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9)
- 2023(7944)
- 2022(6478)
- 2021(6248)
- 2020(5031)
- 2019(11518)
- 2018(11158)
- 2017(20541)
- 2016(10848)
- 2015(12564)
- 2014(12292)
- 2013(12278)
- 2012(11723)
- 2011(11176)
- 2010(11240)
- 2009(10641)
- 2008(10648)
- 2007(9510)
- 2006(8673)
- 2005(7565)
- 学科
- 济(53326)
- 经济(53166)
- 业(28227)
- 农(28130)
- 管理(23854)
- 方法(21239)
- 中国(19511)
- 农业(18746)
- 企(17849)
- 企业(17849)
- 数学(17086)
- 数学方法(16962)
- 业经(15929)
- 贸(11260)
- 贸易(11254)
- 制(11250)
- 易(11039)
- 财(10797)
- 学(10358)
- 发(9865)
- 地方(9442)
- 和(8845)
- 发展(8433)
- 展(8420)
- 农业经济(8270)
- 银(8259)
- 银行(8246)
- 行(8064)
- 理论(7951)
- 策(7903)
- 机构
- 大学(168953)
- 学院(166878)
- 济(77234)
- 经济(75926)
- 研究(65605)
- 管理(59704)
- 理学(51192)
- 理学院(50501)
- 中国(50089)
- 管理学(49735)
- 管理学院(49405)
- 科学(37367)
- 京(36514)
- 财(33697)
- 所(32986)
- 农(32653)
- 研究所(30108)
- 中心(28346)
- 财经(26886)
- 经济学(25711)
- 经(24687)
- 范(24674)
- 师范(24513)
- 农业(24308)
- 江(24137)
- 北京(23487)
- 业大(23153)
- 经济学院(23118)
- 院(22492)
- 科学院(20299)
- 基金
- 项目(109573)
- 科学(87950)
- 研究(82986)
- 基金(82801)
- 家(72449)
- 国家(71816)
- 科学基金(60436)
- 社会(58421)
- 社会科(54090)
- 社会科学(54073)
- 基金项目(43006)
- 省(38966)
- 教育(36968)
- 自然(35066)
- 自然科(34303)
- 自然科学(34286)
- 划(34012)
- 自然科学基金(33724)
- 资助(33100)
- 编号(32316)
- 成果(28068)
- 部(26502)
- 国家社会(25415)
- 重点(25046)
- 发(24607)
- 中国(24045)
- 教育部(22951)
- 课题(22767)
- 创(21978)
- 人文(21564)
共检索到259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云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云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吕哲臻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关键词:
礼治 情感治理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吕哲臻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关键词:
礼治 情感治理 乡村治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迄今已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锁定农业科技创新,再次反映了国家对农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与革新的决心,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车道。本文作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进入的过程、获得与传播的内在机理、交流与更新的运作机制,揭示农业技术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多次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设施大棚 运作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华灵
绅士权威有两个来源,其知识来源是:知识正当化使绅士成为文化权威,知识等级化使绅士成为政治权威,知识公共化使绅士成为道德权威。其社会来源是,由于古代绅士跟州县官在知识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跟乡村平民在社会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并且州县官与乡村平民在知识视野与社会视野上存着着双重空集视域,所以绅士是州县官与平民之间的中介,而这为绅士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奠定了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古代绅士逐步逐代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绅士权威的知识来源与社会来源都解体了,于是绅士权威也崩塌了。而绅士权威在
关键词:
绅士 知识分子 权威 启蒙 科举制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组织中的机械思维及程序化生活侵蚀人的精神安宁,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诸多经典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建构的礼治秩序将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落实在社会组织与控制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机制。它的形成和控制过程是一种自组织机制,伦理、情感及价值观等组织文化因素及其规范下的非正式规则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而凸显出人的价值及其自主作用,礼治秩序这种人文特质具有科学管理模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礼治秩序 无为而治 控制机制 人文特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玖玲 聂玉珍
高价彩礼已沦为时代之痛、文明之殇和社会之弊。高价彩礼治理已上升为党中央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是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科学有效地治理高价彩礼,应深入剖析其形成诱因以对症开方,及时洞悉其社会危害以警示公众,更要求我们从经济发展、思想教育、多元协同与法治规范等方面努力探索,建构起一套疏堵结合、德法共治、刚柔并济、综合施策的长效机制。唯其如此,才能祛除高价彩礼之歪风邪气,涵育文明淳朴乡风,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树荣 周诗雨
厘清乡村振兴的主体及实现路径问题,可以避免乡村振兴出现重大导向性偏差。本文在评述政府主导、资本主导和农民自主三种路径面临困境基础上,提出应以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引领乡村振兴。在阐释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后,构建了一个乡村振兴与共建共治共享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乡村振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乡村振兴"为什么"需要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怎么"进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问题。然后以明月村为例,阐明了普通乡村在特定的经济与制度条件下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走上振兴之路的现实可行性。本文认为,乡村振兴应以增进农民福祉为导向,但从实现路径上不应只依靠农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至关重要。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抓住城市化带动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构建一套可操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城市化辐射到的乡村以市场方式率先振兴起来,同时把节约的财力转移给城市化辐射不到的乡村进行保底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勇
通过分析知识谱系 ,可以发现 ,现代教育在寻求一种新的教化力量 ,也就是塑造“理性化的身体”,规范世俗日常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现代社会的整合与繁荣。现代教育的这种追求在扬弃古典教育问题的同时 ,也引发了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即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围绕这一冲突 ,后期现代教育强化了学校的社会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必须融入现代社会体系 ,才能找到“体面的出路”
关键词:
现代社会 知识权力 教育冲突 反叛学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詹晓南
在现代社会中,舞蹈已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发挥其养生、健美、娱乐、交际等多重功能。如何弘扬优秀的舞蹈文化,创造和发展优秀的广场舞蹈、剧场舞蹈和电视舞蹈,不断增进舞蹈家的精品意识,并引导、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是舞蹈家应努力创造的新的目标和责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迎生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给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离婚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趋向上升。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社会由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抚育功能、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外移、淡化或社会化,夫妇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随之削弱,从而导致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传统纽带愈益松弛乃至消失。 第二,现代社会成员社会流动性强,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宽,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但同时也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1)现代社会不同地区、职业乃至不同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的增加,使人们接触面扩大,在婚姻家庭关系上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增多;现代社会阶层体系日益开放,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上升,这种变化同时伴随着个人身份、地位、声望的升降,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难以维系而要作出相应的调整。(2)由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剑光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是新生事物,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提出相应的对策,并论述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发展对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村 中介组织 职能 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敖毅 许鸣
本文对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 2 0多年的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正朝着规范化、民间化、自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面临着转型或再转型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中介组织 制度创新 农民组织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谦 李天云 杜钰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还是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的乡村治理存在效率与平等失衡、发展与稳定失序、生产要素流出与引进失谐、公共文化吐故纳新失语、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失效的多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中出现乡村居民生存原子化碎片化、乡村组织形态软弱化涣散化、乡村治理制度内卷化悬浮化、生态环境污染叠加化扩散化的异化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及时总结、反思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下乡政策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及技治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