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1)
2023(2504)
2022(2171)
2021(2089)
2020(1890)
2019(4468)
2018(4284)
2017(9203)
2016(4781)
2015(5308)
2014(5263)
2013(5312)
2012(4839)
2011(4188)
2010(4210)
2009(4177)
2008(4621)
2007(4199)
2006(3849)
2005(3692)
作者
(12905)
(10808)
(10691)
(10337)
(7188)
(5305)
(5022)
(3991)
(3967)
(3959)
(3667)
(3631)
(3528)
(3448)
(3425)
(3313)
(3243)
(3203)
(3188)
(3063)
(2698)
(2539)
(2539)
(2515)
(2490)
(2439)
(2281)
(2256)
(2187)
(2119)
学科
(27022)
(26944)
企业(26944)
管理(24195)
(22917)
经济(22879)
(14999)
方法(14592)
(13823)
财务(13823)
财务管理(13812)
企业财务(13559)
数学(13160)
数学方法(13126)
(6538)
公司(5568)
(4964)
体制(4638)
业经(4194)
(3765)
金融(3765)
(3175)
(3172)
银行(3165)
技术(3021)
(2976)
经营(2944)
(2874)
人事(2696)
人事管理(2696)
机构
大学(74018)
学院(71887)
管理(33124)
(32626)
经济(32082)
理学(28971)
理学院(28798)
管理学(28549)
管理学院(28409)
(19958)
研究(18137)
中国(17010)
财经(16052)
(14702)
(14196)
财经大学(12326)
商学(11595)
商学院(11534)
经济学(9517)
(9299)
北京(9234)
(9191)
金融(9061)
中心(8725)
经济学院(8647)
(8540)
会计(8277)
经济管理(8025)
(7810)
工商(7707)
基金
项目(41917)
科学(34565)
基金(33990)
研究(29386)
(28311)
国家(28075)
科学基金(26091)
社会(20362)
社会科(19519)
社会科学(19513)
基金项目(18334)
自然(18285)
自然科(17972)
自然科学(17969)
自然科学基金(17703)
资助(14960)
教育(14167)
(13977)
(11912)
编号(11004)
(10783)
教育部(10038)
人文(9935)
成果(8948)
大学(8690)
(8620)
重点(8493)
(8460)
科研(8400)
(8296)
期刊
(34198)
经济(34198)
研究(21183)
(20135)
管理(14126)
(11198)
金融(11198)
中国(10372)
财经(9081)
学报(7919)
(7499)
财会(7411)
科学(7388)
大学(6783)
学学(6626)
会计(6399)
经济研究(5591)
通讯(4982)
会通(4981)
国际(4962)
(4641)
技术(4494)
(4259)
问题(4218)
业经(4209)
技术经济(3828)
(3726)
理论(3643)
经济管理(3567)
世界(3384)
共检索到106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侯晓辉   王腾宇  
公司欺诈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难点问题。在2010年达到低点之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欺诈发生概率逐步升高,这是否由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失效所导致?本文以中国A股2002—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发生欺诈行为的概率越低。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影响之后,结论依然成立。然而,2010年之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欺诈行为的抑制作用大幅度减弱,这可能导致了企业欺诈行为“不降反升”;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在受教育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更强,并且分析师关注度、企业盈利能力和融资约束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督能力更强,并且总部在中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当年参与并购的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欺诈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通过训练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并与基准回归模型进行交叉验证,进一步支持了基准回归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本文阐述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抑制公司欺诈行为的作用机制、时变特征和差异化影响,为有效治理公司欺诈行为提供了可行的分析思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缦  
探究公司内外部投资人在面临公司被强制披露丑闻时公司治理的具体行动,构建基于丑闻强制披露的甄别模型和抑制丑闻的公司治理模型,分析丑闻在被强制披露后的信号发送、传递及市场甄别的路径。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由于内部投资人可在市场中"无差别"自由交易形成丑闻窖藏动机,丑闻的强制披露存在必要性。尽管强制披露丑闻的行动可促进市场对公司的合理定价,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但并不会最终抑制丑闻的产生。此外,尽管丑闻在"用脚投票"上不导致交易扭曲,但强制披露制度对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投资人体现了公平。建议通过提高丑闻的强制披露处罚金额和监督的精准度,以及降低内部投资人在丑闻爆发后的自由交易机会,发挥丑闻作为公司声誉的监督作用。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毛晖  
开设“咖啡厅”这个栏目旨在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一方休闲之地,用散文化的语言议论、讲述财税工作,选择一些有灵气的涉税散文,营造一种工作之余品评财税工作的氛围。要求风格灵活多样,行文流畅,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简练精辟,可以是小品文、随笔等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亚琴  
以基金"老鼠仓"丑闻为案例,本文为加大违规成本达到基金监管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检验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基金管理者过错产生的惩罚力度,说明基金监管以加重惩处来威慑违规行为的必要。基于"损失厌恶"原理,本文首次在理论上说明加重处罚比提升激励更能制约基金管理者行为。我们发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基金监管补充方式,投资者"用脚投票"可以让基金管理公司为"老鼠仓"担负连带责任,加重其违法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行为。而且,由于受损投资者补偿机制缺失,来自基金个体投资者的惩罚更甚于机构投资者。然而对于违规的基金经理本人,投资者"用脚投票"却力所不及,因此通过其他监管方式加大个人的违规成本...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志勇  余思明  黄琼宇  
本文以沪深股市2011~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社会公众网络投票的数据,研究投资者保护、中小股东网络参与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公司价值越高;中小股东网络参与积极性同样能够提升公司价值;并且在投资者保护和中小股东网络参与共同作用下公司价值得到更明显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为提升投资者保护和促进中小股东网络参与率提供了政策支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艾永芳  佟孟华  孙光林  
