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22)
2023(4735)
2022(3873)
2021(4019)
2020(2998)
2019(7432)
2018(7716)
2017(11365)
2016(7485)
2015(8211)
2014(8576)
2013(7301)
2012(6554)
2011(6082)
2010(6521)
2009(5628)
2008(5592)
2007(4931)
2006(4751)
2005(4450)
作者
(17287)
(14339)
(14293)
(13956)
(9070)
(7063)
(6789)
(5808)
(5563)
(5206)
(5068)
(4875)
(4658)
(4593)
(4578)
(4557)
(4460)
(4214)
(4183)
(4155)
(4053)
(3594)
(3465)
(3416)
(3378)
(3310)
(3239)
(3214)
(2984)
(2972)
学科
教育(19505)
(18392)
经济(18368)
管理(13079)
中国(12530)
(9897)
(9215)
企业(9215)
理论(8022)
教学(7631)
(7133)
方法(6257)
(6160)
(5564)
(5557)
(5541)
数学(5317)
数学方法(5154)
业经(5134)
(5012)
体制(4732)
发展(4378)
研究(4305)
(4255)
(4134)
地方(3917)
学法(3842)
教学法(3842)
技术(3808)
改革(3669)
机构
大学(91931)
学院(87174)
研究(36587)
教育(29077)
(26387)
管理(26175)
经济(25428)
(23746)
师范(23666)
(22052)
理学(21483)
中国(21418)
理学院(21119)
科学(20719)
管理学(20564)
管理学院(20365)
师范大学(19738)
(17988)
研究所(16223)
(15578)
北京(15268)
(15063)
中心(14686)
职业(14345)
技术(14216)
(13635)
(11760)
教育学(11218)
(11078)
财经(10393)
基金
项目(52503)
研究(48085)
科学(41937)
基金(32085)
教育(30856)
(26828)
社会(26827)
国家(26385)
社会科(24941)
社会科学(24931)
编号(22896)
(22584)
成果(22158)
科学基金(21513)
(20984)
课题(20033)
(17290)
基金项目(15350)
规划(14393)
重点(13764)
项目编号(13532)
(13240)
(13070)
(12872)
(12757)
资助(12443)
研究成果(11929)
教育部(11809)
(11479)
(11436)
期刊
教育(50576)
研究(40190)
(33597)
经济(33597)
中国(32335)
技术(12728)
职业(12539)
(11913)
学报(10563)
科学(9870)
(9632)
大学(9578)
管理(9470)
技术教育(8184)
职业技术(8184)
职业技术教育(8184)
学学(6940)
(6515)
金融(6515)
农业(6446)
高等(6232)
(6217)
论坛(6217)
(5708)
高等教育(5467)
成人(5319)
成人教育(5319)
财经(5158)
业经(4822)
经济研究(4796)
共检索到153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远   朱德全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前沿性、世界性、历史性难题,是“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体。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历史、理论、实践、技术逻辑的系统交织中理性推进,是厚植教育评价功能和目的认知的迭代演进,承载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理论的评价自觉,合乎教育实践和评价实践需要的共同构筑,以及立足思维变革与智慧运行前沿的技术重塑。基于历史、理论、实践、技术四重逻辑管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性逻辑,对于理解和促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意义重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着地位边缘化、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是提升继续教育发展质量。以此为基础,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单独一类教育",明确继续教育的内涵、范畴与边界。进而,在新定位的基础上,做好继续教育改革的制度顶层设计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这个重点领域的突破,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实施。为此,要从改革经费保证、组织领导、项目建设以及时间表、路线图等方面来保障继续教育改革方略的实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宫法明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分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基础,把尊重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根本,坚持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方针,将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主动适应时代新变化,制定新战略、新部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将这些判断拼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由此构成了支撑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远杰   熊庆澄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先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超越,进而驱动新时代教育的普遍性变革,其中四个变革方向尤为重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价值观建构,凸显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智技术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升级,注重科技知识、道德知识与生态知识交叉融合的教育知识结构调整,以及契合新型生产关系的教育共同体构建。因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变革方向,需要重点进行三项关键性教育改革:将创新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目标,将综合化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将觉悟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在旨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李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阶段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阶段;遵循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价值负载指导利益分配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政策工具为策略选择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文本话语表达的政策话语文化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和丰富充分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淑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持续推进,既是院校特点、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等校情、时情、势情内生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育人本质、新时代有效教学理论等认识论、课程论及方法论驱动的必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体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颖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视域出发,就可发现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高效的教育需求与成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以逻辑思维去观照新时代成人教育主要矛盾的现实表象、内在的理论必然与实践必然以及化解主要矛盾的可能路径,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化成人教育的认识,也对中国成人教育的现实与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庄西真  
德技并修既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说明,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在新时代,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产业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起点;从教育层面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回归,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核心;从社会层面来看,外部环境保障从工匠精神向工匠制度的转移,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前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长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新时代新实践对劳动教育再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廷洲   郅庭瑾  
近年来,中国政策问题逐渐复杂化,行为主体及其利益权力关系日趋多元。但是,教育政策过程不仅没有陷入“民主决策的困境”,也很少显示出“执行协商”“、折中共识”等妥协和路径依赖现象,反而表现出诸多新特征。政策理念和目标设定愈发强调教育的公益事业属性,决策过程克服竞争博弈的掣肘并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执行过程强势动员政策主体、整合公共资源。这些特征有着特定的逻辑基础,即制度化的权威决策模式,强势动员执行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这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价值决策—动员执行”模型,构成新时代中国教育政策过程的理论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洁   朱炎军  
教师评价改革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现在对高校如何执行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尝试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分析高校在政策执行中面临的复杂性,在构建“多重制度逻辑-组织应对”的框架下,对A大学的政策实践开展分析。研究发现,政策的模糊性加剧了高校改革场域的复杂性;不同的制度逻辑组合使得高校面对多变的场域,并使得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理解和行动发生变化;高校为了应对复杂制度,采用情境化的行动策略来响应。研究进一步表明,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为高校破解不良的评价制度提供了机遇,但是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会导致改革的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对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政策的实践执行做了深度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高校政策执行行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反思模糊性评价政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婧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建设方向就是培养更多高素养的人才、实现文化认同的重塑以及实现有文化政治的本性回归,同时,教育改革的文化前景展望便是文化传统的复兴、教育内涵的回归和教育"根基"的实质归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汉卫  
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或逻辑不能违背。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当注意把握教育的独立性和超越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教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逻辑路径。从宏观、长远和形上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了逻辑与历史、内容与形式的张力。教育改革应参照各种历史机缘保持动态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