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1)
- 2023(9887)
- 2022(8209)
- 2021(7554)
- 2020(5955)
- 2019(13623)
- 2018(13332)
- 2017(24388)
- 2016(13565)
- 2015(15250)
- 2014(15315)
- 2013(15000)
- 2012(14538)
- 2011(13187)
- 2010(13552)
- 2009(12350)
- 2008(12213)
- 2007(10947)
- 2006(10102)
- 2005(9679)
- 学科
- 济(58598)
- 经济(58529)
- 管理(32869)
- 业(31821)
- 企(24321)
- 企业(24321)
- 地方(22474)
- 中国(22016)
- 农(19611)
- 业经(16316)
- 方法(15299)
- 农业(13501)
- 制(11971)
- 学(11834)
- 地方经济(11488)
- 发(11199)
- 数学(11189)
- 银(11125)
- 银行(11107)
- 融(11049)
- 金融(11047)
- 数学方法(10986)
- 行(10837)
- 理论(10688)
- 财(10564)
- 教育(10396)
- 和(10096)
- 环境(9579)
- 贸(9540)
- 贸易(9523)
- 机构
- 学院(186760)
- 大学(184807)
- 济(72266)
- 研究(70757)
- 经济(70381)
- 管理(64926)
- 中国(55119)
- 理学(53235)
- 理学院(52445)
- 管理学(51478)
- 管理学院(51087)
- 京(42274)
- 科学(42273)
- 所(35802)
- 财(35075)
- 江(33278)
- 中心(32930)
- 农(32555)
- 研究所(31801)
- 范(31041)
- 师范(30780)
- 北京(27477)
- 州(26943)
- 院(25972)
- 业大(25690)
- 财经(25690)
- 农业(24791)
- 省(24683)
- 师范大学(24608)
- 经(22942)
- 基金
- 项目(115486)
- 研究(90944)
- 科学(90229)
- 基金(78909)
- 家(67922)
- 国家(67108)
- 科学基金(56609)
- 社会(56031)
- 社会科(52775)
- 社会科学(52764)
- 省(47753)
- 教育(41667)
- 基金项目(41015)
- 划(39827)
- 编号(39007)
- 成果(33714)
- 自然(33330)
- 自然科(32486)
- 自然科学(32479)
- 自然科学基金(31845)
- 发(31398)
- 资助(31112)
- 课题(28996)
- 重点(26496)
- 发展(25697)
- 展(25229)
- 年(24492)
- 部(24308)
- 创(24054)
- 性(22817)
共检索到321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学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逻辑关联等问题给出了明确而深邃的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有机结合”,由“贯通、融通”到“五层内涵”的发展过程,脉络至为清晰。“第二个结合”的五个方面核心要义是一个丰富而严密的逻辑体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需要从文明演进与交融、理论创新与构建的宏阔视野中把握其内在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史新星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卜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期刊] 求索
[作者]
唐爱军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功效在四个问题域中得到充分彰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批判了二者是外在的甚至对立的的错误认知,正确揭示出两者是高度契合的、互相成就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相互赋能”的建构性关系;在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关系上,“第二个结合”解构中国理论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主张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前提下,更加凸显中国实践、中国文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正>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王丽萍 祝林林
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是坚持其他道路,而是坚持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的道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道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底色的道路、以中国特色为显著特征的道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的道路。坚持中国道路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从而赓续发展中国道路与续写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方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祺 梁大伟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祺 梁大伟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习近平 座谈会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高度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守英 赖德胜 都阳 张永生 季为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工业经济》策划了专题笔谈,邀请5位学者交流学习体会,从经济学研究者的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性阐释和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孔维锋 刘汉初 赵艳楠
我国区域发展目标导向下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长远和顶层的战略缺失或出现战略碎片化问题,表现出规划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3类需要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补充的规划类型:长时间尺度规划、空间类规划、综合效益类规划。聚焦目标导向,需要着重分析未来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缘关系、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软环境、以及社会进步等4个稳定因素为主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区域发展机遇:新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重塑全球产业体系、"流空间"下全新的组织方式和世界经济格局重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易信 郭春丽 杜秦川
未来30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特征,全球人口红利呈现新的趋势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或下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资本形成速度将趋于下降,但人力资本、创新资源优势逐渐形成,改革红利将全面释放。实证分析表明:到2049年我国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我国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并积累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内在优势。应在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发展环境前提下,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孔维锋 刘汉初 赵艳楠
我国区域发展目标导向下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长远和顶层的战略缺失或出现战略碎片化问题,表现出规划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3类需要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补充的规划类型:长时间尺度规划、空间类规划、综合效益类规划。聚焦目标导向,需要着重分析未来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缘关系、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软环境、以及社会进步等4个稳定因素为主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区域发展机遇:新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重塑全球产业体系、"流空间"下全新的组织方式和世界经济格局重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促进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与消费层级提升引发区域发展转向社会公平与文化传承。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发展机遇内涵的挑战、同类型区域的竞争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后对区域应对的策略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