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4)
2023(14615)
2022(12034)
2021(10791)
2020(9258)
2019(21304)
2018(21208)
2017(41992)
2016(22730)
2015(26191)
2014(26593)
2013(26332)
2012(24332)
2011(22031)
2010(22537)
2009(21306)
2008(21055)
2007(19090)
2006(17000)
2005(15656)
作者
(67197)
(56478)
(56334)
(53774)
(36277)
(27001)
(25700)
(21968)
(21432)
(20208)
(19176)
(19039)
(18100)
(18088)
(17741)
(17596)
(16688)
(16646)
(16374)
(16318)
(14320)
(13927)
(13904)
(12980)
(12768)
(12751)
(12463)
(12329)
(11477)
(11036)
学科
(121126)
经济(121017)
管理(64867)
(62487)
方法(52633)
(50873)
企业(50873)
数学(46573)
数学方法(45913)
中国(27882)
(27389)
(25197)
地方(24883)
业经(23686)
(22808)
(18816)
贸易(18808)
(18703)
农业(18544)
(18169)
理论(17662)
(15864)
金融(15862)
(15823)
(15401)
银行(15368)
(15340)
财务(15286)
财务管理(15246)
地方经济(15083)
机构
大学(344296)
学院(342496)
(152495)
经济(149523)
管理(130858)
研究(115942)
理学(112816)
理学院(111574)
管理学(109511)
管理学院(108869)
中国(87451)
(71816)
(68512)
科学(68290)
(58816)
财经(54893)
(53580)
研究所(53085)
中心(52555)
(51773)
(49722)
经济学(48813)
业大(47812)
北京(45448)
(44178)
经济学院(43841)
师范(43741)
农业(41893)
(40995)
(40934)
基金
项目(220157)
科学(173929)
基金(160887)
研究(160232)
(139335)
国家(138247)
科学基金(119091)
社会(103780)
社会科(98502)
社会科学(98476)
(85325)
基金项目(83462)
自然(75708)
教育(75149)
自然科(74049)
自然科学(74033)
自然科学基金(72731)
(71509)
资助(68149)
编号(64538)
成果(53160)
重点(49863)
(49719)
(47999)
(45000)
课题(44890)
国家社会(43495)
教育部(43191)
创新(42148)
科研(42107)
期刊
(171401)
经济(171401)
研究(104119)
中国(63787)
(53872)
学报(50637)
管理(49111)
(48265)
科学(46923)
大学(38896)
学学(36654)
教育(34568)
农业(32138)
技术(31653)
(31394)
金融(31394)
经济研究(29174)
财经(28548)
业经(25683)
(24646)
问题(22608)
统计(20590)
技术经济(19579)
(18245)
(18226)
(17548)
决策(16636)
商业(16521)
世界(16054)
国际(15408)
共检索到512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永春  祝吕静  余菲菲  
本文以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为例,解析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借助要素投入与绩效产出逻辑脉络,构建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并根据该框架分析了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机制和结果绩效。研究表明,"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虽可以获得GDP的快速增长,并且提高了社会就业率,具有较低通货膨胀率等优势,但却易陷入资源环境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境。相比而言,"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虽具有资源环境友好性特征,但却无法保障就业,呈现较高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缺失制造业支撑等劣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永春  郑江淮  杨以文  臧灿甲  
本文以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为例,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生成机制与优劣势。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薄弱、精英人才涌现"的资源禀赋结构、社会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自由化的政策改革环境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促进了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基于此,通过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指出"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资源环境友好特征、能借助服务业的发展反向刺激工业发展等优势;并揭示了"跨工业化"增长模式的劣势,即难以提高就业率、服务业持续发展缺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支撑等。鉴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高消耗的困境,我国应借鉴印度经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丽峰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理论,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能源、环境、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第二,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造成能源消费和环境问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间相互影响;第三,短期内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是影响能源消费、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智峰  
使用非均衡增长理论模型,模拟了工业化以及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利用协整回归、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就工业化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工业化与经济增长都是相互促进的;长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工业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基本上没有影响,而短期则正好相反;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中是不同的,在长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通过提高工业化效率、促进工业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在短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棣芳  
本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和统计测度,对1999至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论证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效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的GDP总量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工业废水的GDP总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N型特征,SO_2的GDP总量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和SO_2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N型,工业烟尘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工业SO_2和工业粉尘的城市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怀建  沈坤荣  
外资的引入会带来基于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的经济增长。本文利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外资的引入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确实会带来这种经济增长。又通过对中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不仅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引入也会带来这两个方面的技术进步进而导致的经济增长,但同时要注重国内固定资本的形成,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水平并适度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参与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建群  韩俊才  
文章采用西北五省区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对陕西样本的回归不显著。就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宁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负,对甘肃、新疆、新疆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空间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正,但对其他省区的回归不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传忠  侯佳妮  
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进入工业化后期时,制造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份额持续下降的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目前已作为"特征事实"在多数国家出现。本文利用2004—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组回归方法对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去工业化"的差异化影响进行检验,并利用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方法针对制造业合理区间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去工业化"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负效应;作用机制方面,"去工业化"阻碍了地区技术创新和城镇化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随着工业占比的上升,"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25.72%和30.68%两个门槛值。本文的研究为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志仲  刘新卫  毛程丝  
本文构建了包含能源的三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估算了1952~2012年及不同阶段能源等要素的产出弹性,能源等要素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能源产出弹性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资本,远高于劳动力要素;两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中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部分应归功于能源,能源消费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包含能源要素的经济增长核算,能更好地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反映不同阶段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变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川  
本文旨在分析工业化背后的农业因素,并从工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究工业化的起因。本文首先区分了两种农业生产技术,即传统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指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下,工农业生产技术都陷于停滞;而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对工业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进而以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工业化为例,对英国工农业生产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将工业化依赖于农业现代化的结论应用于我国工业化的实践,指出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存在的偏差,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婷婷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湖南省1988~2008年的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基于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两个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比较分析了包含工业化程度和不包含工业化程度的条件下,湖南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作用并不显著,而短期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效应;工业化程度影响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短期内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烽  叶阿忠  
文章以中国1983~2010年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工业能耗、人均出口量与人均实际GDP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半参数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生产;出口加剧了环境的压力;人均实际GDP与环境压力二者之间不符合EKC假说;剔除工业化与出口因素影响后人均实际GDP与环境压力呈斜"U"型,其边际效应曲线呈"N"型,2007年后的人均实际GDP对环境压力为正的边际效应且迅速增加。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翁逸群  蔡来兴  唐元虎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工业化在以往是推动一国经济高增长的唯一动因 ,后起国追赶型工业化同时也得益于产业的跨国转移。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既有直接贡献又有潜在的影响 ,发达国家介入新经济的程度不同导致增长表现不一。根据各国所处的不同工业化阶段以及接受新经济的不同影响 ,可以粗略预期各国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光友,邱长溶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值得反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