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28)
- 2023(6202)
- 2022(4655)
- 2021(4277)
- 2020(3456)
- 2019(7445)
- 2018(7755)
- 2017(14572)
- 2016(8149)
- 2015(9216)
- 2014(9290)
- 2013(8807)
- 2012(7897)
- 2011(7348)
- 2010(7442)
- 2009(6999)
- 2008(6931)
- 2007(6711)
- 2006(6175)
- 2005(5633)
- 学科
- 济(35235)
- 经济(35085)
- 管理(22003)
- 业(20726)
- 企(18799)
- 企业(18799)
- 方法(12914)
- 中国(12380)
- 业经(11495)
- 农(11073)
- 学(10110)
- 理论(9865)
- 和(8426)
- 数学(7946)
- 数学方法(7841)
- 教育(7655)
- 财(6908)
- 农业(6872)
- 制(6680)
- 地方(6528)
- 发(5927)
- 技术(5805)
- 策(5757)
- 发展(5212)
- 展(5178)
- 体(5092)
- 经济理论(5051)
- 企业经济(4935)
- 融(4881)
- 金融(4876)
- 机构
- 大学(124700)
- 学院(121249)
- 济(46201)
- 经济(45194)
- 研究(41767)
- 管理(41748)
- 理学(35165)
- 理学院(34749)
- 管理学(33952)
- 管理学院(33741)
- 中国(30417)
- 科学(26408)
- 京(26277)
- 财(23072)
- 所(21466)
- 江(19786)
- 农(19749)
- 范(19516)
- 研究所(19373)
- 师范(19348)
- 中心(18230)
- 财经(18214)
- 业大(16746)
- 经(16399)
- 北京(16242)
- 州(15546)
- 师范大学(15539)
- 农业(15225)
- 经济学(14966)
- 院(14016)
- 基金
- 项目(76041)
- 科学(60215)
- 研究(57129)
- 基金(55261)
- 家(47796)
- 国家(47335)
- 科学基金(40389)
- 社会(38741)
- 社会科(35435)
- 社会科学(35421)
- 省(29538)
- 基金项目(28721)
- 教育(26799)
- 划(24748)
- 自然(24093)
- 编号(23929)
- 自然科(23586)
- 自然科学(23582)
- 自然科学基金(23179)
- 成果(22050)
- 资助(20946)
- 重点(17178)
- 部(16520)
- 课题(16480)
- 国家社会(15957)
- 发(15929)
- 创(15445)
- 项目编号(15155)
- 性(14724)
- 教育部(14466)
共检索到191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林丹 李先军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侧重考量知识的"社会性",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社会知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碎片化思维"这一思想通道对学校知识、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论进行解构,教育研究者应理性表达批判、教育决策者应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教育实践者亦应是"研究者"。这是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给予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社会重构的重要暗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婧
近些年来,"碎片化"思维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包含了"去自然化"或者说"去常规化"的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针对教育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或是现象,通过使用"当下的历史"这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领域中所谓"毋庸置疑"的观念是如何在人们的头脑中历史地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得关于学校运作秩序的知识,进而为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可供参考的选择。
关键词:
碎片化 当下的历史 教育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董斐然 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
在《实用型研究的非实用性:当代科学变革史》中,波普科维茨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所谓的“实用型研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教育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范式。所谓“实用的”知识似乎成为了各种社会弊病的万灵药,它超越了文化边界和认识论差异成为全球知识共同体的最新共识和共通情感。在这篇访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作为一种普遍推崇的“实用型研究”和它的发生机制、文化历史动力以及“理性系统”,意图揭示旨在推动人类普遍福祉的当代教育科学如何被它自身的比较主义所限制,以及此悖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碎片化知识和“后真相”时代中的知识/权力运行机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霞玲
会计系统化思维既是当今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又是会计理论本身及其职能控制的需要。在从碎片化学习角度分析会计培养现状以及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业务循环的知识构建是会计系统化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企业整体的"业务大循环"和基于具体业务的"业务微循环"培养框架,能有效克服碎片化会计学习的弊端,培养会计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托马斯·谢林的著作《冲突之战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1960)突出地表明了他将博弈论作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分析框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他不把自己的注意力只集中于诸如国际象棋之类的零和博弈——其间各博弈方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恰恰相反,他更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多人决策问题都属于共同利益与利益冲突的混合,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非合作博弈论有效地分析。纳什 (1950a,1951)为此搭建了舞台,他证明在所有包含有限次纯战略的博弈之中存在(纳什)均衡。谢林则着手进行了具有补充性的工作——推断各类有意义的博弈之均衡,并评估这些博弈及其均衡对于实际经济和社会交...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冯维江 何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青才 何梦洁
