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8)
- 2023(13989)
- 2022(11600)
- 2021(10694)
- 2020(9210)
- 2019(21221)
- 2018(21161)
- 2017(41235)
- 2016(22509)
- 2015(25572)
- 2014(25611)
- 2013(25677)
- 2012(23511)
- 2011(21289)
- 2010(21988)
- 2009(21068)
- 2008(21291)
- 2007(19606)
- 2006(17395)
- 2005(15604)
- 学科
- 济(102512)
- 经济(102405)
- 业(94067)
- 管理(76778)
- 企(76097)
- 企业(76097)
- 农(48129)
- 方法(46923)
- 数学(38320)
- 数学方法(37726)
- 农业(31788)
- 业经(31390)
- 财(28547)
- 中国(23099)
- 务(20440)
- 财务(20392)
- 财务管理(20359)
- 学(20210)
- 制(19707)
- 和(19442)
- 企业财务(19214)
- 技术(18823)
- 环境(17718)
- 地方(17709)
- 理论(17563)
- 贸(17183)
- 贸易(17175)
- 划(16974)
- 策(16857)
- 易(16705)
- 机构
- 学院(339743)
- 大学(331395)
- 济(139356)
- 经济(136514)
- 管理(136090)
- 理学(117067)
- 理学院(115925)
- 管理学(113818)
- 管理学院(113243)
- 研究(109179)
- 中国(86569)
- 农(74758)
- 京(70023)
- 科学(69737)
- 财(62050)
- 农业(58244)
- 所(57382)
- 业大(57072)
- 江(54431)
- 研究所(52085)
- 中心(52045)
- 财经(49534)
- 经(44716)
- 北京(43371)
- 州(42270)
- 经济学(40956)
- 范(40777)
- 师范(40357)
- 经济管理(38554)
- 院(38258)
- 基金
- 项目(222884)
- 科学(175120)
- 基金(160933)
- 研究(160618)
- 家(140734)
- 国家(139476)
- 科学基金(119939)
- 社会(101895)
- 社会科(96295)
- 社会科学(96261)
- 省(90642)
- 基金项目(85195)
- 自然(78643)
- 自然科(76634)
- 自然科学(76612)
- 自然科学基金(75251)
- 划(74131)
- 教育(72161)
- 编号(66512)
- 资助(66051)
- 成果(51501)
- 重点(50087)
- 发(49070)
- 部(48848)
- 创(48153)
- 业(46027)
- 创新(44422)
- 课题(44367)
- 科研(42904)
- 国家社会(41694)
- 期刊
- 济(162073)
- 经济(162073)
- 研究(88829)
- 农(73697)
- 中国(67540)
- 学报(53979)
- 科学(51141)
- 农业(50279)
- 财(50244)
- 管理(49650)
- 大学(40189)
- 学学(38432)
- 业经(33369)
- 技术(31310)
- 融(29886)
- 金融(29886)
- 教育(27388)
- 业(27186)
- 财经(24073)
- 经济研究(22984)
- 问题(22092)
- 经(20719)
- 技术经济(19757)
- 资源(18847)
- 版(18030)
- 统计(17670)
- 策(16664)
- 商业(16266)
- 世界(16134)
- 现代(15951)
共检索到502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孝丽 徐向阳
"稻-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积极的效果。从中国南方稻区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使稻谷和水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下降、生态容量扩大,从而生态盈余相应得到增加。这表明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缓解了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稀缺的生态压力。
关键词:
循环农业 水稻生产 土地利用 生态足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旺锋 苏珍贞 解雯娟
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为基础,定量评价嘉峪关市生态安全,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产业结构,以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为手段,提出以实现嘉峪关市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洁 李忠德 杨萍 季明川 李明辉
生态足迹是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生态足迹模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标尺,主要反映人类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强度。研究采取宏观形势分析与微观数理模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生态足迹模型为评价手段,通过对2000~2013年山东省农业资源开发强度和生态系统承载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山东省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3.662 2hm2/人增至2013年的7.709 4hm2/人,而2013年生态赤字率更是高达1709%的结论,在此...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琪 张佳乐
立体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将自然资源如光热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不同的农作物组合起来投入到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去,并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发展的一种模式。立体农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是高产高效的农业模式。“香稻嘉鱼”模式是典型的立体农业模式,文章通过分析“香稻嘉鱼”立体农业模式的优势,找出“香稻嘉鱼”立体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立体农业 “香稻嘉鱼” 生态农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鹏辉 张茹倩 徐丽萍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课题,其理论和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将生态足迹理论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有机结合,通过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参数、补充对价值量的核算、重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类型,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新疆为研究靶区,对其土地资源资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新疆生态足迹模型参数存在年际波动,均衡因子多年平均值中水域(12.239)>湿地(10.161)>林地(3.352)>草地(0.990)>耕地(0.775)>荒漠(0.215),产量因子多年平均值中湿地(1.234)>耕地(1.214)>林地(0.889)>草地(0.819)>水域(0.674)>荒漠(0.385)。(2)受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影响,新疆不同土地类型的单位面积价格由高到低依次是:湿地(1910309元·hm~(-2))>林地(329571元·hm~(-2))>水域(213303元·hm~(-2))>草地(212176元·hm~(-2))>耕地(165467元·hm~(-2))>荒漠(40395元·hm~(-2))。(3)新疆土地资源资产稳定增加,权益持续缩减,负债呈扩大之势。18年内,土地资源资产数量上增加了27.19%,价值上升高了48.19%,权益数量上下降了6.60%,价值上减少了1.27%,负债在数量和价值上分别以1.20×10~6hm~2·a~(-1)和2.56×10~(11)元·a~(-1)的速度扩张。