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8)
- 2023(9123)
- 2022(8228)
- 2021(7944)
- 2020(6574)
- 2019(15447)
- 2018(15442)
- 2017(30079)
- 2016(16320)
- 2015(18426)
- 2014(18453)
- 2013(18273)
- 2012(16452)
- 2011(14744)
- 2010(14485)
- 2009(13121)
- 2008(12586)
- 2007(10702)
- 2006(9148)
- 2005(7790)
- 学科
- 济(62891)
- 经济(62813)
- 管理(45819)
- 业(43768)
- 企(36204)
- 企业(36204)
- 方法(31356)
- 数学(27211)
- 数学方法(26919)
- 中国(17113)
- 农(16922)
- 财(14798)
- 学(14406)
- 地方(13875)
- 业经(13667)
- 农业(11565)
- 理论(10992)
- 贸(10727)
- 贸易(10722)
- 和(10611)
- 易(10376)
- 制(10236)
- 环境(10040)
- 技术(9916)
- 务(9691)
- 财务(9634)
- 财务管理(9618)
- 教育(9210)
- 企业财务(9128)
- 划(8851)
- 机构
- 大学(229699)
- 学院(226283)
- 管理(95450)
- 济(86908)
- 经济(84856)
- 理学(83918)
- 理学院(82994)
- 管理学(81639)
- 管理学院(81233)
- 研究(73803)
- 中国(52067)
- 京(48582)
- 科学(46785)
- 财(37830)
- 所(36605)
- 业大(34665)
- 农(34170)
- 研究所(33658)
- 中心(32953)
- 财经(31455)
- 范(30799)
- 北京(30618)
- 师范(30560)
- 江(30291)
- 经(28691)
- 农业(26744)
- 院(26636)
- 州(25395)
- 师范大学(25056)
- 经济学(24950)
- 基金
- 项目(162955)
- 科学(128187)
- 研究(119843)
- 基金(118565)
- 家(102597)
- 国家(101723)
- 科学基金(87977)
- 社会(74396)
- 社会科(70340)
- 社会科学(70321)
- 基金项目(64216)
- 省(62692)
- 自然(58134)
- 自然科(56753)
- 自然科学(56743)
- 自然科学基金(55716)
- 教育(54563)
- 划(53290)
- 编号(49602)
- 资助(48565)
- 成果(39787)
- 部(35851)
- 重点(35698)
- 发(33925)
- 创(33710)
- 课题(33265)
- 创新(31304)
- 科研(31066)
- 教育部(30917)
- 项目编号(30684)
共检索到314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宏胜 王兴平 刘晔 李志刚
中国大城市已进入"移民城市"时代,提升流动人口居住意愿对保持城市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上海流动人口的迁居意愿与再流动意向进行研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下,大量流动人口处于幸福感低但定居意愿强的状况。在再流动地的选择上,返乡是流动人口再流动的主要选择。在影响机制上,家庭收入高、拥有住房、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较强,而经济收入低、租赁住房、家庭成员离散的流动人口迁居意愿较强,且流动人口定居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居住惯性"。在流动人口再流动意向上,呈现出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负担越小,继续向其他城市流动的可能性越大,而年龄越大、家乡发展环境越好则返乡的可能性越高。在"十三五"发展期,建议尽快将长期定居城市但发展能力弱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纳入城市福利保障体系之中,减少流动人口入户的"选择性歧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文章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现状,对家庭化迁居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迁居程度的差异,将流动家庭划分为已完成迁居和未完成迁居的家庭。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等因素,使家庭在迁居方式与进程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家庭分批迁居的过程中,不同批次迁居的成员呈现出家庭内成员身份、人力资本存量、迁居时间间隔等方面的选择性特征。文章认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现象应采取"支持"型的政策导向,并为建立流动家庭管理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意见,即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居 迁居行为 政策导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戚伟 刘倩倩
流动人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其定居意愿特征分析对制定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4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城市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特征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评价分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自然环境舒适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的递减特征;(2)中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等4个维度城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瑞文 朱涛 杜晓利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出路问题是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就读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对上海开放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 高中阶段教育 政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浩然 刘盛和 戚伟
我国正经历大规模人口流动,认识流动人口的长居意愿可以帮助识别城市实际的市民化需求,有助于引导因城施策。本文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以义乌市为例探究了中小城市流动人口长居意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业收入、流入年限、年龄等因素是影响长居意愿的重要因素。与以往针对大城市的研究不同,受教育程度和私营业主身份对长居意愿有显著负影响,这是由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性处于劣势,造成具有更多就业选择的群体长居意愿较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昌佳琦 李国正
伴随出口乏力、投资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消费驱动模式。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达2.4亿流动人口群体。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分位点法、OLS回归和IV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消费具有正向效应,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比其他群体高41.5%;随着收入阶层的上升,定居意愿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结合区域或转户视角,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户籍改革、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定居意愿,进而促进中国流动人口整体消费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收入 家庭消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蕾 张昕
中国大规模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改变。相关政策希望促进农业流动人口在社区层面的就业,但现有研究对农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他们从事社区就业的意愿缺乏说明。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在北京社区层面就业的农业流动人口进行了访谈,意欲说明这一群体的社区就业意愿,进而探索影响他们这一意愿的因素。通过应用工作障碍研究框架分析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打算继续从事社区就业,但考虑到影响这一意愿的个体、家庭、社会网络、社区就业本身和歧视等因素,从事社区就业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文章呼吁改变农业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倡议通过社会服务为他们的社区就业提供支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长帅 卓建伟
通过评估5种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选出评估效果最好的算法模型,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定居意愿更多的受到工作收入与生活成本的约束。低学历者在流入地定居为工作机会导向,高学历者定居为收入导向。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数据挖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坤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利用2012年和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低技能流动人口和高技能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2012—2016年呈下降趋势,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高值分布越发集中于东部沿海主要城市群内,而高技能流动人口的高值集聚区则依然分布在东部沿海主要城市群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回归结果表明,个人月收入、职业、住房、流入本地时间、本地家庭规模、区位类型、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城市规模一直是决定高、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主要因素,但低技能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受流动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更大,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经济、住房和区位因素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低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因素变得多而杂,影响高技能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因素则趋于单一。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落户意愿 影响因素 变动 中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