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3)
- 2023(8864)
- 2022(7205)
- 2021(6818)
- 2020(5200)
- 2019(11770)
- 2018(11724)
- 2017(20884)
- 2016(11844)
- 2015(13477)
- 2014(13788)
- 2013(13184)
- 2012(12302)
- 2011(11119)
- 2010(11478)
- 2009(10509)
- 2008(10250)
- 2007(9491)
- 2006(8527)
- 2005(7572)
- 学科
- 济(40232)
- 经济(40167)
- 业(28640)
- 农(27540)
- 管理(27385)
- 企(18988)
- 企业(18988)
- 农业(18649)
- 业经(15017)
- 中国(14937)
- 地方(14116)
- 制(11629)
- 财(10893)
- 方法(10425)
- 理论(10180)
- 教育(10072)
- 发(8442)
- 学(8379)
- 教学(8359)
- 农业经济(8157)
- 银(7958)
- 银行(7952)
- 行(7589)
- 数学(7259)
- 和(7076)
- 数学方法(7073)
- 融(7044)
- 金融(7040)
- 发展(6998)
- 体(6972)
- 机构
- 学院(157980)
- 大学(151082)
- 管理(53463)
- 济(52635)
- 经济(50737)
- 研究(50522)
- 理学(43750)
- 理学院(43137)
- 管理学(42260)
- 管理学院(41924)
- 中国(41010)
- 京(32968)
- 科学(30425)
- 江(29711)
- 农(28610)
- 财(28182)
- 范(26937)
- 师范(26735)
- 中心(26177)
- 所(24291)
- 州(24165)
- 业大(21704)
- 研究所(21190)
- 北京(20789)
- 师范大学(20746)
- 省(20634)
- 农业(20614)
- 财经(20395)
- 技术(20215)
- 职业(19583)
- 基金
- 项目(96025)
- 研究(80860)
- 科学(73548)
- 基金(62584)
- 家(52013)
- 国家(51276)
- 社会(47859)
- 社会科(44547)
- 社会科学(44538)
- 科学基金(43498)
- 省(41845)
- 教育(38479)
- 编号(38220)
- 成果(33189)
- 划(33118)
- 基金项目(33087)
- 课题(27569)
- 年(24607)
- 自然(24078)
- 资助(23740)
- 自然科(23382)
- 自然科学(23379)
- 自然科学基金(22897)
- 发(22692)
- 性(21482)
- 重点(21454)
- 项目编号(21371)
- 规划(20486)
- 创(20003)
- 部(19637)
共检索到263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关键词:
村史馆 文化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韶彬
金融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关键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金融帮扶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金融帮扶模式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广东金融帮扶的实践,分析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了金融帮扶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机理,并就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升金融支撑能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具活力、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出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据基础,创新融资方式;注重正向激励,增强市场活力;健全基层体系,织密建强网络;借助资本市场,扩展融资空间。
关键词:
金融帮扶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广东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文珠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救国状态下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运动。中共实行男女平等的核心在于消弭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使广大乡村妇女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实现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共同劳动者、生产者的身份构建与社会性别转换。边区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乡村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具体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识字扫盲、废除缠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实行婚姻自由等,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自由与解放,也使“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从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程大立
村史志是记录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历史和志书,具有文献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文章认为应充分发挥村史志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让传统村落留住文化根脉、铸造精神灵魂、优化社会治理;努力实现村史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发挥村史志的经济价值,助力传统村落振兴。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村史志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
脱贫地区 乡村产业振兴 路径 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娟
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瞄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乡村各个方面的振兴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但是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紧密;参与治理不足,治理体系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到位,因此,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品牌建设,进一步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乡村振兴 引领作用 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瑞琴 朱启臻
乡村是传统文化积聚和流传的场所,也是"文化自信"的渊源和根基。村落文化体现为三种视象:农耕生产中的本体文化、农业技艺中的衍生文化以及乡村生活中的节庆与仪式文化。乡村文化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土地、塑造综合人性的理念,并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振兴乡村文化的路径理应包含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融合,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繁荣;文化振兴延续的是乡村文化的内里智慧,而非固守其形壳,唯有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文化振兴才有可能;振兴乡村文化应是"培土",而非"移栽",任何脱离乡村特点的文化项目,都会因"水土不服"而失败。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价值意蕴 振兴路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超民 冯晓霞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慈溪市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十五分钟文化圈”为契机,通过资源重组、政企合作以及辐射带动等创新型举措,在乡村构建出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然而,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建设主体、文化精神、供给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文章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需围绕展示活态文化、凝聚文化精神、整合公共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由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新文 万栗江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乡村发展模式创新为乡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基于东中西部典型样本的考察分析,系统归纳数字基建、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数字产业和数字金融等五种实践类型。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投入、制度保障供给、协同机制优化、发展模式转变和信用体系重构是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向度。基于此,本研究从政策、制度、机制、模式和体系等方面提出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立豪 陈波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场景是解读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内在逻辑的重要切入点。乡村文化场景系统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多元主体环境和治理系统,其时空演化具有非线性、自组织与他组织、内外部动力共同驱动等重要特征。结合对湖南省岳阳市Z村发展实际的考察,乡村文化场景时空演化机制可以分为生活性进程、生产性进程与生态性进程。优化乡村文化场景演化秩序,可尝试从空间赋能着手,焕发乡村文化场景;重塑秩序,培育多元主体,激活乡村文化场景生活面向与生态面向。对乡村文化场景时空演化的理论分析,丰富和深化了文化场景理论与乡村演化研究,为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乡村 文化场景 时空演化 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贵州 曹海林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关键词:
公共文化 乡村文化治理 软治理 公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探析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L村的考察
乡村观念世界的现代转型——以延安时期改造巫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理论逻辑、实践机制与实现路径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依据、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
一个区域社会的田赋负担问题成因分析——以1927-1937年的山西乡村为中心考察
乡村庙会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实践特征——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考察
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
乡村社会力量何以可为——基于晋南地区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
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考察、典型经验与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