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
2023(1559)
2022(1363)
2021(1277)
2020(1082)
2019(2520)
2018(2480)
2017(4407)
2016(2632)
2015(2946)
2014(2993)
2013(2941)
2012(2978)
2011(2838)
2010(3004)
2009(2704)
2008(2933)
2007(2573)
2006(2454)
2005(2175)
作者
(9153)
(7729)
(7688)
(7223)
(5029)
(3586)
(3368)
(2946)
(2892)
(2866)
(2844)
(2705)
(2627)
(2546)
(2496)
(2326)
(2290)
(2281)
(2255)
(2228)
(2057)
(2014)
(1926)
(1919)
(1788)
(1719)
(1684)
(1639)
(1626)
(1573)
学科
(10733)
经济(10706)
管理(5784)
(5626)
(4259)
方法(4203)
(4202)
企业(4202)
数学(3356)
数学方法(3264)
(3163)
中国(2573)
理论(2220)
世界(2151)
业经(2134)
农业(2114)
(2076)
贸易(2075)
(1993)
(1940)
金融(1939)
(1930)
(1813)
环境(1763)
地方(1681)
教育(1678)
(1672)
(1620)
银行(1607)
(1561)
机构
大学(44954)
学院(42724)
研究(18380)
(15337)
经济(15012)
管理(13884)
科学(12819)
中国(12535)
理学(12039)
理学院(11783)
管理学(11399)
管理学院(11321)
(10453)
(10326)
(10024)
研究所(9789)
农业(8037)
(7670)
师范(7577)
业大(7396)
中心(7382)
(7025)
(6990)
北京(6479)
师范大学(6371)
(6336)
科学院(5795)
财经(5730)
(5240)
(5220)
基金
项目(28772)
科学(22582)
基金(21374)
(19801)
国家(19650)
研究(19341)
科学基金(15884)
社会(11966)
基金项目(11254)
社会科(11228)
社会科学(11222)
自然(10958)
自然科(10713)
自然科学(10706)
(10555)
自然科学基金(10512)
(9845)
教育(9141)
资助(8681)
编号(7329)
成果(6977)
重点(6934)
(6539)
(6045)
计划(5987)
(5631)
科研(5617)
课题(5485)
创新(5320)
教育部(5302)
期刊
(17906)
经济(17906)
研究(12817)
学报(9930)
(9269)
科学(9097)
中国(8308)
大学(7113)
学学(6594)
农业(6507)
教育(5856)
管理(4761)
(4746)
(3618)
世界(3388)
(3196)
(3059)
金融(3059)
业大(2928)
财经(2817)
技术(2624)
资源(2613)
经济研究(2584)
国际(2475)
农业大学(2443)
(2427)
问题(2352)
图书(2314)
(2228)
业经(2144)
共检索到65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纪兰香  
近代小说家对上海城市地理空间清晰而精确的描写,客观上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上海小说地图:以四马路为核心的英租界处于中心区域,法租界和美租界处于次中心区域,边界则在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间。近代上海小说地图,不仅勾勒出上海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同时还具有家国焦虑、都市困惑以及乡土情结等多重空间隐喻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付海  张积家  董琳  赵瑜  李艳梅  
通过2个实验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与明眼青少年比较。实验1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上方的反应显著快于出现在空间下方,判断道德词反应显著快于判断不道德词。实验2采用相同范式考察明眼青少年在遮眼条件下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整个研究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在听觉通道具有心理现实性,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盲青少年和明眼青少年在听觉通道中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不完整,但明眼青少年对不道德词的掌握好于盲青少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方丽青  吴伟根  
基于道家经典,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的图式映射关系,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始域"父母"和靶域"天地"的映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养功能的映射、生理结构映射、感知和情感功能映射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承负观;人类要尊重、敬畏和感念自然,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天父地母"隐喻形象化地表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式及其重视生态、亲和自然的生态伦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许祥云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隐喻,其暗示的事物是有关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论证其显而易见的假命题性质,但它在客观上却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故其产生的负效应和危害不可忽视。而要消除"教育起跑线说"的负效应并非旦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自觉,更需要政策的引导、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监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维  徐文彬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茂庆  陈时见  
隐喻从语言现象、修辞手法发展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科学诸领域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移植"隐喻贯穿于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成为其范式转换的助产士。将概念隐喻引入比较教育学,分析比较教育学中的"移植"隐喻现象,无疑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盛亚军  孙丽辉  
本研究从品牌、名牌到其生态学含义的阐释,通过综合回顾名牌群落概念的演化过程,分析了名牌群落的演化过程。进而采用生态隐喻的方法将名牌群落定义为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由相似的名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名牌企业组成的名牌群体,这些名牌群体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一样彼此聚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维  
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领域仍然普遍地持有狭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在隐喻认知思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持有广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认知观主张,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隐喻建构了大部分概念系统,新颖隐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隐喻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