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58)
2023(13387)
2022(11864)
2021(11203)
2020(9312)
2019(21228)
2018(21089)
2017(40990)
2016(21999)
2015(24582)
2014(23991)
2013(23450)
2012(21311)
2011(19035)
2010(18898)
2009(17560)
2008(16508)
2007(14166)
2006(12374)
2005(10260)
作者
(60362)
(49859)
(49851)
(47284)
(31762)
(24059)
(22679)
(19765)
(19000)
(17621)
(17117)
(16634)
(15666)
(15514)
(15273)
(15084)
(15011)
(14822)
(14249)
(14103)
(12298)
(12110)
(11913)
(11481)
(11274)
(11027)
(11025)
(10928)
(9939)
(9835)
学科
(83670)
经济(83483)
管理(61357)
(57230)
(48825)
企业(48825)
方法(39655)
数学(32721)
数学方法(32347)
中国(22479)
(22349)
(21129)
业经(19852)
(18607)
地方(17286)
(16659)
贸易(16652)
理论(16472)
(16120)
(15540)
农业(14654)
(14225)
环境(13430)
(13134)
财务(13067)
财务管理(13047)
技术(12901)
(12697)
金融(12693)
企业财务(12305)
机构
大学(302207)
学院(300866)
管理(120588)
(116124)
经济(113527)
理学(105567)
理学院(104341)
管理学(102392)
管理学院(101871)
研究(98244)
中国(71206)
(63515)
科学(61616)
(52951)
(48016)
(44241)
中心(44109)
业大(44057)
研究所(43999)
财经(43229)
(41787)
(41552)
师范(41483)
北京(39650)
(39323)
(36191)
农业(34614)
(34552)
经济学(34239)
师范大学(33793)
基金
项目(211990)
科学(167571)
研究(156839)
基金(154180)
(133400)
国家(132291)
科学基金(114495)
社会(99635)
社会科(93662)
社会科学(93637)
基金项目(82879)
(82362)
自然(74452)
自然科(72749)
自然科学(72733)
教育(72305)
自然科学基金(71421)
(69498)
编号(65021)
资助(62259)
成果(52241)
重点(47026)
(46535)
(44454)
(44171)
课题(43979)
创新(40976)
项目编号(40469)
科研(40406)
教育部(40314)
期刊
(125565)
经济(125565)
研究(87737)
中国(52490)
学报(46409)
科学(43274)
管理(42412)
(39951)
(38580)
教育(35754)
大学(35234)
学学(32970)
农业(28337)
技术(24336)
(22441)
金融(22441)
业经(21388)
经济研究(20261)
财经(20072)
(17083)
图书(16670)
问题(16279)
科技(14621)
理论(14569)
(14027)
商业(13663)
现代(13596)
实践(13497)
(13497)
(13460)
共检索到426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婷婷  行鸣  吴次芳  
日益加剧的居住空间分异是中国城市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以“社会—空间”关系为理论视角,梳理国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进展,总结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分析及应对中国居住空间分异问题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世纪初期以来,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主流理论——传统芝加哥学派将空间视为社会的产物,认为具有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群体在地理空间中的差异化分布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特征,空间分化作为社会分化的空间表征而出现。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邻里效应理论和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领土污名化理论则分别关注空间分化塑造的社会隔离效应和主观隔离效应,认为社会分化也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核心特征,强调空间具有塑造社会的能动性。已有研究证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存在“社会—空间”互嵌关系。为实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空间分化的社会效应分析,探索基于社会和空间互嵌关系的居住空间分异理论解释和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亮  冯长春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旭坤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殷一鸣  胡宏  
既有城市居住分异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多以居住区的缓冲区作为研究范围,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健康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研究居住分异视角下居民活动空间健康资源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可获得性比其居住空间有所提升;传统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内享有健康资源优势,而保障房小区居民的健康资源相对匮乏。改善城市居民健康公平的政策需依据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活动特点,改善其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琪雪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静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2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3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4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莹  冯宗宪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祚  李江风  刘艳中  黄琳  
虽然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是为了防止空间分异演变为社会分化或社会隔离必须加以控制。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其建设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在供需不平衡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经济适用房购房者在居住空间被动选择,并可能加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另一方面无法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和满足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上体现社会公平。文章得出结论:在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和公平的经济适用房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一方面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另一方面体现经济适用房存在的根本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力  李雪铭  张建丽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强  段进军  
伴随城市化、商品化的快速推进,居住空间分异已然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深层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在分析居住空间分异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以新城市主义社区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城市居住空间融合的新模式,指出城市建设最终要回归到传统社区的建设,并提出相应的实现对策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悦  柴彦威  
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撑下,形成了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经典研究范式。而在人类移动性不断增强、居民活动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研究范式显得静态和片面,难以反映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问题的全貌,因此有必要从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出发探讨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国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该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将已有研究总结为基于活动空间的群体分异与交往、个体活动空间的时空分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态变化三种类型;并以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从基于人的空间研究范式出发,构建"人群—活动空间—社会空间"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框架;尝试推进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婷婷   李志远  
促进城市空间均衡、充分发展,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治理提出的核心要求。论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例,围绕居住空间分异如何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首先从城市治理最小行政单元的居/村委会尺度刻画了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其次运用因果推断中的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基于住房产权的居住分异程度对公共服务供给程度的实际影响,最后进一步阐释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在不同场景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差异性逻辑。研究发现:(1)上海居住分异程度和公共服务供给程度在空间全局呈相反关系,且在中心聚集“低分异—高供给”的空间,在边缘聚集“高分异—低供给”的空间;(2)居住分异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整体场景、分部门场景下均以显著的负向因果效应为主,即居住分异程度的加深将引起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但该影响在居住分异程度居中阶段均出现小幅度的正向波动变化;(3)相较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受到居住分异的负向因果效应作用更大。基于研究结论,论文从促进适度住房产权混合和社会融合、弥补边缘空间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改善弱势社会群体的住房机会三方面提出城市治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