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0)
- 2023(6735)
- 2022(5597)
- 2021(5100)
- 2020(3987)
- 2019(8965)
- 2018(8752)
- 2017(15408)
- 2016(8854)
- 2015(10178)
- 2014(10237)
- 2013(9926)
- 2012(9744)
- 2011(9111)
- 2010(9457)
- 2009(8559)
- 2008(8399)
- 2007(7796)
- 2006(7215)
- 2005(6888)
- 学科
- 济(39432)
- 经济(39396)
- 管理(19044)
- 业(18957)
- 中国(17173)
- 地方(16445)
- 企(13052)
- 企业(13052)
- 农(12281)
- 教育(11788)
- 业经(10324)
- 地方经济(9447)
- 发(9050)
- 农业(8658)
- 方法(8204)
- 制(8180)
- 融(8152)
- 金融(8152)
- 银(7834)
- 银行(7824)
- 行(7710)
- 学(7375)
- 理论(6882)
- 发展(6794)
- 展(6767)
- 环境(6639)
- 数学(6507)
- 贸(6455)
- 数学方法(6447)
- 贸易(6445)
- 机构
- 大学(128046)
- 学院(124059)
- 研究(51903)
- 济(49092)
- 经济(47631)
- 管理(41052)
- 中国(36488)
- 理学(33400)
- 理学院(32867)
- 管理学(32132)
- 管理学院(31893)
- 科学(30048)
- 京(29697)
- 所(26219)
- 研究所(23351)
- 范(22416)
- 财(22350)
- 师范(22230)
- 中心(22116)
- 农(21954)
- 江(21933)
- 北京(19975)
- 院(19191)
- 教育(18222)
- 州(17873)
- 师范大学(17763)
- 业大(17243)
- 农业(16638)
- 省(16582)
- 财经(16316)
- 基金
- 项目(74845)
- 研究(60475)
- 科学(58319)
- 基金(49246)
- 家(41855)
- 国家(41340)
- 社会(36370)
- 科学基金(34678)
- 社会科(34274)
- 社会科学(34267)
- 省(32182)
- 教育(29820)
- 划(26735)
- 编号(26237)
- 基金项目(25177)
- 成果(23325)
- 发(23064)
- 课题(20953)
- 资助(19836)
- 自然(19724)
- 自然科(19210)
- 自然科学(19205)
- 发展(18894)
- 自然科学基金(18828)
- 展(18524)
- 重点(17613)
- 年(17213)
- 创(16299)
- 大学(15952)
- 部(15916)
共检索到221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萍 上官知立
在西方大学萌芽的古希腊时期,大学人就将"理性"与"信仰"高度融合。"类宗教"是古希腊学园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反复呈现,孕育了不同时期大学的辉煌成就。正是在信仰的激励下,理性思维才能发挥到极致;而缺乏信仰,理性思维则会变得平庸,这也是古典大学的当代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尤西林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 ,此即人文精神。大学对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的素质教育 ,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 ,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关键词:
大学 人文精神 信仰 现代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明芳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338名青海高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精神信仰、人际信任对应对方式的某些因子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其中,国家主义对幻想应对方式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民族主义对幻想应对方式有间接作用;金钱崇拜对幻想应对方式和发泄应对都有直接作用;特殊信任对幻想应对有直接作用。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精神信仰 人际信任 应对方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玉平
信仰的多元是21世纪的特征,是伴随现代科技发展和物质丰富而出现的。笔者针对研究生这一高知识、高层次群体如何在信仰多元并存的态势中建立比较科学的、前沿的、先进性的信仰进行了一点探讨。
关键词:
信仰多元 动力缺乏 崇高 价值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颜吾佴 荆学民
注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论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第一,从理论上区分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讲清信仰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方法;第二,从理论上搞清楚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第三,从理论上讲清信仰的政治性与公众性的关系,确立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教育 方法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志勇
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跨越人生不同阶段的长期过程,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三个途径为依据,并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提出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反向社会化倾向,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与实践、政治活动、理论活动的脱节及负面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摆脱信仰缺失的现状是个长期过程,高校的任务应是提高大学生哲学理论素养、加强大学与社会的有效结合,最终在理论和实践及政治活动相互结合中,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巧云 杨晖
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关键词:
中国梦 信仰教育 大学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姗姗 王素芬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学说、主义、某人或某物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具有个体性、超越性、稳定性和神圣性等特点。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一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承认信仰多样性的必要性,明确信仰教育的超越性;二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身心特点,确立信仰教育的有机体系;三要净化信仰教育的外在环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协调,分辨和利用网络环境,转变校园文化的功利性。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信仰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燕锋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三步曲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关键词:
当代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本先 刘庆明 何元庆
本文对651名大学生信仰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信仰认知由高到低依次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家族崇拜、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2)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宗教信仰,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3)文科大学生比理工科大学生更易产生超自然信仰。(4)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神灵崇拜、政治信仰、民族主义信仰、家族崇拜和金钱崇拜。(5)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情感投入,二年级大学生信仰的情感、意志因素最高,大学生四年级最低。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信仰结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大学的任务有些可以具体规划,有些只能大体规划,有些则是间接规划。大学的规划是大学自己的规划,有效的规划还得是校长的规划;规划是一种人格,是一种信仰,规划凝聚着校长的情感、人格和追求。大学的规划是大学理念结出的果实,大学校长对大学原本的体悟决定着规划。
关键词:
大学规划 信仰 大学校长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全石秀
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到乡下,常常抱怨条件的简陋,掂量工作的繁重,唠叨报酬的低廉,内心充满着对物质的欲望。是我的同事老唐—一位财会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对诚信的虔诚、对党的忠诚,教会了我怎样处世、如何做人,给了我一种无穷的力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曙光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儿童疫苗事件的讨论非常多。为什么会发生这类的恶性事件?很多人觉得这是伦理道德观念、良知底线的堕落。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国目前转型经济时期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笔者认为,在经典的计划经济和经典的市场经济当中,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面对今日教育生活的支离破碎 ,如何救治 ?文章从信仰与生活世界关系的分析入手 ,认为教育信仰的缺损是造成种种教育问题的一个总根源。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对于教育生活而言 ,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 ,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教育信仰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教育信仰的培育和提升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学名著、重振教育仪式的作用、加强榜样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指导教育行为的反省、对原有的教育信仰进行理性的批判等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
教育信仰 教育生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