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7)
2023(10458)
2022(9178)
2021(8933)
2020(7409)
2019(17153)
2018(17161)
2017(32616)
2016(17989)
2015(20174)
2014(20192)
2013(19797)
2012(18024)
2011(16121)
2010(16114)
2009(14511)
2008(14178)
2007(12259)
2006(10498)
2005(9036)
作者
(52886)
(43637)
(43321)
(41251)
(27908)
(21111)
(19758)
(17420)
(16652)
(15550)
(15114)
(14641)
(13848)
(13667)
(13490)
(13414)
(13212)
(12923)
(12510)
(12282)
(10957)
(10712)
(10508)
(9898)
(9807)
(9779)
(9717)
(9663)
(8890)
(8744)
学科
(67679)
经济(67613)
管理(51198)
(45331)
(38351)
企业(38351)
方法(32949)
数学(28217)
数学方法(27793)
(20754)
(17181)
中国(16055)
(15533)
业经(14738)
环境(14613)
地方(13574)
理论(13291)
(12718)
农业(11649)
技术(11018)
(10945)
(10624)
贸易(10619)
(10384)
财务(10320)
财务管理(10301)
(10275)
教育(10125)
(9944)
企业财务(9713)
机构
大学(251835)
学院(249894)
管理(101250)
(90451)
经济(88213)
理学(88031)
理学院(87032)
管理学(85335)
管理学院(84910)
研究(82551)
中国(58830)
科学(56018)
(54780)
(42301)
(42067)
业大(40959)
(39722)
研究所(38924)
中心(37026)
(35253)
北京(34642)
(33959)
师范(33628)
农业(33262)
财经(32650)
(30521)
(29644)
(29376)
技术(28227)
师范大学(27283)
基金
项目(178452)
科学(138358)
研究(128256)
基金(127363)
(111786)
国家(110880)
科学基金(94661)
社会(77123)
社会科(72864)
社会科学(72844)
(70782)
基金项目(68441)
自然(64070)
自然科(62340)
自然科学(62321)
自然科学基金(61161)
(59525)
教育(58476)
编号(52765)
资助(52736)
成果(42381)
重点(39653)
(37872)
(37359)
(36734)
课题(36087)
科研(34534)
创新(34206)
计划(33137)
大学(32911)
期刊
(97747)
经济(97747)
研究(68522)
学报(44477)
中国(44308)
科学(39465)
(37544)
管理(35458)
大学(32445)
学学(30449)
教育(29840)
(29182)
农业(27056)
技术(22527)
图书(15964)
业经(15924)
(15552)
金融(15552)
财经(14658)
经济研究(14305)
(13815)
科技(13643)
理论(12727)
资源(12357)
(12291)
(12238)
技术经济(12174)
问题(12078)
实践(12032)
(12032)
共检索到350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蒋丽媛  
1980~1981年在云南景东对白蜡虫涌散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蜡虫涌散的时间是在上午8:00~11:00,下午很少涌散,晚上不涌散;涌散的起点指标:温度12℃,湿度80%,光照100 lx;适宜的涌散生态指标范围:温度18~25℃,湿度25%~45%,光照12500~16000 lx;涌散停止为:温度30℃,湿度22%,光照20000 lx;在气温25~28℃情况下,白蜡虫很少涌散。在生态因子中,温度、光照、降雨、湿度、大风、浓云对白蜡虫涌散有重大影响,而温度、降雨、光照是制约白蜡虫涌散的关键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叶寿德  王自力  毛玉芬  王绍云  
白蜡虫卵孵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湿度和光照对其孵化行为影响不大。白蜡虫卵在温度12℃左右开始孵化,12~35℃温度范围内卵都能孵化,以20~25℃条件下孵化率较高,达95%左右。白蜡虫卵在相对湿度40%~80%条件下,孵化率差异不大,在自然界中,95%左右的相对湿度下,白蜡虫卵的孵化率仍可达95%左右。光对白蜡虫孵化影响很小,卵在黑暗中仍能孵化。在温度、湿度和光照三个因素中、温度是影响白蜡虫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杰军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陈勇  陈晓鸣  
调查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的危害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白蜡虫天敌种类有17种,分属6科12属,其中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在人工放养条件下,4种优势种天敌的寄生率和危害率依次为11.0%、35.0%、13.6%和11 6%。发现白蜡虫天敌新记录种2种,即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昆明地区采用了锦纶袋放虫可控制蜡象的扩散,使蜡象寄生率偏低,寄生率最高仅为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璞  陈晓鸣  谢正华  刘魏魏  
