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4)
- 2023(11485)
- 2022(9217)
- 2021(9074)
- 2020(7000)
- 2019(16171)
- 2018(15993)
- 2017(27720)
- 2016(16144)
- 2015(18408)
- 2014(18211)
- 2013(17328)
- 2012(16298)
- 2011(15097)
- 2010(15378)
- 2009(13825)
- 2008(13157)
- 2007(11697)
- 2006(10629)
- 2005(9588)
- 学科
- 济(58347)
- 经济(58279)
- 业(30910)
- 管理(30802)
- 农(30488)
- 中国(26667)
- 教育(21555)
- 农业(20250)
- 方法(19325)
- 企(18050)
- 企业(18050)
- 数学(17506)
- 数学方法(17307)
- 业经(15258)
- 地方(15123)
- 制(13551)
- 发(12654)
- 财(12549)
- 贸(12282)
- 贸易(12268)
- 易(11988)
- 学(11984)
- 理论(11277)
- 发展(10694)
- 展(10571)
- 银(10212)
- 银行(10209)
- 教学(9980)
- 行(9935)
- 融(9587)
- 机构
- 大学(211704)
- 学院(209704)
- 济(84791)
- 经济(82710)
- 研究(81430)
- 管理(68901)
- 中国(58941)
- 理学(57804)
- 理学院(56962)
- 管理学(56034)
- 管理学院(55586)
- 京(47591)
- 科学(45237)
- 范(40357)
- 师范(40143)
- 所(39262)
- 财(38528)
- 中心(37385)
- 研究所(35493)
- 农(35400)
- 江(33903)
- 教育(33724)
- 师范大学(32894)
- 北京(31517)
- 财经(29634)
- 院(29166)
- 州(27236)
- 经济学(27146)
- 经(27035)
- 业大(26889)
- 基金
- 项目(134414)
- 研究(111804)
- 科学(107004)
- 基金(93662)
- 家(79777)
- 国家(78884)
- 社会(70103)
- 科学基金(66183)
- 社会科(65729)
- 社会科学(65720)
- 教育(58071)
- 省(52650)
- 编号(48430)
- 基金项目(48175)
- 划(45950)
- 成果(43010)
- 课题(37424)
- 资助(36934)
- 自然(36709)
- 自然科(35802)
- 自然科学(35793)
- 自然科学基金(35131)
- 部(32305)
- 发(32181)
- 年(31762)
- 重点(31591)
- 性(29645)
- 国家社会(28710)
- 教育部(28569)
- 规划(28382)
共检索到345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文珠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救国状态下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运动。中共实行男女平等的核心在于消弭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使广大乡村妇女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实现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共同劳动者、生产者的身份构建与社会性别转换。边区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乡村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具体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识字扫盲、废除缠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实行婚姻自由等,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自由与解放,也使“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从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松然 高建霞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探索,又是政府、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团结合作的乡村建设之举,更是共产党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范式,全方位呈现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新样态。基于既有学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场域-价值-利益”三重维度,分析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境遇。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已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体现乡村社会特殊历史演进中所蕴含的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场域共生”扩展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价值共同”增强地域发展情感认同,“利益共享”激活乡村内部经济活力,以此观照当今社会乡村治理发展及共同体建设的新形态及面临的新难题,更好地探寻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治理共同体 建构维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彩苹
大力发展农业,是延安时期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区物质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面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陕甘宁边区,党和边区政府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农贷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等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互助合作劳动、劳动竞赛、典型带动等调动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崭新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发展新型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农业开发 史实考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关键词:
公债 债券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先后办有20余所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校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其特定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这种“干部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干校教育模式 办学宗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洁 栗洪武 陈磊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制定了服务于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一个适应和满足抗日战争与边区建设实际的全面抗战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以干部教育为中心,配合与服务全面抗战需要,培养了约百万的政治、军事、党务、民运、医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中流砥柱的干部队伍基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教育方针 教育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雪绒 刘燕明
陕甘宁边区曾因公粮负担较重引发农民的"骂声",本文对此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边区政府减轻公粮负担的实践,论述了通过税制改革、发展经济、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等政策和措施以减轻人民负担所取得的成效。这些在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经验,不仅扭转了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的边区财政经济危机,而且在边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当今的税制建设和征管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公粮 负担 农业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霍涌泉
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学校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根据非常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形成的办学思想 ,适应特殊环境需要所采用的教学原则 ,以及从革命实际出发所实行的民主与效益管理方法 ,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 ,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俊才
陕甘宁边区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先后通过信贷业务、货币斗争、货币兑换、稳定物价、颁布金融管理措施等相关金融活动,为巩固中共中央根据地的稳定、维护边区经济发展、支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建立新中国金融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红色金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军
对红色文献进行辑录时,应保持原文的真实性,避免混淆概念、虚假推定、望文生义等错误。本文对国内编辑出版的红色文献汇编中收录《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探明其存在描述错误、不准确、误导后者研究等不规范现象,通过考据原始文本,以循证思维做合理论证,纠正错、瑕,以确保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正确、准确传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樊红蕾
拉丁化新文字是中国文字改革继国语罗马字之后的一个新成果。徐特立、吴玉章主持的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扫盲教育,是拉丁化新文字作为工农大众扫盲和普及教育工具实践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的实验活动。从1936年初至1943年春,先后两次、历时六年,在全边区范围开展试用新文字扫盲,并用新文字教学汉字的教育实验,既丰富了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的新内容,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文字改革教育试验。它积累了中国文字改革若干可贵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为1958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凤霞 王常旭
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成人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成人教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办学计划和目标,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干部教育为成人教育之首;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使成人教育达到高潮;学用结合、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对今天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成人教育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栗洪武 沙瑞龙 徐静
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曾先后两次开展全边区范围的新文字扫盲教育试验。这场试验由徐特立、吴玉章主持和领导,历时六年(1936年初至1943年初),创造了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范式。该范式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据此,可将教育实证研究范式分为宏观层面的认识论范式,中观层面的方法论范式,微观层面的研究方法范式;中观层面的方法论范式是中间枢纽环节,它在宏观层面的认识论范式指导下,不仅能够规范研究教育问题时应采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能够为教育学科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准则,从而影响甚至制约着教育实证研究的效果及其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阎庆生 黄正林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 ,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 ,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税收政策 税法 税收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