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78)
- 2023(6424)
- 2022(5487)
- 2021(5275)
- 2020(4100)
- 2019(9608)
- 2018(9582)
- 2017(15926)
- 2016(10053)
- 2015(11298)
- 2014(11466)
- 2013(10329)
- 2012(9957)
- 2011(8943)
- 2010(9521)
- 2009(8577)
- 2008(8667)
- 2007(8017)
- 2006(7384)
- 2005(6722)
- 学科
- 济(29375)
- 经济(29324)
- 管理(20135)
- 教育(19471)
- 中国(19030)
- 业(17114)
- 企(13854)
- 企业(13854)
- 学(10723)
- 方法(10332)
- 理论(9850)
- 数学(8421)
- 数学方法(8169)
- 农(7724)
- 教学(7184)
- 地方(7129)
- 发(6955)
- 财(6691)
- 城市(6136)
- 制(5814)
- 发展(5519)
- 展(5396)
- 业经(5162)
- 技术(5072)
- 农业(4723)
- 环境(4479)
- 城市经济(4439)
- 和(4394)
- 策(4264)
- 研究(4249)
- 机构
- 大学(138196)
- 学院(131025)
- 研究(54440)
- 济(40807)
- 管理(39449)
- 经济(39273)
- 科学(34746)
- 理学(33229)
- 中国(33188)
- 京(32968)
- 理学院(32561)
- 管理学(31495)
- 管理学院(31216)
- 教育(30647)
- 范(30010)
- 师范(29780)
- 所(28121)
- 研究所(25682)
- 师范大学(24817)
- 中心(23533)
- 农(22845)
- 江(22430)
- 北京(21803)
- 院(19726)
- 财(19601)
- 业大(19512)
- 技术(18957)
- 农业(18045)
- 州(17536)
- 研究院(15678)
- 基金
- 项目(85093)
- 科学(67358)
- 研究(64886)
- 基金(57949)
- 家(52982)
- 国家(51983)
- 科学基金(42139)
- 社会(38232)
- 教育(37933)
- 社会科(35721)
- 社会科学(35705)
- 省(33646)
- 划(31837)
- 基金项目(29718)
- 编号(27719)
- 自然(27004)
- 自然科(26410)
- 自然科学(26400)
- 成果(25959)
- 自然科学基金(25890)
- 课题(23362)
- 资助(23293)
- 重点(21153)
- 部(19799)
- 年(19333)
- 发(19330)
- 规划(17556)
- 教育部(17193)
- 创(17116)
- 性(16716)
共检索到216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莹 张艳宁
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儿童玩耍进行探讨发现,玩耍虽是儿童个体活动的内容,却包含家长的养育理念,凸显阶层的区隔。本文对比了中产阶级父母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关于玩耍的家庭教育理念,发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中,玩耍变成了协作式养育的重要部分,具有严格的规划性和规则感;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焦点,升学是社会地位上升的重要方式,玩耍恰恰是被家庭教育所排斥的内容。从整个社会来看,改善单一评价体系,创设多主体参与和多元评价体系的环境,使玩耍成为促进儿童自由探索、社会参与及改善阶层间不平等的重要方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晓东
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社会分层现象必然对它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家庭教育支出进行分类别分析,得出三个关键性的结论。首先,学校收取的两类教育费用的阶层差异相对较小,分布均匀,收费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收效;其次,家庭教育支出的阶层差异主要反映在选择性教育支出项目上,择校和课外辅导支出反映出明显的阶层偏好;第三,交付学校用于购买必要学习用品和住宿的费用在各类家庭中的差别不大,但是,对低收入家庭是较沉重的负担。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还就家庭教育支出的政策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研究,指出改进教育预算制度、对学习用品和住宿进行补贴是提高财政投入效率的有效措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熊和妮
教育是劳动阶层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教育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4位劳动阶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搜集资料。研究发现,劳动阶层"望子成龙"的教育期望对于子女的学业发展和生活机会具有特殊的教育影响。父母对子女学业、学历、职业和生活这四个方面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教育期望的四个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具有条件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意义。劳动阶层教育期望以改善基本生计为核心,能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动力,但缺乏对子女个人理想的
关键词:
劳动阶层 教育期望 叙事研究 教育社会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熊和妮 任梦莹
劳动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阶层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特性使劳动阶层家庭教育在研究方法层面面临一定的挑战,表现为进入研究现场和资料搜集的难度以及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价值认识。关于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回应进入研究现场和资料搜集的策略问题,继而对劳动阶层家庭教育进行价值澄清,揭示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使劳动阶层父母、子女勇于正视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勇于正视其作为劳动阶层本身所固有的尊严。
关键词:
劳动阶层 家庭教育 研究方法 价值澄清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牛丽莉
乡村教师是我国农村地区具有类中产特征的社会群体之一。基于云南、新疆地区部分年轻乡村教师的质性材料,研究考察了该群体日常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特征。借鉴布迪厄关于阶级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乡村教师家庭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反映的"重教""亲为""自主"等群体文化特征。研究发现,这些特征与该群体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文化资本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群体社会流动经历的影响,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味"。对乡村教师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深层次认识这一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分层与文化生成过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春华
本文从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社会阶层与教育的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由于父母职业和学历的不同,存在差异。拥有高学历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相同职业的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无论女孩还是男孩,父母都给予了同样高的教育期望。在不同地区,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存在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骆婧雅 朱新卓