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昆明地区雄虫真蛹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15.81℃,符合正态分布;雌虫越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20.41℃,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测定表明,长春地区越冬雌成虫在3月份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过冷却点中值为-23.19℃,不符合正态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白蜡虫在严寒地区抗寒能力增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自力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白蜡虫在人为去雄虫条件下孤雌生殖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子1代和子2代的生物学特征与正常行两性生殖的白蜡虫自然种群孤雌生殖的基本一致;孤雌生殖的子代怀卵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雌虫怀卵量;孤雌生殖的子代性比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性比基本相同;子1代的雌虫死亡率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子2代的雌虫死亡率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相近;子1代的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与两性生殖的白蜡虫泌蜡相似;子2代的平均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白蜡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蔡静  
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的食性问题,国内外白蜡虫专家学者历来认为;白蜡虫属狭食性(寡食性)昆虫。随着白蜡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者在对全国虫、蜡区调查的基础上,并系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查明白蜡虫寄生于木樨科的女贞属、白蜡树属、丁香属、流苏树属;壳斗科的苦槠属;锦葵科的木槿属;马鞭草科的黄荆属;漆树科的漆树属;冬青科的冬青属共6个科,9个属,45种寄主树。因此,我们认为:白蜡虫是广食性(多食性)昆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杰军  王自力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陈晓鸣  
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达11种,均属小蜂总科;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5 9%、37 3%和11 4%。优势种群数量变动是影响混合种群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抓住优势种群发生高峰期,制定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有效控制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王智  罗玉双  王京仁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研究 ,揭示了新棘衣棘头虫种群生态学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新棘衣棘头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 ,多集中于前肠 ;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种群的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 ,其回归方程为M =7.6× 10 -9L3 .3 83 0 ;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中的频率分布的尾不断增长 ,即感染较多棘头虫的黄鳝所占比例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组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棘头虫的种群平均丰度增加而增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道友  
7月29日,湖南省科技厅在长沙组织召开了由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成果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以及来自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省环保厅等单位的专家出席鉴定会。农业部生态资源总站常务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李立  蔡静  石雷  陈玉培  
长期以来,在白蜡虫种虫生产上经常出现“三红三黑”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作者经近20a的调查研究认为:白蜡生产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干热风,9~10月阴雨、雾淞、寄主树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白蜡虫的天敌昆虫,主要是寄生蜂消长危害结果。白蜡虫的寄生蜂有5科14种,可在雌雄白蜡虫体内互相寄生,9~10月份寄生蜂危害达高峰期,致使大量雌虫死亡变黑;危害轻时,种虫红润,获得丰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周朝鸿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本文对云南昆明、昭通和四川金口河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虫泌蜡历时最长,泌蜡量最高,昭通虫泌蜡历时和泌蜡量次之,金口河虫泌蜡历时短,泌蜡量低。在泌蜡周期中,白蜡虫泌蜡有高峰期,昆明虫泌蜡高峰期在泌蜡后50d,昭通虫在泌蜡后30d,金口河虫在泌蜡后20d。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白蜡虫种群已产生了分化,昆明种虫与昭通种虫分化较小,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与金口河种虫的分化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化琴  张长海  蔡静  石雷  李立  陈玉培  
为探讨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和扩大发展白蜡生产及白蜡稳产高产,于1992~1996年,选用不同的寄主树种在热带景洪育苗造林,进行白蜡虫放养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强日照对白蜡虫生长发育不利;雌白蜡虫能繁衍后代,性比正常,但子代种虫小,卵量少,热带地区不宜建种虫基地;雄虫泌蜡正常,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建白蜡基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