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1)
2023(12394)
2022(10587)
2021(9613)
2020(8064)
2019(18476)
2018(17847)
2017(34430)
2016(18292)
2015(20461)
2014(20060)
2013(19639)
2012(17902)
2011(16004)
2010(16330)
2009(15607)
2008(14647)
2007(13094)
2006(11311)
2005(10007)
作者
(50902)
(42372)
(42244)
(40321)
(26761)
(20358)
(19532)
(16332)
(15988)
(14928)
(14233)
(14210)
(13385)
(13124)
(13050)
(12983)
(12927)
(12475)
(12381)
(12119)
(10288)
(10253)
(10102)
(9764)
(9671)
(9485)
(9427)
(9268)
(8478)
(8455)
学科
(74019)
经济(73944)
管理(51213)
(49640)
(40862)
企业(40862)
方法(32632)
数学(28922)
数学方法(28620)
中国(28353)
(26735)
金融(26733)
(24856)
银行(24832)
(23995)
(21463)
(20151)
地方(18661)
(16936)
业经(16642)
(14588)
财务(14555)
财务管理(14524)
(14493)
贸易(14483)
(14043)
企业财务(13806)
农业(13650)
(13427)
理论(12212)
机构
学院(253946)
大学(251235)
(104533)
经济(102093)
管理(95642)
研究(82484)
理学(82396)
理学院(81472)
管理学(80001)
管理学院(79531)
中国(68382)
(51755)
科学(49835)
(49414)
中心(41239)
(41191)
(40698)
财经(39747)
(37506)
研究所(36905)
业大(36373)
(35989)
经济学(33509)
(32702)
农业(32651)
师范(32368)
北京(32058)
(31057)
经济学院(30570)
(29807)
基金
项目(169973)
科学(133710)
研究(125235)
基金(122833)
(106006)
国家(105120)
科学基金(90725)
社会(80221)
社会科(76134)
社会科学(76107)
(67638)
基金项目(65457)
教育(57498)
自然(57474)
(56351)
自然科(56193)
自然科学(56178)
自然科学基金(55131)
编号(51609)
资助(49265)
成果(41036)
重点(38439)
(37613)
(37039)
(36125)
课题(35312)
创新(33779)
国家社会(33179)
科研(32851)
教育部(32081)
期刊
(111983)
经济(111983)
研究(73520)
中国(46285)
(39273)
(37330)
学报(36949)
(36654)
金融(36654)
科学(34006)
管理(32526)
大学(27852)
学学(26444)
农业(24357)
教育(23889)
技术(21316)
财经(19313)
业经(19292)
经济研究(18403)
(16592)
问题(16241)
(12827)
理论(12417)
商业(12306)
技术经济(12106)
(11821)
统计(11724)
现代(11698)
(11635)
财会(11360)
共检索到371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源园  吴磊  曾鹏  
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大都市区乃至城市群内部高铁出行日常化、公交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高铁站点的选址对于提升城市效率往往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铁路站点的选址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历史条件下的高铁站点选址远郊的现实原因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城市发展和高铁出行不断增加的现状,讨论了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高铁站点的必要性,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站”和“城”两维度对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效益(交通网络效益和经济集聚效益)进行分析,结合对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为实证案例的成本分析,探讨“站-城”融合视角下的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可行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维思  兰梦婷  胡祎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的作用越发凸显,成为关联城市和产业的媒介、直接制约"产城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集中、管理服务体系最健全、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最急迫的区域。本文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内涵,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总结了中心城区"产城人"融合特征与问题,提出融合路径和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岩鸿  
作为大城市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中心城区既是城市的"聚集汇",又是城市的"辐射源",其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巨大。大城市中心城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以具备特色的城区规划为载体,以建立区域性的中心城区品牌为重点,以淡出经济的信息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主线,努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最宜居的现代化工作生活区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吴昌广   张璟妍  
为准确评估高度复杂的超大型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分异特征,以武汉为例,提出一种考虑城市不同片区空间差异性的冠层城市热岛强度(canopy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CUHII)计算方式,并结合基于“城-郊”二分法的传统算法探讨不同算法下冠层城市热岛特征。结果显示:传统算法下各片区始终表现出城市热岛现象,且CUHII日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与之相反,片区算法中各片区的CUHII日变化差异显著,具有多个大型生态空间的武昌片区在昼间出现了持续的冷岛现象。同时,除晴朗天气外,高温和降水天气会进一步加剧片区算法中城市片区间CUHII差异。此外,传统算法识别的冷、热岛中心范围较小并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而片区算法识别的热岛中心呈带状覆盖城区中部高密集开发区,冷岛中心则邻近武昌片区内大型自然湖泊。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弱化了城市区域发展不均对冠层热岛评估带来的干扰,有利于深入挖掘热岛特征并更加准确地识别城市热环境需要优先干预的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海峰  翟国方  
全球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安全发展。以典型的灾害多发地区滁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构建了各单灾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激励模型复合单灾种风险评估结果,定量测度了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了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占比从低到高分别为2.49%、8.71%、41.08%、30.47%和17.25%,以中风险占主导。在空间上,城市安全风险表现为中部高于周围边缘区域,呈现出由核心区往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2)6个驱动因子对城市安全风险的解释力强度为人口密度(0.404)>地均GDP(0.402)>建筑承灾能力(0.095)>植被覆盖度(0.078)>路网密度(0.013)>用地类型风险(0.012),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后对结果的解释力增强。研究结果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能够服务于高风险区域的灾害风险管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程晗蓓  
