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1)
2023(4539)
2022(3757)
2021(3540)
2020(2980)
2019(6607)
2018(6386)
2017(12409)
2016(6699)
2015(7436)
2014(7083)
2013(7060)
2012(6646)
2011(6021)
2010(6067)
2009(5612)
2008(5777)
2007(5521)
2006(4890)
2005(4495)
作者
(19054)
(16319)
(16242)
(15279)
(10177)
(7777)
(7216)
(6333)
(6117)
(5805)
(5526)
(5431)
(5203)
(5060)
(4990)
(4913)
(4866)
(4746)
(4708)
(4683)
(4050)
(3887)
(3865)
(3618)
(3615)
(3547)
(3544)
(3497)
(3322)
(3196)
学科
(28334)
经济(28300)
管理(22205)
(20658)
(17512)
企业(17512)
方法(13361)
数学(11569)
数学方法(11387)
(8465)
(7943)
中国(7523)
(7265)
贸易(7261)
(7095)
(6919)
(6278)
业经(5871)
(5475)
体制(5439)
(4698)
金融(4698)
(4675)
银行(4665)
农业(4510)
地方(4508)
(4465)
理论(4433)
(4333)
财务(4316)
机构
大学(98199)
学院(96150)
(40940)
经济(40169)
管理(36890)
理学(31950)
理学院(31607)
研究(31300)
管理学(31012)
管理学院(30831)
中国(24585)
(20294)
(19993)
科学(18811)
财经(15873)
(15776)
(14903)
中心(14850)
(14583)
(14502)
研究所(14155)
业大(13258)
经济学(13241)
北京(12700)
(12318)
师范(12176)
经济学院(12051)
财经大学(11957)
农业(11743)
(11442)
基金
项目(63221)
科学(50336)
基金(47672)
研究(44735)
(41871)
国家(41558)
科学基金(35972)
社会(29984)
社会科(28616)
社会科学(28609)
基金项目(24819)
自然(23213)
(23194)
自然科(22795)
自然科学(22791)
自然科学基金(22422)
教育(20733)
(19856)
资助(19782)
编号(17261)
(14480)
重点(13928)
成果(13754)
国家社会(13147)
(12858)
教育部(12808)
(12762)
人文(12230)
大学(12103)
科研(12091)
期刊
(46198)
经济(46198)
研究(29435)
中国(19490)
学报(16596)
(15996)
管理(15405)
科学(14458)
(13530)
大学(13029)
学学(12161)
教育(9895)
(9344)
金融(9344)
农业(9172)
财经(8405)
经济研究(8240)
技术(7728)
(7363)
业经(7338)
(6935)
国际(6246)
问题(6166)
(5446)
商业(5181)
世界(5068)
图书(5008)
技术经济(4851)
(4782)
统计(4666)
共检索到148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晨  王海忠  钟科  
人们习惯认为,企业应通过"示强"——"凸显自己优势"的方式来赢得消费者青睐。然而,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却通过"示弱"的营销思维赢得全球"粉丝"(如苹果等)。虽然美国学术界已证实"示弱营销"更能赢得消费者情感认同,但国内理论界尚未关注"示弱营销"的价值。本文在国内率先对"示弱营销"进行实证研究,以国际市场"蛇吞象"并购为背景,探索"示弱"品牌传记是否能减弱"蛇吞象"中对"强"品牌的负面影响以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当弱品牌不采用"示弱"品牌传记时,消费者对强品牌的购买意愿下降;当弱品牌采用"示弱"品牌传记时,相比"示强"品牌传记,消费者对弱品牌的情感认同更高,对强品牌购买意愿下降得更少;品牌传记与强品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锐  陶岚  
中国民族品牌利用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大举并购国外强势品牌,但"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却造成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知失调。本研究从以往较少探讨的跨文化背景出发,围绕如何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引入认知一致性、CBBE和跨文化相关理论,运用实验和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寻求中美两种文化类型下民族品牌并购后的有效品牌战略和作用路径。有趣的发现是:对于中、美消费者,单一品牌、维持价格和原产地等保持"原汁原味"的并后品牌战略效果最好,而且这种战略在中国消费者效果更好;另外,在作用路径上品牌契合度在并后品牌战略和品牌绩效间都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这些成果既丰富了现有品牌战略理论,又为民族品牌国际化提供重要实践指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姚鹏  王新新  靳代平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通过实施"蛇吞象"式并购即并购西方著名品牌来加快其国际化进程。虽然品牌是"蛇吞象"式并购中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但它尚未引起国内外营销学者的足够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蛇吞象"式并购的内涵及对并购后品牌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接着对并购后企业可以采取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从事品牌研究的学者和进行并购实践的管理者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苑泽明  顾家伊  富钰媛  
文章以协同效应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后发企业国际化理论为依据,基于"蛇吞象"并购模式和动机,旨在从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蛇吞象"海外并购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吉利集团2009—2016年海外并购事件,对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应用并得出结论:吉利集团"蛇吞象"海外并购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吉利集团"蛇吞象"海外并购对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无明显增强作用;吉利集团"蛇吞象"海外并购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但波动性较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玉  汪俊  
以信息整合理论为基础,验证了一个跨国并购对本土品牌国际化形象提升效应的模型。发现本土品牌跨国并购对其国际化形象的提升效应来自三方面:一是本土品牌并购前国际化形象的迁移效应;二是被并购方品牌并购前国际化形象的迁移效应;三是消费者对并购事件态度的溢出效应。研究还发现与被并购方品牌相比,本土品牌并购前的国际化形象有更强的迁移效应,这种迁移效应受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负向调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玉  汪俊  
