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21)
- 2023(17533)
- 2022(14911)
- 2021(13852)
- 2020(11425)
- 2019(26030)
- 2018(25882)
- 2017(49866)
- 2016(26881)
- 2015(30216)
- 2014(30203)
- 2013(29944)
- 2012(27739)
- 2011(25151)
- 2010(25511)
- 2009(23847)
- 2008(22654)
- 2007(20191)
- 2006(18172)
- 2005(16601)
- 学科
- 济(110972)
- 经济(110852)
- 管理(77019)
- 业(73791)
- 企(59565)
- 企业(59565)
- 方法(44662)
- 数学(38436)
- 中国(38101)
- 数学方法(38049)
- 农(31189)
- 融(29867)
- 金融(29865)
- 银(29222)
- 银行(29179)
- 行(28237)
- 财(27933)
- 地方(27905)
- 业经(25743)
- 制(24347)
- 学(22651)
- 贸(21568)
- 贸易(21546)
- 易(20874)
- 农业(20791)
- 环境(19782)
- 理论(18117)
- 务(17595)
- 财务(17520)
- 财务管理(17487)
- 机构
- 学院(382130)
- 大学(381711)
- 济(155885)
- 经济(152353)
- 管理(148119)
- 研究(131219)
- 理学(126269)
- 理学院(124894)
- 管理学(122895)
- 管理学院(122223)
- 中国(105463)
- 京(82462)
- 科学(78419)
- 财(74473)
- 所(66115)
- 中心(60550)
- 农(60181)
- 研究所(59457)
- 财经(58628)
- 江(56886)
- 业大(54170)
- 北京(53175)
- 经(53066)
- 范(51048)
- 师范(50591)
- 院(47447)
- 州(47245)
- 经济学(46754)
- 农业(46704)
- 财经大学(43482)
- 基金
- 项目(249046)
- 科学(195230)
- 研究(186411)
- 基金(178625)
- 家(154266)
- 国家(152917)
- 科学基金(130924)
- 社会(116209)
- 社会科(110156)
- 社会科学(110128)
- 省(97760)
- 基金项目(94549)
- 教育(85137)
- 自然(83479)
- 划(82016)
- 自然科(81463)
- 自然科学(81445)
- 自然科学基金(79953)
- 编号(77870)
- 资助(73780)
- 成果(63814)
- 发(56601)
- 重点(55669)
- 部(54670)
- 课题(53719)
- 创(51741)
- 创新(48251)
- 项目编号(47864)
- 科研(47104)
- 教育部(47075)
- 期刊
- 济(179247)
- 经济(179247)
- 研究(120339)
- 中国(77541)
- 学报(55984)
- 管理(55843)
- 农(55405)
- 财(54909)
- 科学(52900)
- 融(50263)
- 金融(50263)
- 教育(44962)
- 大学(42625)
- 学学(39930)
- 农业(37856)
- 技术(32643)
- 业经(30698)
- 财经(28662)
- 经济研究(28587)
- 经(24455)
- 问题(23424)
- 理论(20413)
- 图书(20118)
- 业(19010)
- 贸(18796)
- 实践(18587)
- 践(18587)
- 商业(18350)
- 技术经济(18257)
- 现代(17813)
共检索到588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鲁政委 叶向峰 钱立华 方琦
在“30·60”目标下,作为控制碳排放的重要市场机制,碳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主要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碳市场的金融化特征将逐步加深,碳金融市场应运而生,与碳市场相辅相成。而在我国,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总体偏低,尽管部分地方碳市场在碳金融产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碳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碳市场在实现我国碳中和愿景中充分发挥作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鲁政委 叶向峰 钱立华 方琦
在"30·60"目标下,作为控制碳排放的重要市场机制,碳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主要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碳市场的金融化特征将逐步加深,碳金融市场应运而生,与碳市场相辅相成。而在我国,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总体偏低,尽管部分地方碳市场在碳金融产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碳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碳市场在实现我国碳中和愿景中充分发挥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帆 杨晴
一、前言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能源结构的变迁,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促进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碳减排日益成为全球新的共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公约数。目前,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发达国家曾经历的高能源消耗发展阶段,面对既要发展、又要控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亚生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旨在成功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IET允许附件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JI主要用于发达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的合作减排,允许附件Ⅰ国家从其在其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立
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持续关注,碳金融市场发展也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相比,碳金融的核心是围绕着碳排放权展开的。因此,从碳金融的本质来看,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具有碳交易规模飞速增长、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参与主体广泛及碳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欧盟占据主要地位及欧元成为主要结算货币等特征,同时也具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而且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问题,具体包括加强宣传力度、培育中介机构、落实政策支持、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等方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翠 李立民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大消耗、大排放的特点与碳中和的理念相违背,亟需采用合理举措转型升级。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物流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作用的机制路径。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绿色金融能够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为物流企业碳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物流企业 碳减排 碳中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骏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中和对金融业的影响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深入研判碳中和给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组织了40多位来自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组建了由马骏牵头的课题组,开展了题为《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的课题研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给金融业带来的机遇、金融业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等内容,为金融业有效应对相关风险、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指引。本文为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宁杨
碳中和碳达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质量五个维度27个细分指标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测算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域绿色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就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会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却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同时,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绿色发展对高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升级都具有正向赋能作用,而对低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仍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消费升级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本文提出,政策部门对绿色发展考核不应“一刀切”,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通过优先考核高收入地区,再稳步推进低收入地区考核,最终稳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绿色发展 居民消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志强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被提上了日程。本文从我国碳排放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障碍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金融 碳交易 发展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月娥 张晓民
公共机构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内涵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公共机构将迎来低碳目标从定性到定量、低碳节点从模糊到具体、低碳约束从软性到刚性、低碳视线从浅层到深层、低碳范畴从个体到全局的新征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以更好地推进图书馆等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君民 余江志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分别从物理(W)、事理(S)与人理(R)的角度,指出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系统性对策,为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WSR 系统方法论 绿色金融 碳中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伟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金融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国际学术前沿。本文从绿色金融内涵、理论、作用、政策与发展现状等方面,全面回顾了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过程;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必要性、激励机制、实现路径、产品创新,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政策框架、制度体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开展深化性研究、开展完善性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金融 前瞻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文 寇勇栎
蓝碳具有比传统绿色碳汇更强大的碳捕获和存储能力,保护与发展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中国蓝碳资源禀赋优越,蓝碳挖掘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当前,蓝碳保护与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球碳交易体系缺失等挑战,在中国层面也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危机重重、蓝碳监测与核算体系不完备、蓝碳交易体系不健全、缺乏成熟的蓝碳法治保障等问题。从国际社会实践看,蓝色碳汇已然由科研概念阶段迈入实用工具阶段,未来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法律与框架将是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之必然;从国内实践看,中国对于蓝碳的相关研究已经由跟随转至逐渐引领,国内各项政策试点也在有序推进。面对国内外蓝碳发展局势,中国自价值、技术、制度、立法等多个方面作出因应,着力挖掘蓝碳资源固碳增汇潜力是把握蓝碳发展机遇的必然,对于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瑞琴 蒋宝晴
以四川碳金融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发展碳金融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认为要健全碳交易机制,并制定相关配套规划和政策,促进碳金融从现有的项目开发模式、信贷模式和中介模式过渡到碳技术收益模式和低碳产业收益模式,促进我国碳金融的长远战略发展。
关键词:
碳金融 区域布局 匹配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