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0)
2023(8983)
2022(7859)
2021(7493)
2020(6564)
2019(15267)
2018(14980)
2017(28925)
2016(15227)
2015(17004)
2014(16585)
2013(16071)
2012(14555)
2011(12818)
2010(12748)
2009(11479)
2008(10865)
2007(8974)
2006(7702)
2005(6640)
作者
(39410)
(33258)
(32812)
(31536)
(21097)
(15919)
(15051)
(13029)
(12903)
(11816)
(11211)
(11057)
(10481)
(10356)
(10269)
(10076)
(9725)
(9652)
(9568)
(9474)
(8198)
(7972)
(7825)
(7773)
(7551)
(7427)
(7239)
(7163)
(6625)
(6483)
学科
(63248)
经济(63176)
管理(43915)
(41176)
(35037)
企业(35037)
方法(31913)
数学(28509)
数学方法(28047)
(16540)
中国(15995)
(15473)
业经(12370)
地方(12170)
(11856)
(11305)
(10647)
贸易(10636)
(10298)
农业(10208)
(10152)
理论(10113)
财务(10105)
财务管理(10082)
企业财务(9599)
技术(9417)
(8913)
银行(8891)
(8832)
(8563)
机构
大学(202089)
学院(199159)
(83211)
经济(81667)
管理(81330)
理学(70932)
理学院(70229)
管理学(68783)
管理学院(68410)
研究(62340)
中国(47745)
(40956)
(39416)
科学(36043)
财经(31574)
中心(30481)
(30122)
(29286)
(28916)
(28886)
业大(28277)
(26245)
研究所(26133)
师范(26003)
经济学(25875)
北京(25080)
财经大学(23811)
(23446)
经济学院(23305)
(23183)
基金
项目(139977)
科学(112182)
基金(104303)
研究(102656)
(90062)
国家(89310)
科学基金(78679)
社会(67131)
社会科(63724)
社会科学(63709)
基金项目(55189)
(54134)
自然(51274)
自然科(50214)
自然科学(50199)
自然科学基金(49300)
教育(49230)
(45409)
资助(42591)
编号(40549)
成果(32197)
(31874)
重点(31325)
(29747)
(28981)
教育部(28228)
国家社会(28121)
创新(27731)
课题(27584)
人文(27551)
期刊
(85384)
经济(85384)
研究(58231)
中国(39731)
(31950)
管理(31614)
学报(29682)
科学(27809)
(25438)
教育(24787)
大学(23999)
学学(22187)
技术(19742)
(17993)
金融(17993)
农业(16572)
财经(15948)
(13745)
经济研究(13660)
业经(13409)
问题(11479)
图书(10435)
统计(10020)
技术经济(9776)
理论(9597)
(9505)
(9315)
(9251)
(9176)
实践(8756)
共检索到295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唐爱军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功效在四个问题域中得到充分彰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批判了二者是外在的甚至对立的的错误认知,正确揭示出两者是高度契合的、互相成就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相互赋能”的建构性关系;在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关系上,“第二个结合”解构中国理论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主张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前提下,更加凸显中国实践、中国文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维海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同样明确“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笔者认为,学习贯彻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全面领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冒天启  
从国务院在今年4月提出经济结构性过热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到7月中旬宣布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为期是前几次宏观调控时间最短的一次。其原因是行政措施发挥了巨大的威慑力,还是调控刀子砍在了民营企业的脖子上,当然,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总结。但也有必要在几个深层次的问题上例如决策与统计、政府与企业、金融与市场、权力制衡等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学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逻辑关联等问题给出了明确而深邃的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有机结合”,由“贯通、融通”到“五层内涵”的发展过程,脉络至为清晰。“第二个结合”的五个方面核心要义是一个丰富而严密的逻辑体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需要从文明演进与交融、理论创新与构建的宏阔视野中把握其内在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史新星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转变思想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教育战线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这场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4个主要特点:一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二是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三是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四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文章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兢新  
为了配合人口普查工作,我们选登了孙兢新同志的文章。今后还将陆续刊载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以利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卜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少慧  罗必良  何一鸣  
张五常经济学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为内核,加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产权与契约等约束条件作为保护带,推导出一系列可验证的理论假说,从而得到一般化的经济解释范式。它继承了穆勒范式和马歇尔范式的"稳定性偏好与理性选择"前提假设,又增加了"科斯革命"中的交易费用约束,因此,其解释能力远远超过了萨缪尔森范式和新凯恩斯范式。经济解释范式与穆勒范式、马歇尔范式、萨缪尔森范式和新凯恩斯范式一样,都应该是经济思想史中的一次重要综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来运  郑鑫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在即,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正在途中。为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迫切需要对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量化。基于国际比较进行测算,到2049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有望达到美国的60%以上,在国际上的位次将超过西班牙、韩国,与以色列、意大利或欧盟平均水平相当,有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此,20212049年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4%以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采宜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设计中,重点提到要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诸如"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离岸金融业务先试先行"等一系列政策导向给我们带来一个远景猜想:上海自贸区会是第二个香港吗?本文分析认为,上海自贸区应大胆尝试金融改革开放的诸项措施,其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不可估量,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香港。同时,本文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当年发展的经验,认为从经济体制、市场结构等各种特点看,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比较适合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内外分离型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春丽  易信  
本文从时代特征、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三个维度,按照与"世"俱进,动态把握"富强";立足国情,求是把握"民主";传承创新,"三自"把握"文明";公正包容,人本把握"和谐";天人共生,永续把握"美丽"的思路,创新理解、精准把握中国发展第二个百年目标。以人均GDP翻两番,建立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走后信息化引领后工业化、后工业化支撑后信息化的新型后工业化道路,国防军队力量壮大,国际话语权增强等为重点,大力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为路径,大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等为抓手,大力提升社会和谐度与全体人民福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任洪斌  
在全球经济变局下,我们该如何看待形势?如何应对转型升级的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此,我有三个观点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一,大企业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中国经济和大企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有调整,但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企业仍然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