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3)
- 2023(16436)
- 2022(13769)
- 2021(12588)
- 2020(10469)
- 2019(23736)
- 2018(23206)
- 2017(44023)
- 2016(23885)
- 2015(26902)
- 2014(27104)
- 2013(27162)
- 2012(25767)
- 2011(23523)
- 2010(24102)
- 2009(22787)
- 2008(21975)
- 2007(20230)
- 2006(18160)
- 2005(16770)
- 学科
- 济(108622)
- 经济(108515)
- 业(70361)
- 管理(59564)
- 农(51741)
- 企(46639)
- 企业(46639)
- 方法(38059)
- 中国(36839)
- 农业(34550)
- 数学(32929)
- 数学方法(32636)
- 地方(31751)
- 融(28553)
- 金融(28550)
- 业经(28280)
- 银(27602)
- 银行(27572)
- 行(26736)
- 财(25335)
- 制(23585)
- 学(20918)
- 贸(19565)
- 贸易(19546)
- 易(18884)
- 发(17911)
- 技术(15918)
- 环境(15762)
- 地方经济(15638)
- 体(15400)
- 机构
- 学院(345480)
- 大学(339363)
- 济(146714)
- 经济(143488)
- 管理(127000)
- 研究(124965)
- 理学(107384)
- 理学院(106084)
- 管理学(104415)
- 管理学院(103761)
- 中国(101076)
- 科学(75641)
- 农(74968)
- 京(72953)
- 财(67442)
- 所(64585)
- 中心(59377)
- 研究所(58124)
- 农业(57554)
- 江(55976)
- 业大(54970)
- 财经(51590)
- 范(47226)
- 师范(46799)
- 经(46519)
- 北京(46038)
- 州(44767)
- 经济学(44578)
- 院(44061)
- 省(40993)
- 基金
- 项目(222269)
- 科学(173684)
- 研究(166647)
- 基金(157322)
- 家(136715)
- 国家(135449)
- 科学基金(114463)
- 社会(105635)
- 社会科(99870)
- 社会科学(99842)
- 省(90393)
- 基金项目(83440)
- 划(74439)
- 教育(74321)
- 自然(70163)
- 编号(70046)
- 自然科(68438)
- 自然科学(68419)
- 自然科学基金(67153)
- 资助(62818)
- 成果(57219)
- 发(54559)
- 重点(50584)
- 课题(49038)
- 部(48336)
- 创(46638)
- 发展(44261)
- 创新(43601)
- 展(43542)
- 国家社会(43431)
- 期刊
- 济(174964)
- 经济(174964)
- 研究(104856)
- 中国(81320)
- 农(76331)
- 学报(53681)
- 农业(51109)
- 财(51086)
- 科学(50560)
- 融(47966)
- 金融(47966)
- 管理(43655)
- 大学(40993)
- 学学(38798)
- 教育(38309)
- 业经(33799)
- 技术(30512)
- 经济研究(26093)
- 业(26057)
- 财经(25128)
- 问题(24262)
- 经(21763)
- 版(18306)
- 世界(17804)
- 技术经济(17486)
- 农村(16955)
- 村(16955)
- 贸(16806)
- 资源(16638)
- 经济问题(16597)
共检索到548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同山 晋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中央多次对其作出部署。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也是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互补,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其进展。从理论上看,仅靠政府作用、市场功能或制度引导都存在不足,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用好制度的支持引导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选择。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福祉、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农民富、农业强和农村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多措并举,把零星分散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集聚连片,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建设美丽村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最后,提出一个“人—地—产业”协同推进框架,整体阐释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改革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丹桐 王楠
<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在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高质量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其主张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树强 周国华 李晓青 吴国华
科学认知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演化过程和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其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析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作用与城乡融合系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等主控要素,集成运用系统动力学、遗传算法等模型构建“人—地—业”协调的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其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城市群地区城乡地域系统走向融合是多源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呈现城乡空间内生发展动力与城乡空间交互融合动力协同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耦合关联的复杂运行过程与机制;(2)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包含多要素非线性关系、多源动力组合与多层反馈结构,城乡“人—地—业”要素间的互馈关系演化动态影响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运行状态与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格局;(3)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3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总人口规模将可能突破1800万人,城乡GDP可能将增至3.5万亿~4.3万亿元左右。基于统筹协调的综合发展情景可兼顾城乡发展效率与公平,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可深化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为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诊断与优化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林 温涛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 2005~2016年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现当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出西部向东部递减、非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特征。进一步实证检验金融支持与财政引导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均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最大,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财政支农对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具有强化作用,加强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的协同配合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强化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引导,加强财政、信贷和保险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林 温涛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服务机制一是加快建立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高度认可的融合主体,及时总结和提炼其成功的经验,加强宣传推介和培训推广,发挥正向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成立产业扶持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加大从业主体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支持和引导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这些方面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支持政策和从业主体经营效益的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守德 李佳
