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3)
2023(8830)
2022(7168)
2021(6751)
2020(5567)
2019(12654)
2018(11987)
2017(22157)
2016(11985)
2015(13323)
2014(12688)
2013(12779)
2012(11981)
2011(11108)
2010(10898)
2009(10131)
2008(10015)
2007(8424)
2006(7457)
2005(6653)
作者
(37188)
(31333)
(31253)
(29412)
(19896)
(14953)
(13754)
(12293)
(12055)
(11090)
(10762)
(10344)
(10160)
(9890)
(9873)
(9567)
(9330)
(9208)
(9061)
(8857)
(7928)
(7718)
(7483)
(7145)
(7050)
(7011)
(6820)
(6494)
(6315)
(6256)
学科
(51898)
经济(51835)
管理(31472)
(29990)
方法(24206)
(22258)
企业(22258)
数学(21976)
数学方法(21817)
中国(17358)
(13971)
(13917)
贸易(13911)
(13667)
(11994)
(11917)
业经(10079)
农业(9406)
(9179)
环境(8568)
(8357)
银行(8314)
(8024)
(8013)
金融(8012)
(7649)
技术(7368)
关系(7266)
(7013)
(6775)
机构
大学(184271)
学院(178138)
(81875)
经济(80828)
研究(70497)
管理(65528)
理学(57783)
理学院(57041)
管理学(56102)
管理学院(55804)
中国(52670)
科学(44417)
(39464)
(37894)
(36750)
研究所(34375)
(33893)
农业(30451)
业大(30341)
中心(29818)
财经(28301)
经济学(27203)
(26259)
北京(25024)
经济学院(24741)
(24648)
(23520)
(22901)
科学院(22801)
师范(22551)
基金
项目(127118)
科学(100905)
基金(97305)
(89257)
国家(88600)
研究(85239)
科学基金(73826)
社会(58568)
社会科(55717)
社会科学(55704)
基金项目(51242)
自然(48591)
自然科(47560)
自然科学(47537)
自然科学基金(46778)
(44816)
(40639)
资助(39304)
教育(38138)
(29774)
编号(29765)
重点(29553)
(27118)
(26621)
国家社会(26613)
中国(26082)
创新(25165)
科研(25115)
教育部(25111)
计划(24728)
期刊
(80750)
经济(80750)
研究(52602)
学报(37029)
科学(33442)
(33313)
中国(33031)
大学(26986)
学学(25796)
(23657)
农业(22926)
管理(22462)
经济研究(15532)
财经(14540)
(14491)
金融(14491)
(13432)
教育(13201)
(12596)
(12114)
问题(11401)
世界(11301)
国际(11174)
业经(11168)
技术(10942)
(9933)
业大(9756)
科技(9007)
资源(8508)
技术经济(8493)
共检索到256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勇  郭玉松  
明末清初,受政治背景、文化前提等因素的制约,耶稣会士采取了“科学传教”的在华传教策略。他们的“科学传教”活动历时200余年,其间经历了初始、兴盛、衰落三个阶段的起伏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他们的传教活动达到其前辈们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李娟  
科学观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对科学的认识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较为片面的、功利的科学观,进而发展为宣扬科学万能的唯科学主义。在这些科学观的影响下,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服务于考试的指挥,缺少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俊荣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 ,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 ,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 ,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 ,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林德发  
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的形成,是一个主动探索与对世界先进管理理论的学习、借鉴和吸收相伴随的过程。一直到今天,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来有效地引进、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上世纪前叶中国民族企业界对当时新兴的科学管理思想探究和实践,虽已成往事,但今天读来,仍不乏启发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永明  
20世纪初,从业观念的变化以及不断深入的法律改革,为近代法律职业的生成提供了契机。随着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以及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确立,近代法律职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近代法律职业的形成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律职业的出现,为中国法律职业阶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近代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冬凌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兴起的最直接动因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御侮图强的需要;同时,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其它文化机构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积极借鉴;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传统则是近代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文化基础;从自然科学本身来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具有异域的流传性和可接受性。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就是在上述诸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又不尽相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强百发  李新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中国进行翻译科学书籍、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特别在农业科技方面,他们把西方实验农学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李金  段彪瑞  
西方传教士在华兴教办学,是他们试图用基督教征服中国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创办教会大学,主动参与国立大学的创建,把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管理、课程、内容、方法等引介和移植到中国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谷忠玉  郭齐家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 ,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解放 ,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佩红  
范源廉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899年至1906年三次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高等大同学校、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其间,积极参与、倡导了留学生的师范及法政教育,并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等社会活动。范源廉留日回国后,先任职于清末学部,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法政教育,后就任民国初期的教育次长及总长,主持创建了中国近代学制。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初创过程中,范源廉及其留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近代中日之间共同的“教育基因”,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卢乃桂  沈伟  
学官是中国传统社会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促使社会结构与教育系统发生重要改变,教育行政职能也随之变化。晚清政府出现的视学、劝学员,民国时期的视学、辅导员,及老解放区的巡视员、辅导员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学官的传统:监督或研究、指导学务,并向上级行政部门负责。这一教育行政、研究指导职能"两栖化"的现象对理解当今督学、教研员的职能有所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毕苑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朝乐门  卢小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数据科学的出现对信息科学的发展正在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分析数据科学的内涵、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其次,深入探讨数据科学与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据科学将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知识的新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最后,从理论基础、学科定位、数据认知、研究范式、研究重点五个方面讨论数据科学对信息科学的影响,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尹蒂  
中国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农事为国家首务。至海通以降,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农学。通过其对泰西农政院、西方农器和农务化学的描述与介绍,士渐知农,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纳了西法农学。在报刊舆论的宣导下,朝臣奏议亦别于重农仅知种植之利的旧制,开始畅言效法西方,探求审土宜、讲培壅之法,终仰动宸听,当局明确提出修农政,必先兴农学的主张。农学从无到有,被放置进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与实业学堂的农业学堂中,纳入学制。它的出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体现了时代的内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方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