城市公园绿地(UPGS)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UPGS可达性可促进城市宜居、提高居民福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关注中国大城市UPGS可达性的公平性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综合测度可达性,从局部、整体角度评估了UPGS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此探讨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1)区域型、全市型和综合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优于社区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2) UPGS的总体可达性在中心城区呈现“核心—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形态,UPGS数量多、密度大的区域的社区具有更高的可达性水平;(3) UPGS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房价较高的社区,居民的UPGS可达性也较高,UPGS可达性反映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建议未来应重视更加精细化的UPGS布局优化和调控,不同区域和社会群体需求采取选择性策略,落实精准施策。论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优化指标数据源,采用UPGS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设施和安全条件等指标精细化测度公园品质,并考虑了多种交通模式、实时路况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偏好等因素,综合测度可达性,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结构视角出发,从房价入手探讨UPGS的公平性问题,拓展了已有分析框架,为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志颖  
大城市中心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当地居民。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区为例,通过对停车楼(场)建设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停车楼(场)动态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出大城市中心区停车收费应进行更为精确的设计与更为高效的管理,并从停车费构成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规范性,停车楼(场)建设投入的灵活性以及停车收费的智能性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玉玮   张中华   王永帅  
新零售以虚实融合发展模式引领零售业颠覆式革新,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虚实空间融合视角,从虚实空间融合下的新零售空间生产、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区位选址、消费惯习作用下的空间再生产等维度,构建基于“空间—区位—惯习”逻辑的新零售空间生产研究框架,对西安市盒马鲜生新零售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安盒马鲜生空间生产分3个阶段:(1)镜像化的虚拟空间与场景化的实体空间为资本所构想与生产,通过虚实空间融合实现零售空间演变。(2)借助临近客源与降低地租成本的选址策略,达成利润最大化目标。(3)凭借数字规训、符号规训的方式,植入居民消费惯习并实现空间复制与再生产。通过上述过程,得以达成资本增殖目标。新零售极大丰富了消费空间形式,但以盈利为单一目的的空间生产,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等问题。从虚实融合角度深入观察新零售空间生产过程,以期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消费空间公平性研究提供新视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泳  毛婕  奚文沁  王全燕  肖璐珩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从步行出行特征、步行意愿和步行环境满意度等3个方面分析居民步行行为,发现:居民通勤步行大幅减少,但混合步行仍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居民年龄与日常步行距离和时间呈正相关,家庭私家车数则与其负相关;居民普遍认同步行有益身体健康,偏爱便捷、活力与安全的步行环境;居民步行行为既受到社会因素影响,也受到街区环境因素影响,机动化发展引发的步行安全、环境品质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值得关注。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许汝俊  黄旭  刘琼  
一、引言大城市发展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及区域发展的首要动力。新常态下大城市所呈现的现代化水平、财政经济规模、投资发展规模、文化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经济要素及各类资源,更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和合理配置,这就为大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底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强调未来几年逐步实现"三去一补一降"的经济工作重点,明确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领域及产业应该予以关注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欣然  岳邦佳  林爱文  陈飞燕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403个住宅小区均价为样本,基于"轨道-公交-慢行"交通路网和住宅价格特征数据构建地理空间数据库,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不同的使用人群,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并构建特征价格模型来定量分析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商业、公园、医疗设施的区位特征已被购房者所识别,其中,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学校、商场、公园对房价起拉动作用,三甲医院对房价有负向影响。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校、商场、公园和医院,而养老设施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段晋苑  冯邦彦  
城市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它不同以往的"旧城上建旧城"的实践内容令其很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显著一面,但是城市再生作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够焕发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文概括了城市再生的一般内涵和适合中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主题内容,着重分析我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经济意义,并得出结论——旧城区再生是我国走上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袁春林  王莉苹  
以成都市"两快两射"二环路工程为例,通过对旋挖灌注桩施工特点的分析,研究旋挖灌注桩在城市中心城区应用过程中的计量计价难点,探讨解决方案,并合理确定其造价,为城市中心城区应用旋挖灌注桩计量计价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崔诣晨  夏琪  崔亚娟  
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促生了新一代"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出现,预示着城乡之间可以通过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社会文化资源联结而有效融合、一体化发展。从东部和西部地区随机抽取了4个省会城市和4个小城镇的7 827名青年,采用自编的《城市印象调查问卷》,考察了大城市青年和小镇青年对居住地的总体印象(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地域定居意识、学校教育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系统分析了青年人城市印象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构特征。结果发现,青年人对大城市与小城镇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青年人的地域定居意识受居住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影响,大城市青年与小镇青年的学校教育意识存在一定差异,青年人的政治认同敏感性对其社会问题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对此,在综合考虑影响青年人城市印象普遍因素的前提下,需要充分把握大城市青年与小镇青年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群体与个体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制定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与服务,进一步提升青年人对居住地的总体印象,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常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