致。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农村集体产权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仍然是可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概要性地比较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产权与联产承包制下的集体产权的各自特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铖  
农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从产权角度对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决定着产权的经济绩效。土地改革以来各种农地制度创新形式的不同经济绩效都与产权清晰程度和实施机制有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童士清  
中国信贷制度在从计划信贷制度走向市场信贷制度的过程中,信贷功能逐步由单纯的、从属于财政的货币分配角色向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回归。对应于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也由行政性信贷配给逐步向市场性信贷配给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解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