文章以2014—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以及间接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数字物流水平每提升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平均提升0.416%。产业集聚在数字物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53.199%。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门槛作用,数字物流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天帷 高帆
城乡融合发展对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提出“基础—过程—绩效”的分析框架,据此明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并尝试从学理层面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1990—2022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先平缓后上升”态势,四大区域间的差异持续增大且呈现俱乐部趋同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的地理空间溢出效应普遍大于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研究,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和促进城乡制度融合,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九霞 张凌媛
当前,乡—城流动和城—乡流动并行发生,县域成为不确定性环境和流动性背景下人们的新型居留地和城乡连续体的关键集聚区。面对以往囿于城乡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需要从“县域”与城、与乡的纵深关联理解城乡融合式发展。通过对“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县域中国”的理论演进以及中国城乡变迁中人民生产生活的已有研究加以梳理和研判,提出“县域城乡双生融合发展”的“双生论”理论框架,认为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置于生产视角和生活视角下予以阐释,能够形成适用于县域社会构建、统筹城乡融合和归纳城乡关系新形态的指导性理论。未来的研究议题可围绕“实证研究—典型经验—治理启示”的思路纵深展开,包括探讨县域城乡生产融合、县域城乡生活融合的形成机制,挖掘县域城乡“双生”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归纳总结中国县域城乡关系的发展规律和新形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的治理启示和制度设计,以此拓展中国县域研究和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关键词:
县域 城乡融合 双生论 城乡共同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静鹤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许昌市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坚持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田园城市等的规划理念,按照《许昌市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组团式空间布局和紧凑型节点走廊发展模式,以双向思维的方式,充分利用本土景观空间形态,以农田、河流、花木基地等生态因子为组成要素,对各类资源加以保护、开发,构成城乡空间的绿心、绿带、绿道,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与许昌市中心城区、长葛市区一起,形成连续的连接城乡、形态丰富、功能互补、有机融合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在区域层次上进行大地园林化探索,为城市化发展新时期的城乡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进行有益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亚辉 杨遨郗 刘燕 杨庆媛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重庆市创设地票制度的初衷在于推动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但目前缺乏相应评估。论文根据1998—2020年间全国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2008—2020年地票交易数据和地票生成地的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和合成控制法系统评估了重庆市地票制度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票制度促进了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表现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劳动力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以及耕地流失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下降。地票作为“杠杆”将城乡地域系统中“人—地—业—钱”各类要素进行耦合互动关联,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鉴于地票制度已在全国多地试点,有必要探索如何实现城市近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远郊地票制度的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平衡性调整;同时,政府应积极拓展地票制度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生态修复的功能,适度增加乡村振兴用地并将农村闲置用地恢复为生态用地,协同促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海力且木·斯依提 副教授 布阿力·拜克尔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乡融合发展旨在通过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与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得以迅速扩张。因此,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发展对居民消费扩张的影响以及流通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存在差异性;城乡融合发展对居民消费扩张表现出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流通产业集聚在城乡融合发展与居民消费扩张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强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流通产业集聚并推动居民消费扩张提供指导与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国珍
农村发展需要在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双向发力。文章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农村金融资本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农村金融资本和农村电商之间存在资金供需失衡的问题,提出构建"农村金融资本+电商"融合发展新格局,最后探讨了农村金融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农村金融资本 农村电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陶慧 张梦真 刘家明
经过5000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乡村,除早已生成各自独特稳定的人居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运行机制外,更蕴藏了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和丰富的地方遗产资源。作为复杂多元的地域综合系统,乡村遗产的现代化过程不仅包括土地、建筑等空间要素的嬗变,更反映了伴随“人”的生计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地方实践所产生的乡土社会全系统变迁。实现乡村遗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古典与时尚的互融、传承与创新的契合,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搭建城乡内循环的桥梁,促进以“人、地、业”为核心的资源要素的流动、交互和均衡配置是乡村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共生理论是研究乡村各系统内部关系的重要理论,利用该理论可解析乡村遗产地“人—地—业”3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路径。论文以河北易县听松文化社区为例,基于共生视角阐释了返乡精英带动下人口、土地和产业3个子系统协同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出乡村遗产地共生发展的价值逻辑:(1)构建乡村社区共生体;(2)促进地域循环共生圈;(3)培育横向产业共生链。以期实现乡村遗产地的人、地、业要素融合与科学重构,为保护和传承乡愁遗产地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美好乡村提供可能的理论启示与经验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姜博 马胜利
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借鉴中外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投入信息化、产出服务化、流程低碳化、组织网络化、融资多元化以及创新集成化,本文通过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ISCNFI分析框架,对我国30个地区2012年度产业融合情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程度差异性显著,多数地区融合程度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产业融合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其原因可部分归结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及政府干预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