课程史学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美国教育学家波克维茨的社会认识论将历史化和问题化引入课程史研究,开辟出课程史学研究的新理路。社会认识论强调知识内嵌社会性并与权力融合共生,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关注理性系统。社会认识论将学校教育知识视为一种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当前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各种话语的历史形成过程,并剖析背后的权力运作。以社会认识论为基础,课程史学研究新理路涵盖了五个逻辑转向:从主权权力观转向生产性权力观的核心理念、从主体中心化转向主体去中心化的关键焦点、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场域的限定视角、从线性进步转向间断变革的历史时间观、从编年史转向当下历史的研究范式。新理路揭示了历史的织造特性,填补了传统批判教育研究的不足,审思了课程改革研究,界定了课程史研究者的新角色。
关键词:
课程史 波克维茨 社会认识论 知识与权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方臻旻
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分别在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的实证检验、宏观计量方法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萨金特发表著作近十部,包括撰写的经济学专著、经济学教材和经济学文集等几类。本文将简要地对萨金特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做一简评。
关键词:
萨金特 理性预期 诺贝尔经济学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小斌 夏国风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小斌 夏国风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明全
课程多样化是近年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而美国高中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对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的门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高中课程多样化的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兴趣进行选择;课程特色鲜明,有助于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开设大量AP课程,有助于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开设科技实验课程和自主研究课程,有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维东 王丹
2003年,布里斯托大学埃里克·托马斯教授受英国政府委托,组建特别工作组对英国高等教育捐赠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最终形成了托马斯报告。报告高度聚焦英国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捐赠问题,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宏观上明确了英国教育捐赠事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微观上所提出的包括配比政策、筹资策略等11条建议更是为政府、大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决策参考。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事业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形成了自身特点,对所在大学事业发展的作用业已显现,然而,亟待参照英国政府做法,对整体教育捐赠情况进行全面评
关键词:
托马斯报告 教育基金 捐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先治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兼与托马斯·G·罗斯基商榷张先治《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刊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授托马斯·G·罗斯基的文章《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以下简称托文)。文章从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经济效率出发,研究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新国
一、只靠信息化无法整合组织几十年来,世界上出现了无数种管理的方法,但是这么多的方法究竟该怎么综合?因为组织是一个整体,不可能仅靠单方面的管理创新带动整个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变化。所有的组织最终要追求效率和效果,体现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过去我们面临的系统相对环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文
"碎片化治理"是我国目前城市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其生成机理主要体现在结构、职能、责任、制度与组织五个层面。权力结构层级过多,行政链条亟待压缩;部门职能设置分散,协同治理难以实现;片面强调属地责任,主管责任淡化;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不完善,任务随意委派问题突出;自组织发育不成熟,社会自治能力欠缺。因此,消解"碎片化治理"的困境也须从上述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并遵循依法管治、有序自治与协同共治的复合治理逻辑,压缩权力结构链条、促进职能部门协同、明晰主管与属地责任、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激活社会自治功能。
关键词:
城市社会治理 碎片化治理 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社会“碎片化治理”的生成机理与消解逻辑
基于知识图谱的用户生成内容平台中碎片化知识整合研究
基于社会“碎片化”的商业模式创新
新时期南京居住社会空间的“双重碎片化”
建构从“碎片化”的分解到“系统化”的还原——成人知识传授的新路径
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制度“碎片化”对社会保险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基于上海政策与数据的实证分析(2003-2011)
大区域协调: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
供销部门土地托管的复合型碎片化困境及治理——基于山东省平安县的案例分析
谁是“真正”的继承者?——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及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