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22)
- 2023(4712)
- 2022(4209)
- 2021(3764)
- 2020(3387)
- 2019(7766)
- 2018(7628)
- 2017(15523)
- 2016(8443)
- 2015(9764)
- 2014(9687)
- 2013(10015)
- 2012(9481)
- 2011(8660)
- 2010(8843)
- 2009(8300)
- 2008(8258)
- 2007(7388)
- 2006(6650)
- 2005(5967)
- 学科
- 济(46072)
- 经济(46022)
- 业(29180)
- 管理(28443)
- 方法(26553)
- 数学(24348)
- 数学方法(24224)
- 企(23716)
- 企业(23716)
- 财(11785)
- 农(10699)
- 中国(10309)
- 地方(8522)
- 贸(8509)
- 贸易(8501)
- 业经(8298)
- 制(8291)
- 易(8199)
- 农业(7303)
- 务(7202)
- 财务(7196)
- 财务管理(7178)
- 企业财务(6942)
- 银(6410)
- 银行(6400)
- 学(6380)
- 融(6291)
- 金融(6291)
- 行(6067)
- 技术(5891)
- 机构
- 大学(129661)
- 学院(126963)
- 济(59432)
- 经济(58407)
- 管理(52558)
- 理学(45797)
- 理学院(45362)
- 管理学(44779)
- 管理学院(44554)
- 研究(39768)
- 中国(31851)
- 财(28437)
- 京(26002)
- 财经(22868)
- 科学(21205)
- 经(20916)
- 江(20060)
- 经济学(19524)
- 农(19362)
- 中心(19350)
- 所(18982)
- 经济学院(17829)
- 财经大学(17181)
- 业大(17026)
- 研究所(16855)
- 北京(16147)
- 州(15577)
- 范(15531)
- 师范(15414)
- 农业(15049)
- 基金
- 项目(82971)
- 科学(67346)
- 基金(63640)
- 研究(60477)
- 家(54552)
- 国家(54086)
- 科学基金(47607)
- 社会(41985)
- 社会科(40081)
- 社会科学(40076)
- 基金项目(33024)
- 省(30721)
- 自然(30009)
- 自然科(29414)
- 自然科学(29408)
- 教育(29046)
- 自然科学基金(28955)
- 资助(27459)
- 划(25897)
- 编号(22746)
- 部(20274)
- 成果(18759)
- 重点(18377)
- 教育部(18234)
- 国家社会(18091)
- 人文(17764)
- 创(17122)
- 发(17066)
- 大学(16246)
- 创新(15991)
共检索到191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保林 梁永坚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生产方式,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组织形式,既是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形式,同时也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生产方式的演变受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引导。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关系会创造出它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并且其能否稳固直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质变。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验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因此,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涛 韩鹏
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韩文龙 唐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持与发展保障,同时新质生产力也构成了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与内在依托,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辩证统一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理论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完善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以及搭建创新人才流动与合作新渠道等机制,激发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实践层面,需从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开放政策创新、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绪程
近年来学术界就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否把生产力或生产方式列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这无疑涉及到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定义问题。下面谈点拙见,以就教于诸位。一从围绕《资本论》开卷序言那段话的争论谈起生产方式应否列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有过明确的阐述。他在《资本论》开卷序言中开诚布公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随着整体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加速转换。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明晰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梳理两者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结论发现,这对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融合形成的绿色新质生产力也推动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进而反作用于生产力,畅通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从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发力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洪燕 陈俊红 刘宝印 龚晶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对农业生产托管及农户经营方式变化提出了新的解释。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形成与演变;从生产方式的变化角度,探讨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发展前景;从生产关系的演进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全局意义以及农户权利的拓展。本研究有助于各界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理解农业生产托管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关键词:
农业生产托管 农户 农业经营方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成进
虚拟经济的膨胀、泛化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现有研究对虚拟经济的分析仅仅是简单地引用马克思对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虚拟资本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经济现象的具体分析,对现实中虚拟经济泛化、膨胀、"虚实背离"的解释力非常有限。本文在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范式加以重新解释的基础上,运用这一分析范式对虚拟经济提出新解。本文认为,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范式更为科学,其中,生产方式的内涵远超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叠加,生产方式涵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对象、生活内容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更为生动,也更能反映丰富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鲁明学
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兼说消费决定论鲁明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早已解决了的问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二者之间是一种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唯物辩证关系。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的企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雷素麟
湖南省浏阳县是著名的花炮之乡。花炮是该县一个拳头产品,约占出口收购总额的60%,仅这一个产品年创汇2500多万美元。至1991年末,全县拥有59家生产出口花炮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成了浏阳花炮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但由于其技术工艺落后、品种单一、经营管理不善、信息闭塞,加上国家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法规尚不完善,国际市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白凡
2010年"中消协"的年主题是"消费与服务",这一主题就是强调消费维权工作要紧密围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做好服务工作,服务广大消费者,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3月13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红楼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与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张明皓
在乡村振兴讨论中,"小农户"和"小农"概念的混用频繁出现。"小农户"和"小农"是否可以同义置换?追溯"小农"和"小农户"的概念源流可以发现,"小农"是生产关系"质的规定性"(主体构成和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力水平"量的规定性"(土地规模和生存标准)的辩证统一,而"小农户"是"小农"的"量的规定性"的独立反映,是可进行独立核算的合成单元。二者尽管在概念范围上相互缠绕,但却有各自的表达边界。"小农"和"小农户"在概念性质、内容属性和适用理论方面均呈现差异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构设出乡村振兴不同的"想象",小农户视角的乡村振兴是关于乡村生产力的产业振兴,而小农视角的乡村振兴则是乡村生产关系的全面振兴,"小农户"和"小农"都构成乡村振兴重要的主体基础。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中应保持区分的敏感,充分认识"小农户"和"小农"存在的差别,在包容二者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
关键词:
小农户 小农 乡村振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平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