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7)
- 2023(10852)
- 2022(9552)
- 2021(9199)
- 2020(7543)
- 2019(17589)
- 2018(17593)
- 2017(34400)
- 2016(18623)
- 2015(20937)
- 2014(20946)
- 2013(20603)
- 2012(18666)
- 2011(16694)
- 2010(16428)
- 2009(14807)
- 2008(14119)
- 2007(11969)
- 2006(10213)
- 2005(8632)
- 学科
- 济(69694)
- 经济(69600)
- 管理(51651)
- 业(51557)
- 企(40776)
- 企业(40776)
- 方法(32543)
- 数学(27862)
- 数学方法(27542)
- 农(22535)
- 中国(17767)
- 财(17546)
- 业经(16277)
- 农业(15740)
- 学(15410)
- 地方(14353)
- 理论(12297)
- 贸(12226)
- 贸易(12221)
- 和(12012)
- 易(11873)
- 制(11870)
- 技术(11482)
- 环境(11254)
- 务(10923)
- 财务(10861)
- 财务管理(10843)
- 企业财务(10248)
- 教育(10235)
- 银(10101)
- 机构
- 大学(257440)
- 学院(255279)
- 管理(105729)
- 济(98097)
- 经济(95911)
- 理学(92787)
- 理学院(91770)
- 管理学(90299)
- 管理学院(89843)
- 研究(82358)
- 中国(59486)
- 京(54016)
- 科学(51716)
- 财(43553)
- 农(40129)
- 所(40127)
- 业大(38960)
- 中心(37423)
- 研究所(36946)
- 财经(35785)
- 范(34980)
- 师范(34709)
- 江(34698)
- 北京(33882)
- 经(32691)
- 农业(31265)
- 院(30205)
- 州(29012)
- 经济学(28613)
- 师范大学(28339)
- 基金
- 项目(182874)
- 科学(143833)
- 研究(136536)
- 基金(132320)
- 家(114362)
- 国家(113386)
- 科学基金(97738)
- 社会(84793)
- 社会科(80167)
- 社会科学(80147)
- 基金项目(71407)
- 省(71032)
- 自然(63373)
- 教育(62272)
- 自然科(61856)
- 自然科学(61845)
- 自然科学基金(60722)
- 划(59906)
- 编号(57032)
- 资助(53426)
- 成果(46298)
- 部(40436)
- 重点(40138)
- 发(38660)
- 创(38269)
- 课题(38028)
- 创新(35530)
- 项目编号(35327)
- 教育部(34927)
- 科研(34661)
- 期刊
- 济(103679)
- 经济(103679)
- 研究(72673)
- 中国(43510)
- 学报(39367)
- 农(37755)
- 科学(36795)
- 管理(36494)
- 财(30828)
- 教育(30366)
- 大学(29971)
- 学学(27999)
- 农业(26824)
- 技术(20966)
- 融(18767)
- 金融(18767)
- 业经(18376)
- 财经(16062)
- 经济研究(15736)
- 图书(15144)
- 问题(13648)
- 经(13561)
- 理论(13204)
- 科技(13065)
- 业(12935)
- 实践(12366)
- 践(12366)
- 现代(11920)
- 版(11488)
- 技术经济(11483)
共检索到354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妍 薛德升 高权
受地理学“再物质化”思潮的影响,移民地理学开始将物的主体性纳入移民地理的研究框架,探索流动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移民地理研究新范式,以解释当前愈发复杂的移民局势,并形成了移民地理学的“物质转向”。移民地理学对物质性的关注较早,但其对物的讨论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使得该领域一直未能形成一套主流的理论体系。基于此,论文拟通过梳理国内外移民地理相关文献,对该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前沿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围绕移民流动过程中“人—物—地”互动构建理论框架。首先,对西方物质研究的哲学脉络进行梳理,发现“物质转向”思潮最早根源于西方唯物主义、新物质主义与知觉现象学等理论,这些哲学思想与地理学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空间辩证思想。其次,通过对近10年的移民地理“物质转向”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其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研究热点:移民基础设施、移民身体与生命政治研究、移民物质文化与空间实践、超越人类的移民地理。最后,文章对西方移民地理“物质转向”的理论框架进行总结,阐述其对中国移民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本土化移民理论的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煦丹 朱竑 尹铎
伴随着"文化转向"与"再物质化"思潮的出现,物质地理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新兴且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而追踪物质(following the things)是物质地理学中重要的方法论视角,它强调人文地理学所重视的"流动性",通过追踪特定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物质性的变化以及能动性,揭示物质流动中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论文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学界中物质地理学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现阶段在追踪物质视角下该领域的主要议题为:物质的象征研究、物质与认同研究、生产与消费研究以及权力博弈与协商研究等内容。最后,论文归纳总结了当下物质地理学存在的研究局限与空白,展望了未来中国物质地理学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话题与方向,以期打开未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物质地理学的对话窗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金廖 陈燚菲 李炜
音乐地理是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方向,相比于国外成熟的音乐地理研究,国内音乐地理研究仍然非常滞后。论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国外音乐地理研究进展、发展历程、核心主题、理论分支与方法,从而为完善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首先,国外音乐地理研究经历了从单一文化地理学视角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其次,国外音乐地理研究的主题大致可分为音乐区域和文化扩散、音乐产业集群与网络研究、音乐表演的时空间现象和影响、基于音乐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政治、音乐作为城市特殊声景的地理学研究5个核心议题;在理论视角方面,国外音乐地理研究可分为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及城市地理4个主要分支,分别受到新文化地理学“非表征理论”、流行地缘政治和经济地理学“关系转向”等重要思潮的影响。