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2)
- 2023(4512)
- 2022(3497)
- 2021(3698)
- 2020(2646)
- 2019(6166)
- 2018(6170)
- 2017(8738)
- 2016(6449)
- 2015(7268)
- 2014(7497)
- 2013(6386)
- 2012(6066)
- 2011(5561)
- 2010(6034)
- 2009(5049)
- 2008(4871)
- 2007(4414)
- 2006(3914)
- 2005(3844)
- 学科
- 教育(20223)
- 中国(10525)
- 济(10032)
- 经济(10019)
- 教学(9948)
- 理论(9894)
- 学(9669)
- 管理(7636)
- 学法(5655)
- 教学法(5655)
- 业(4983)
- 学理(4755)
- 学理论(4755)
- 思想(4428)
- 研究(4341)
- 政治(4218)
- 企(4159)
- 企业(4159)
- 发(4103)
- 发展(3829)
- 展(3706)
- 革(3652)
- 思想政治(3601)
- 政治教育(3601)
- 治教(3601)
- 德育(3565)
- 改革(3425)
- 高等(3397)
- 学校(3295)
- 经济学(3265)
- 机构
- 大学(78837)
- 学院(73583)
- 研究(30957)
- 教育(29976)
- 范(23478)
- 师范(23355)
- 师范大学(19435)
- 科学(19291)
- 京(19211)
- 技术(16029)
- 管理(15936)
- 所(15922)
- 职业(15875)
- 济(15477)
- 中国(15154)
- 经济(14675)
- 研究所(14607)
- 江(14127)
- 北京(13392)
- 理学(12802)
- 理学院(12463)
- 中心(12348)
- 管理学(11834)
- 管理学院(11666)
- 教育学(11460)
- 州(11126)
- 院(11126)
- 职业技术(11079)
- 农(10937)
- 技术学院(10566)
- 基金
- 项目(43263)
- 研究(40005)
- 科学(32943)
- 教育(29612)
- 基金(24080)
- 家(20754)
- 成果(20515)
- 国家(20379)
- 编号(20310)
- 省(19444)
- 社会(19118)
- 课题(18734)
- 划(18422)
- 社会科(17538)
- 社会科学(17535)
- 年(16705)
- 科学基金(15401)
- 规划(12590)
- 重点(11990)
- 项目编号(11831)
- 度(11509)
- 研究成果(11343)
- 性(11323)
- 基金项目(11182)
- 部(10882)
- 一(10407)
- 年度(10361)
- 发(9995)
- 阶(9993)
- 教育部(9966)
共检索到129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逐渐成熟;并于2004年酝酿生成“生命·实践”教育学。这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双子星”创生样态,走出并走通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双向滋养、交互生成的研究路径。这践行了叶澜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心愿:一个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原创的教育学理论;这个“自己的”教育学,是指由中国学者提出,扎根中国土壤,以中国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根基的教育学。2024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已分别走过30年和20年的历程,正在向纵深和拓展两个方面推进。与此同时,这个团队依然定期行走在中国各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地上,思考着、创造着、成长着,他们走出了一条时代的、中国的、自己的教育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值此之际,本刊对叶澜先生进行采访,以期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强国建设带来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从2007年到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分四辑出版了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其是以推进中国教育学研究,创建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为核心宗旨的学术性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项玲连 赵妙娴
以自主自为的方式开展有意识的学派建设是提升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自我担当式的路径设计,是一份把学术小我融入中国教育学本土建设事业的自我加压。学派所主张的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和双向建构,以及自我学术生命实践的变革与理论创生,内蕴了中国传统"以身立学"的学术生命观。学派公开发布的信条,系统回答了学派独特的"教育观""学校观"和"教育学观",反映了学派在长期研究中积淀形成的思想共识和共享价值观。在当前多元价值共生的时代,为学派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有助于在一个需要学派、呼唤学派的时代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学派,对内培育学者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对外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瑾瑜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入21世纪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应当对教育学有一个从概念、理论到内容、体系的反思性梳理与建构。这一工作不仅具有总结性质,更富有开拓意义。最近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德海教授的新著《教育学原理》,就是力图完成这项使命的一部力作。这本洋洋5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政涛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靖国平
通过学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学的学派建设。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靠“立论”,教育学的学派建设主要靠“实证”。真正的教育学学派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论”出来的。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凸显出教育学研究者以及整个教育学科的主体性,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自立、自为、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立场 学派立场 学派意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兵库教育大学教授中村哲(Nakamura Tetsu),多年来从事社会科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实践学"的构筑。近年来,作为日本"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同时也致力于推进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的研究。他期望借助"和文化教育"和"教育实践学",使日本教育真正承担起新的文化创造的使命。本文梳理了"教育实践学"的理念、结构、课题与方法,展望了"教育实践学"的愿景。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日本教育界构筑"教育实践学"的诉求。
关键词:
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学 教育实践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哲学化和科学化是自夸美纽斯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由此形成了思辨决定论、自然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三种教育学知识体系。其共同特点是其所试图建立的学科体系与教育活动本身相悖,教育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迷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消解教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个转向是对现有教育学研究中心课题及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理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换。面向实践的教育学要关注生活的价值,由对教育活动及人的成长的外在原因的说明,转为对人的内在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和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
知识的教育学 实践的教育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关键词:
乌特勒支学派 教育学 现象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华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的健康成长成才,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确定了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规范和完善。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小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总是处于特定处境中的理论主体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对特定视域中的实践进行理论建构的产物。从实践中归纳提炼理论才能满足教育学内源式发展的需求。通过发现实践逻辑增长教育学本土知识是当前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核心任务。研究者要尝试以"移植—改造"、"反思—归纳"、"反向操作"、"批判—重建"等多种方式把握教育实践的多重逻辑,并基于实践逻辑的发现展开教育学分析。同时,教育学者在介入式互动中要有认同度、洞察力和分寸感,"反思—重建"应当成为合作互动双方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实践取向 本土化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