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当前的普遍现象,中产阶层家长尤为甚。本文基于2022年在全国8省市开展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了中产阶层家长教育焦虑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中产阶层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焦虑,整体呈现“高焦虑情绪,低教育参与”的特点。学业和身心健康是家长最为焦虑的内容,学业监管是家长最主要的教育参与行为;(2)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正向影响其教育焦虑;(3)教育期望在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与教育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且直接效应远高于间接效应;(4)家长对教育竞争的感知在教育期望与教育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可见,在中产阶层家长教育焦虑的形成机制中,家长的教育成层认知是逻辑起点,教育期望是直接原因,教育竞争感知是关键环节。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应从降低社会分化、完善社会建设;建构低筛选、弱竞争的基础教育结构;弱化文凭的等级性和教育竞争性;引导家长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宜铮
农业规模化转型与农地土地加速流转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通过泉村的案例调查发现,农民对农业规模化转型表现出不适应,呈现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经营的张力,在这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完全离乡也不愿放弃土地依附,而是被迫卷入到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出现了空间与心理上的区隔,这种区隔也加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张力。面对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需要构建组织化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其次,要发展服务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后,面对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构,需要再造新的村庄共同体,弥合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失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蔡庆丰 程章继 陈武元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俞国良
父母倦怠是由于家庭资源和心理需求之间可感知的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理与概念溯源上看,它由职业倦怠的概念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这些都与父母的人格特征、养育压力、亲子关系和生活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上述消极症状对父母和孩子有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现象,全社会应着力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这是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栋浩 王栋 杜在超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居民消费率仍然较低,金融发展似乎并未发挥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金融普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本文研究了金融普惠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通过区分收入阶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普惠可以显著促进我国家庭消费,家庭之间的消费差异有10.58%可由社区之间的金融普惠差异来解释。进一步地,金融普惠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大于金融竞争和金融发展,且不同于金融竞争和金融发展,金融普惠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等收入家庭、对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小。最后,渠道分析表明,金融普惠通过降低收入不确定性促进了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消费,而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促进了中等收入家庭消费。本文为充分发挥金融提升居民消费的作用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
金融普惠 家庭消费 收入阶层 贡献度估计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通过信息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当前教育改革处于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双重格局之下,必须基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共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总计发放1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 8%。研究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城乡不同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之学习偏好或者娱乐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继文 陈慧君
文章从家庭社会阶层的角度,以自我决定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家庭社会阶层与学业关系的研究假设,建立了路径模型。基于对1502份有效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自主支持和社会阶层显著交互地影响了自主动机;自主动机正向影响了学习投入;进而正向影响了学习成绩,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显著。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彬莉 李英华 袁丽
将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养置于阶层、流动和既往经历反思等多重脉络中,通过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考查这一群体的教养实践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并非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其教养实践存在诸多内部分化和差异。处于或接近中产阶层的群体,有更为明显的阶层意识,在子女教养中,无论是密集准备和规划还是无规划的规划,都流露出更强的自信与笃定。劳工家庭则体现出顺其自然或被动滞后回应的模式。处于二者中间的群体,即中间阶层则表现出一种中间属性:一方面"早作打算"、规划性强,表现出参照城市"范本"、积极反思和调动潜在资源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其经济和文化资本之不足时常显得力不从心。除了阶层逻辑以外,流动以及这一群体对于自我及既往养育经历的反思也在形塑其教养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