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
2023(911)
2022(763)
2021(719)
2020(537)
2019(1107)
2018(1177)
2017(1957)
2016(1135)
2015(1120)
2014(1060)
2013(1032)
2012(854)
2011(855)
2010(957)
2009(872)
2008(856)
2007(734)
2006(733)
2005(624)
作者
(3678)
(2996)
(2990)
(2878)
(1818)
(1503)
(1292)
(1149)
(1118)
(1099)
(1032)
(993)
(977)
(947)
(939)
(915)
(839)
(833)
(827)
(820)
(809)
(723)
(686)
(681)
(680)
(668)
(662)
(641)
(624)
(623)
学科
环境(6442)
生态(4763)
管理(4688)
(3878)
经济(3878)
资源(2757)
(2599)
(2546)
规划(2388)
环境规划(2370)
(1965)
(1914)
区域(1913)
区域环境(1830)
(1820)
地方(1780)
(1707)
(1474)
农业(1338)
生态学(1176)
业经(1121)
系统(1022)
发展(1016)
(1013)
生态系(957)
生态系统(957)
生态环境(918)
(902)
企业(902)
地方经济(867)
机构
学院(16235)
大学(14949)
研究(6674)
管理(5705)
科学(5507)
(5219)
经济(5086)
理学(4927)
理学院(4843)
管理学(4720)
管理学院(4704)
中国(4583)
(3746)
(3561)
(3540)
业大(3448)
研究所(3418)
环境(3192)
中心(2959)
资源(2782)
农业(2753)
(2696)
师范(2678)
(2667)
科学院(2622)
(2504)
北京(2378)
(2200)
师范大学(2137)
(2076)
基金
项目(13272)
科学(10424)
基金(9331)
研究(9186)
(8672)
国家(8623)
科学基金(7164)
社会(5846)
(5764)
社会科(5541)
社会科学(5539)
基金项目(5374)
(4821)
自然(4778)
自然科(4520)
自然科学(4519)
自然科学基金(4412)
生态(4140)
(3442)
重点(3380)
教育(3323)
资助(3236)
编号(3208)
计划(2838)
科技(2805)
(2686)
发展(2654)
(2599)
创新(2525)
国家社会(2487)
期刊
(7682)
经济(7682)
学报(3362)
(3196)
科学(3127)
生态(3061)
资源(3057)
研究(2761)
中国(2744)
农业(2429)
大学(2213)
学学(2203)
林业(1951)
业经(1779)
(1465)
科技(1318)
环境(1307)
管理(1235)
(1051)
(989)
自然(947)
(913)
业大(892)
问题(832)
(766)
现代(760)
(748)
科技大(734)
科技大学(734)
教育(709)
共检索到21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春兰   石珊珊   李祥   李光亮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来研究双重环境规制对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及技术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存在区域及城市异质性。(2)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中的收入水平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区域视角下,双重环境规制在中心区产生的影响与整体视角下一致,非中心区正式环境规制能推动生态—产业协调发展,非正式环境规制未产生推动作用。(3)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时,在整体和中心区域,正式环境规制和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其调节作用还未发挥到极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春兰   石珊珊   李祥   李光亮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来研究双重环境规制对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及技术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存在区域及城市异质性。(2)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中的收入水平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区域视角下,双重环境规制在中心区产生的影响与整体视角下一致,非中心区正式环境规制能推动生态—产业协调发展,非正式环境规制未产生推动作用。(3)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时,在整体和中心区域,正式环境规制和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其调节作用还未发挥到极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炳  曾刚  曹贤忠  宓泽锋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建波  武春友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力量在空间上的集中表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但盲目的提高城市化的水平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会使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从而降低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了使城市群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针对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权重,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16个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依据测度结果将16个城市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并对每一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付德申  向丽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城市群4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9-2013年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出现了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种状态;城市群整体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具有平稳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但不同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付德申  向丽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城市群4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9-2013年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出现了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种状态;城市群整体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具有平稳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但不同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鑫  张心灵  袁小龙  
文章运用GRA-熵值法对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分析环境规制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并以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的经济发展质量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总体上能积极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东、中、西三大地区存在地区异质性。通过门槛效应回归发现,我国整体及东部地区环境规制能递进式地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西部地区则呈现"U"型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沁霖  肖黎明  
基于居民福祉视角构建城市生态治理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FA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4—2019年的生态治理效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治理效率整体不断趋好,空间格局表现出"沿海-沿江-内陆"的阶梯式递减特征。(2)生态治理效率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生态治理效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福利门槛"假设存在;产业结构和城市绿化的直接及间接效应对生态治理效率均有阻碍作用,而外商投资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明"污染天堂假说"不一定成立。因此,基于居民福祉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城际之间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城际之间联动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汀  鲁波涛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旅游与经济的发展为背景,建立在对一般旅游业发展的指标有效提取基础上,对长三角"两省一市"为代表地区建立生态旅游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协调性评价机制,并通过AHP与协调度计算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对生态旅游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性发展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