以信息整合理论为基础,验证了一个跨国并购对本土品牌国际化形象提升效应的模型。发现本土品牌跨国并购对其国际化形象的提升效应来自三方面:一是本土品牌并购前国际化形象的迁移效应;二是被并购方品牌并购前国际化形象的迁移效应;三是消费者对并购事件态度的溢出效应。研究还发现与被并购方品牌相比,本土品牌并购前的国际化形象有更强的迁移效应,这种迁移效应受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负向调节。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郭锐  陶岚  汪涛  周南  
2009年,中国民族品牌借全球金融危机之机,为加快其全球化的步伐,花费重金并购国外强势品牌。然而,"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背后却是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同时,国内外现有研究针对改善该认知失调的品牌战略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一致性和顾客品牌资产(CBBE)理论,从弱势品牌视角出发,围绕如何有效减轻"蛇吞象"后消费者的认知失调,运用焦点小组、个人访谈、实验和LME模型,最终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品牌要素战略(名称变化)、营销支持战略(价格维持或降低)以及次级联想杠杆战略(原产地保留或去除)都对并后品牌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消费者认知失调的改善机制,即品牌契合度在减轻消费者失调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诗康  
构造跨国并购品牌整合模式的风险灰色关联测度模型,判断各种品牌整合模式风险大小的可能性,得出最优的品牌整合模式,并通过实例说明测度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沈正舜  李怀斌  
由于故事不需要消费者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故事叙述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态度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发现,品牌传记的故事叙述能够激发消费者的移情反应,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本研究通过四项实验证实,劣势者品牌传记与优胜者品牌传记都能够激发消费者的移情反应,进而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同时品牌来源国和消费可见度会对该过程产生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品牌传记与故事叙述的理论发现,对中国企业运用品牌传记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具有营销实践价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郭锐  陶岚  
自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民族品牌大举并购国外强势品牌,但"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背后却是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及其动态变化。以往研究较少涉及解决此认知失调的动态品牌战略研究。因而,本文从"弱并强"后的动态视角出发,围绕如何长期有效减轻该认知失调,引入认知一致性和CBBE理论,运用动态实验和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并购后动态品牌战略。有趣的发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并后品牌的名称变化(品牌要素战略)和价格变化(营销支持战略)一起减少该认知失调的作用会随时间增强,但相对于其名称变化,价格变化更能减少该认知失调。这些成果既丰富了现有品牌战略管理理论,又为民族品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诚  谷留锋  
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但对于本土品牌的处理方式却呈现多样性与各个时期的差异性。文章认为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选择主要决定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的差异性、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文纲  
在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品牌资源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整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购方可以选择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主要有:品牌收购、品牌租赁、贴牌、使用自有品牌、树立本土化的新品牌等。在对各种整合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为样本,选择MNL离散选择模型,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海忠  陈增祥  司马博  
本文以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为背景探讨并购后品牌重置策略(联合品牌VS单品牌)、新产品定价(高VS低)以及产品产地形象(正面VS负面)对新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新产品采用联合品牌命名策略(并购品牌—被并购品牌),在没有明确的产品产地信息条件下,新产品的价格越低,评价越高;如果明确告知产品产地来自形象佳的地区(如美国),则新产品定价越高,评价就越好。另一方面,如果新产品采用单品牌命名策略(原有中国品牌),则不管是否有产地信息以及产地形象如何,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评价都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中等评价)。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裘晓东  
在国家推行"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并购手段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已成为中国企业推进经营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但是,国内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品牌如何扩张,是多品牌运作还是维续单一品牌?如何实施有效的品牌延伸?如何提升品牌价值?这些对于企业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经营资产、规模和能力的有效扩张,意义重大而深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忠  张超  王耀中  
构建存在三个差异品牌产品的一期动态博弈Hotelling模型,分析跨国公司并购东道国企业后的品牌策略。当跨国公司的自有品牌与东道国品牌的差异程度较小,与东道国竞争企业的品牌差异程度较大时,如果多品牌经营的维护成本很小,那么跨国公司并购后将选择联合经营自有品牌与东道国品牌;如果多品牌经营的维护成本很大,那么跨国公司并购后将选择弃用东道国品牌,而单独经营自有品牌。当跨国公司的自有品牌与东道国品牌的差异程度较大,与东道国竞争企业的品牌差异程度较小时,跨国公司并购后将选择弃用自有品牌,而单独经营东道国品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