最后,论文在借鉴国外音乐地理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宗会明 周素红 闫小培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物流研究的兴起,物流对于提升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和交通地理学2个学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物流组织和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缺乏整体和空间的视角,而交通地理学则侧重于以货物流通为代表的传统物流研究,对于现代供应链及物流组织研究不够,二者各有研究优势和不足。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物流活动研究、物流活动被遗忘、物流研究的被重新认识和发现3个阶段。在当今经济地理学"社会、制度、文化转向"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将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物流网络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活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交通地理学者借鉴经济地理学理论对物流活动进行的研究,及经济地理学者对生产领域研究时对物流活动不经意的涉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球生产网络下现代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研究,现代物流活动的空间表现及发展动力机制4个领域,总体而言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最后,文章提出了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研究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物流活动 经济地理学 全球生产网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素云 陶伟
随着西方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以及人类世背景下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以及探寻不同的制造文化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作为近年来西方地理学研究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之一,制造地理试图通过在不同尺度上关注制造者的身体和物质互动的实践,为应对当前的物质和环境危机提供方法,并希望基于一种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福祉关心的方式,重新审视人类如何与物质联系、制造物品以及围绕物质建构经济和社会等基本问题。论文通过梳理西方制造地理的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自我民族志、学徒制等具身参与的研究方法,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制造的多重情境、制造中的身体、制造的物质、制造的实践以及制造的关系等方面。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需要关注的研究话题,包括手工艺人的保护与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制造实践的流动性与地方重构、工艺制造与乡村手工艺人的可持续生计、制造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幸福感、友谊等方面,这些工作可以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及工艺制造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逸恒 朱竑 尹铎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治生态学以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因素为研究内核,成为不同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深化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空间性和政治性。论文首先通过对西方政治生态学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政治生态学根源于早期环境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理论,并与地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对近30年西方地理学与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及生态客体与能动性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地理学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
政治生态学 地理学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峰华 徐晓红 夏亚博 赖志勇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逐渐扩展和深化,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金融地理学由此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本文全面搜集了1980-2013年5月发表于13种国际权威地理学期刊的金融地理文献,共计245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将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金融中心的区位及影响因素、银行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影响、金融排除、证券市场的空间变化、养老金的区域差异、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及投资空间邻近性、金融化和金融危机等方面,重点阐述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独特国情、国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等方面展望了中国金融地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武巍,刘卫东,刘毅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外学者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启示。国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开始关注金融机构在引导特定地区资本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0年代,学者们转向研究金融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特定金融制度的空间组织与运作、金融中心的发展、金融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90年代以来,金融地理研究中出现了三个贯穿、且相互增强的研究对象,即解除管制、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相关研究中出现了文化制度转向。当前主要研究议题包括: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及萎缩;金融排除及其带来的地方货币系统的研究;货币地理学研究等。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我国可以在金融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货币流地域差异、金融排除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