以2001—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有显著影响,公司战略定位越激进,越可能导致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经过稳健性测试后,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增强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效用”,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监督效率,进而抑制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艾永芳  佟孟华  孙光林  
以2001—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有显著影响,公司战略定位越激进,越可能导致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经过稳健性测试后,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增强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效用",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监督效率,进而抑制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艾永芳  佟孟华  孙光林  
以2001—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有显著影响,公司战略定位越激进,越可能导致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经过稳健性测试后,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增强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效用",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监督效率,进而抑制公司战略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孟庆玺  墨沈微  
本文以2008~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经营环境、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短期价值显著正相关,与长期价值负相关,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短期价值,但损害了其长期价值;经营环境改善有利于促进企业放弃短期价值,更加关注长期价值;相对于国有企业,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角色转变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军  
借鉴投票权代理及交易理论,将股改博弈划分为流通股东内部博弈和流通与非流通股东之间博弈两个阶段,分别考察机构投资者行使投票权对流通股东的股改收益预期、股改方案满意度及股改总收益三个方面的影响,借此判断机构投资者在股改中是维护还是损害了流通股东的利益。研究表明:一方面,参与股改的流通股东普遍相信机构投资者能够维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与非流通股东的股改博弈中,机构投资者也确实起到了维护流通股东利益的积极作用。结论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改事件中,机构投资者的投票权控制有利于流通股东的利益实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朱文宇  刘尔卓  
本文分析了累积投票制在写入上市公司章程之后的短期市场反应和对公司长期绩效及治理水平的影响。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差分回归方法,本文发现在上市公司宣布将累积投票制写入公司章程的[-7,1]天窗口期内,其股价将产生0.4%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年化约为11%)。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累积投票制将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和投资者单位投资所取得的回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绩效的提升来自更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将累计投票制写入章程可以提高实际使用累积投票制选举董事的概率,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改变股权结构,提高董事会任命的高管团队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同时,上述公司治理的提升将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的行为。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龚柏华  孔莉  
本文涉及美国私人投资者告主营机构在中国但在美国上市的前程无忧公司证券发行欺诈。美国法院认为原告的起诉无法满足指控证券欺诈的详细性和充足性标准,驳回了原告的起诉。本文对该案的基本案情、法院推理、法院判决作了归纳,并就该案相关方面对中国有关方面的启示作了简要评析。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魏志华  吴育辉  李常青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视角,深入考察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治理效应、投资行为偏好,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更高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发挥了积极的监督效应;(2)高派现上市公司吸引了更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示机构投资者将现金股利视为其构建投资组合的关键要素,遵循了"谨慎人规则";(3)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现金股利的监督效应、股利偏好方面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揭示着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可能存在趋同的投资风格;(4)我国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将现金股利...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童元松  王光伟  
选取2009-2013年末QFII持有的沪市A股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tata12、Excel软件,通过统计描述、多元回归、虚拟变量回归,分析QFII持股与公司业绩及其规模等因素对股票市场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QFII所持股票业绩优秀,以中大盘股票为主,投资较为理性;QFII持股增强了股票的流动性,同时降低了股价的波动性,从而有利于股价稳定;QFII持股对中市值股票的市场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小市值股和大市值股。我国应当继续扩大QFII队伍,鼓励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活动和挖掘有潜力的小盘成长股,并允许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紫琼  钱国明  李一军  
采用投资者在新浪网上生成的观点投票数据计算投资者情绪(看涨情绪、看跌情绪和总体情绪),以上证180指数包含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对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看涨情绪、看跌情绪和成交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看跌情绪比看涨情绪对投资者的影响更大,成交量是投资者看涨情绪和看跌情绪的格兰杰原因;投资者总体情绪、投资者关注度、开盘指数和收盘指数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投资者总体情绪与开盘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与投资者关注度和收盘指数均互为格兰杰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