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0)
- 2023(3876)
- 2022(2965)
- 2021(3155)
- 2020(2211)
- 2019(5324)
- 2018(5454)
- 2017(7595)
- 2016(5547)
- 2015(6291)
- 2014(6458)
- 2013(5430)
- 2012(5048)
- 2011(4552)
- 2010(4893)
- 2009(4028)
- 2008(3903)
- 2007(3396)
- 2006(3081)
- 2005(2912)
- 学科
- 教育(19428)
- 中国(10265)
- 管理(7945)
- 教学(7828)
- 济(7816)
- 经济(7803)
- 理论(7765)
- 业(5277)
- 学(4615)
- 企(4284)
- 企业(4284)
- 学法(4271)
- 教学法(4271)
- 发(3870)
- 思想(3673)
- 研究(3663)
- 发展(3646)
- 学理(3620)
- 学理论(3620)
- 革(3530)
- 政治(3527)
- 展(3524)
- 改革(3341)
- 思想政治(3319)
- 政治教育(3319)
- 治教(3319)
- 德育(3286)
- 高等(3261)
- 农(3233)
- 学校(3191)
- 机构
- 大学(63522)
- 学院(58767)
- 教育(27404)
- 研究(24395)
- 范(20293)
- 师范(20199)
- 师范大学(16918)
- 京(15524)
- 管理(14247)
- 职业(13613)
- 科学(13447)
- 济(12631)
- 技术(12490)
- 中国(12074)
- 经济(11912)
- 理学(11856)
- 理学院(11570)
- 所(11503)
- 江(11406)
- 管理学(11013)
- 北京(10985)
- 管理学院(10864)
- 教育学(10667)
- 研究所(10368)
- 中心(10210)
- 职业技术(9440)
- 院(9086)
- 州(8919)
- 技术学院(8350)
- 教育学院(7852)
共检索到106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澜
自然与教育的关系是当今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改革中尚未深入触及,但却是不可不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以下简称"新基础")深入开展、"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以下简称"生命·实践"教育学)推进所致,是两项研究交互作用的产物。此文以简要回顾这一过程始,继而重点阐述本人现阶段形成的基本认识,分上下两编述之。问题生成与研究框架一、问题生成2012年是"新基础"完成了三年"扎根"阶段研究
关键词:
神秘力量 中华民族 原始初民 自然之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项玲连 赵妙娴
以自主自为的方式开展有意识的学派建设是提升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自我担当式的路径设计,是一份把学术小我融入中国教育学本土建设事业的自我加压。学派所主张的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和双向建构,以及自我学术生命实践的变革与理论创生,内蕴了中国传统"以身立学"的学术生命观。学派公开发布的信条,系统回答了学派独特的"教育观""学校观"和"教育学观",反映了学派在长期研究中积淀形成的思想共识和共享价值观。在当前多元价值共生的时代,为学派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有助于在一个需要学派、呼唤学派的时代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学派,对内培育学者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对外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从2007年到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分四辑出版了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其是以推进中国教育学研究,创建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为核心宗旨的学术性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闫守轩 朱宁波
在呼唤教育中关照学生生命体验的当下,却忽视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内涵式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时代必然,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与超越性特征。借鉴美国"共同教与学"计划和"教学勇气项目",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创设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引领教师生命体验,在职后教师教育中,转化消极体验,呵护教师心灵。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生命体验 缺失 回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靖国平
通过学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学的学派建设。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靠“立论”,教育学的学派建设主要靠“实证”。真正的教育学学派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论”出来的。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凸显出教育学研究者以及整个教育学科的主体性,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自立、自为、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立场 学派立场 学派意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丁琴海
人文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除了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外,人文教育理论研究薄弱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许多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永久
现代教育学的危机,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它还不够科学的问题,而在于其把自身确立为教育学的唯一形式。学校教育就长期被这种教育学所控制,并因此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教育学。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现代教育教学与个人魅力、共享知识和共同体情境的剥离之中。但现代教育学依然不能阻挡其他形式的教育学发声,现代社会也不单纯只有这一种教育学。对现代教育而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这几种并存的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将教育情境更加教育学化,而不是使教育学更多地成为个人的知识压力,完全可以为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教育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制度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命运都将因此而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了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学校教育重点转向提高教学效率。这场改革使得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关注儿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学研究,人文主义重现苏联教育学。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学从儿童出发 人文主义回归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家荣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关键词:
生存教育 生命价值 生存价值 回归
[期刊] 改革
[作者]
尚旭东 朱守银
维系粮食安全离不开能够有效保障隐性劳动生产率进而维持土地产出率的"家庭经营"及其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扩张初始阶段,主体行为结果难以拟合政府目标,只有当规模扩张至一定阶段,受规模边际正效应递减、负效应递增、内外因素合力制衡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回归。此时的适度尽管接近政府目标要求,但与政府期许的基于家庭经营发展起来的"适度"尚有差距。为此,政府应将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公益目标寄托于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而非强力资本主体,并给予其适当的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持久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新型经营主体 政府作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尚旭东 朱守银
维系粮食安全离不开能够有效保障隐性劳动生产率进而维持土地产出率的"家庭经营"及其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扩张初始阶段,主体行为结果难以拟合政府目标,只有当规模扩张至一定阶段,受规模边际正效应递减、负效应递增、内外因素合力制衡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回归。此时的适度尽管接近政府目标要求,但与政府期许的基于家庭经营发展起来的"适度"尚有差距。为此,政府应将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公益目标寄托于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而非强力资本主体,并给予其适当的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持久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新型经营主体 政府作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