金融地理 研究进展 金融中心 金融排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祁琪 冯健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为儿童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研究通过WoS(Web of Science)SSCI合集、Google Scholar等学术检索平台收集ICT与儿童地理学相关英文文献共89篇,并对ICT的研究内涵进行梳理总结。从技术层面,归纳了ICT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变迁及在儿童地理学中的研究应用。同时通过构建宏观的“全球化—地方化”、中观的“家空间—学习空间—公共空间”、微观的“个人身份构建”的综述主体框架,以地理视角解读ICT与儿童群体的相关研究。最后打破以往儿童研究中物理性的独立、封闭的二元代际分界,介绍“真实—虚拟”、“私人—公共”的新争论,以新视角拓宽研究思路。指出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融入数字化背景,富有创造力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健康地看待自身与技术的关系,将成为中国语境下新的儿童研究重点,并呼吁学界和社会各方应对于数字时代的儿童发展予以关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封丹 李鹏 朱竑
"家"是西方地理学近年研究一个丰富且重要的新话题。国外对"家"的地理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现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厘清了"家"的概念和内涵,发现人文地理学者对"家"的理解经历了由积极意义到批判的过程,本文据此阐述了国外"家"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主要从身份与"家"的内在关系展开,并梳理了当前研究的两大热点话题——跨国移民和无家可归者。"家"是理解社会和空间的关键场所,而当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家 空间 身份 文化地理学 研究进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耿志 张虹鸥 王洋 金利霞 陈昆仑
与新古典工业区位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论将工人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抽象劳动力不同,劳工地理学将工人视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研究工人如何按照自身的意愿创造有助于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空间。这种劳工认识论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产生了极大和持续的反响,促使劳工地理学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概念体系的经济地理子学科。本文梳理了近20年西方劳工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围绕工人能动性的概念、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以及它与空间、尺度、地方、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最后基于劳工地理学前沿问题的分析,认为中国劳工地理研究应重点关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城镇化进程中的外来移民聚居的问题,长期以来基于正规居住空间短缺、经济能力不足、城市规划管理的缺位与住房保障未覆盖等背景而提出讨论,其更多地是建立在正规化、他组织的制度框架之内。本文以人居"自组织"为视角,通过其适应性机制引导空间系统化演绎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空间绩效。其对当下的启示是:注重人居主体性参与、人居空间的时序性建构、人居社会机理完整性,以及推动相关体制变革建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共生与协同等策略。
关键词:
自组织 非正规人居 演进 移民 城中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万思齐 秦波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老年人口的规模不仅快速扩大,而且异地迁移也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家庭福祉,而且对迁入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聚焦于这一现象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尚有不足。论文从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决策机制和影响效应3个方面梳理既有国内外文献,发现:(1)空间格局上,老年人口迁移存在长距离中小城市迁移、长距离大城市迁移、短距离郊区迁移和短距离中心城区迁移4种模式,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2)决策机制上,老年人口迁移意愿受到经济、健康、舒适和归属等需求因素的驱动,而迁移能力则受到生理、经济与社会基础等因素影响;(3)影响效应上,老年人口迁移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融入以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的数据和方法基础,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友好城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嘉杰 刘涛 曹广忠
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人口迁移动力愈加多元化,舒适性驱动型人口迁移现象逐渐增多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论文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舒适性迁移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口迁移动力的转变及其与城乡发展的互动关系。舒适性的概念内涵强调地方特有性,不同地方具有各自独特的舒适性特征,城市和乡村的舒适性特征差异显著,舒适性可分为自然环境舒适性、服务环境舒适性和社会文化舒适性。实证研究基于均衡模型探讨了舒适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了不同类别舒适性的不同影响作用,但对于影响机制、异质性等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舒适性迁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迁移模式深刻影响了城乡发展转型过程,城市舒适性驱动的人才迁移对于城市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乡村舒适性驱动的城市中产阶层迁移引发了乡村绅士化现象。最后,讨论了舒适性迁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向及其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启示。论文有助于拓展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学术视角,更好地关注和解释人口迁移特征的未来变化及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