(4)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具有涵盖质量属性、价值量内涵丰富、避免重复核算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有机结合提供案例,同时有助于新疆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科学管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爱民 封志明 李飞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属于资源高耗低效型农业,而农业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为此必须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从中观区域尺度上研究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及不同利用模式间的转换,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处于不断演替过程中,其演替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演替过程中,物化资源投入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与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相适应的农业资源利用技术体系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演替,多样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唐若迪 胡锋
[目的]稻田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和活性氮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系统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方法]以江苏新型经营主体为调查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结果]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稻麦轮作(18.22 t·hm~(-2)和139.54 kg·hm~(-2))、稻油轮作(13.20 t·hm~(-2)和101.65 kg·hm~(-2))、稻绿肥轮作(10.20 t·hm~(-2)和73.19 kg·hm~(-2)),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在不同轮作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存在区域差异,稻麦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和稻油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稻油轮作单位面积碳足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对单位产量氮足迹而言,稻麦轮作单位产量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而稻麦轮作单位产量碳足迹、稻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产量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轮作模式碳足迹主要来源CH_(4)排放和氮肥使用导致的碳足迹,占比分别为46.6%~50.7%和23.9%~25.2%。氮肥施用导致的氨挥发、氮素径流、氮素淋失及氮肥投入是不同稻田轮作模式氮足迹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52.2%~59.0%、14.6%~20.21%、8.7%~10.8%和7.8%~7.9%。[结论]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是一种较为低碳和低氮的轮作模式,而考虑粮食安全,选择稻麦轮作模式优于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林秀 徐强 彭翔 李京咏 周影 黄佳敏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单位利润碳足迹(CF_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1 923 kg CO_(2 )-eq·hm~(-2)、0.10 kg CO_(2 )-eq·¥~(-1)、0.14 kg CO_(2 )-eq·¥~(-1)和1.37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 110 kg CO_(2 )-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 )-eq·¥~(-1)和2.48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丹璞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晓薇 王青 刘建兴 李广军 丁一 刘敬智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光娅 李岩 王丛玉
本文在分析了农村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工业化模式后,以苏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为例的分析了农村土地资源在两种模式中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土地资源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优秀模式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但逐渐被当代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替代。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地区,传统农业模式比现代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针对农民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对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农户而言,稻田养鱼模式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净收入,但其投入也较高,因此不利于激励农户进行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对全...
关键词:
传统农业 常规农业 生态效益 比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蒲春玲 马瑛 王华丽 孟梅
本文从塔里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探索适宜于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资源利用补偿模式,构建了生态生产模式、产业链互补均衡模式、区域要素点轴流动模式、产业集聚与城乡互动模式以及后发区域制度变迁推进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利用补偿促进塔里木盆地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
补偿模式 土地 循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世伟 汪东亮
[目的]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研究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以期为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因子指标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值,根据权重值和评分值的乘积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以此来分析驱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在系统层中,旅游基础条件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基础条件权重值最低。在区域基础条件中,地理位置优越度的权重值最高,指示标志齐全度的权重值最低;在农业发展状况中,农业发展基础的权重值最大,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权重值最小;在旅游基础条件中,农事体验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权重值最小的是旅游接待水平。对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力较大的前5个因子依次是农事体验丰富度、农业发展基础、乡土风情浓厚度、地理位置优越度和区域交通便捷度。[结论]在该文涉及的驱动因子中,作为生态足迹理论重要内容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保障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此后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强度状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