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7)
2023(12111)
2022(10714)
2021(10174)
2020(8326)
2019(19256)
2018(19196)
2017(37103)
2016(20074)
2015(22481)
2014(22219)
2013(21927)
2012(20267)
2011(17957)
2010(17669)
2009(15920)
2008(15129)
2007(12946)
2006(11156)
2005(9485)
作者
(56116)
(46808)
(46217)
(44207)
(29875)
(22581)
(20998)
(18401)
(17859)
(16600)
(16269)
(15480)
(14797)
(14669)
(14490)
(14104)
(14057)
(13755)
(13365)
(13219)
(11513)
(11238)
(11103)
(10678)
(10411)
(10317)
(10297)
(10295)
(9354)
(9343)
学科
(79115)
经济(79036)
管理(55376)
(51041)
(41704)
企业(41704)
方法(35939)
数学(31250)
数学方法(30908)
(21788)
中国(19655)
地方(18798)
(18155)
(17621)
业经(17430)
农业(14744)
(13660)
贸易(13654)
(13176)
环境(13114)
理论(13106)
(12524)
(12425)
技术(12078)
(11318)
财务(11258)
财务管理(11240)
(11015)
教育(10720)
企业财务(10571)
机构
大学(274989)
学院(273749)
管理(111078)
(104687)
经济(102266)
理学(97153)
理学院(96005)
管理学(94345)
管理学院(93861)
研究(90300)
中国(65476)
(59024)
科学(58040)
(46163)
(44341)
(42900)
业大(42205)
中心(41487)
研究所(40863)
(38749)
(38199)
师范(37900)
财经(37860)
北京(37135)
(34476)
(33605)
农业(33539)
(32064)
师范大学(30928)
经济学(30440)
基金
项目(197327)
科学(154784)
研究(144644)
基金(142469)
(123748)
国家(122703)
科学基金(105987)
社会(89717)
社会科(84848)
社会科学(84825)
基金项目(77569)
(77083)
自然(70073)
自然科(68413)
自然科学(68399)
自然科学基金(67139)
教育(65948)
(64996)
编号(60153)
资助(57550)
成果(47344)
重点(43654)
(42761)
(41834)
(40695)
课题(40608)
创新(37853)
科研(37590)
大学(36750)
项目编号(36671)
期刊
(112559)
经济(112559)
研究(79876)
中国(48499)
学报(43429)
科学(40512)
(38495)
管理(38237)
(33325)
大学(32585)
教育(31893)
学学(30444)
农业(27310)
技术(23190)
(20749)
金融(20749)
业经(19325)
经济研究(17866)
财经(17163)
图书(16257)
问题(14816)
(14534)
资源(14122)
理论(14016)
科技(13975)
(13685)
实践(13049)
(13049)
技术经济(12444)
(12407)
共检索到387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静  龚健  李靖业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杨  江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成为了当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武汉市地表温度进行了定量反演,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主城区形成岛屿状的高温区域并且界线清晰,与城市边缘的郊区、乡村形成鲜明对比;(2)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热岛的范围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与武汉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向较为一致。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热岛面积随之扩大,绿岛面积不断缩小;(3)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热岛强度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穗  何报寅  杜耘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对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变得日益严重和不可忽视。如何快速、有效地监测城市热场的分布和强度,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遥感手段,能够大面积、同步和动态地监测地面热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利用武汉市地区的LANDSAT7TM图像,对于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灰度值和地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解译,并且采用IHS图像复合增强的方法得到了武汉市地面热场分布图,取得了很好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热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平均温度的分布由高到低为:旧型工业区-新型工业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城市地面结构对于区域温度有直接的影响;保护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龙梅  王学雷  吴后建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 1996 年和 2001 年两个时期的 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1 年间,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面积减小,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分布趋于均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学东  邹利林  
运用景观指数、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分析等方法,以长江经济带的武汉市为例,从生态优先视角下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武汉市生态用地规模、空间形态与格局逐步稳定,人工干预明显,生态保护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生态用地持续增长约束下,耕地规模减少但降速放缓,空间形态趋向规模化与规则化,而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加快,区域斑块分割与镶嵌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协同发展特征;武汉市土地利用格局在中心-远郊空间层面呈现差异化演变特征,主城区建设用地集中,景观同质化和集聚化增强,多样性降低但稳定性提升,远城区土地利用行为愈加无序复杂,稳定性降低,多样性增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约束、经济要素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运行方式以及政策制度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东颖  张丽娟  张利  范怀欣  刘栋  
采用哈尔滨市2007年9月30日Landsat TM数据,基于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对城市公园对热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主城区热岛效应明显,高温区呈现集中分布,市区内的公园在高温区域内形成明显的热岛空洞;公园对周围区域降温作用明显,降温效应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在公园周围120 m范围内,不同面积的公园对周围环境温度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缓冲带的降温幅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公园面积和内部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公园面积越大,内部平均温度越低,反之亦然,二者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面积公园,以实现城市高温区降温效应。研究表明一个大的景观公园的降温效应要强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思  邵继中  林润泽  李坤洋  谭嫣然  张雪茵  
为解析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指标、函数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与具有降温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综合指数分别为10.752 5、21.888 2和3.257 5,城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分别为13 032.0、11 834.4和10 0186.5;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的格局指数: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数、聚集度、结合度、邻近度在2020年数值相对早年偏小,表明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逐渐被削弱;2000、2010、2020年极端气温综合指数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综合指数的协调程度由中级协调逐降为严重失调,意味着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对极端气温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航  申格  黄青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布局及局部气候改变等因素使得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2004~2015年5个时相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热岛强度分级,获取了近10 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结果,并分析了武汉市11个辖区城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征及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后,武汉市老城区热岛面积持续减少,而新城区热岛面积则持续增加,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新城区扩张的趋势,至2015年,新老城区热岛面积仅相差20.74 km~2;(2)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与洪山区是近些年城市热岛面积增长较为显著的辖区,其中江夏区的热岛面积年际变化最大,最高值达95.42 km~2;(3)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年际平均值拟合关系显示,2004~2015年,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用地的R2值最大,为0.681 2,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面积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松  王云冬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导致大量生态景观日益破碎,分析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采用景观扩张指数(LEI)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研究武汉市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时空异质性特征,并通过建立多环缓冲区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类型中边缘式扩张处于主导地位但扩张速度逐渐减慢,飞地式扩张数量减少,分布于远城区且分散较广,填充式扩张则较集中连片,主要集中于江岸区等中心城区;(2)不同圈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景观类型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3)生态景观类型以景观核心区为主,中心城区景观核心区面积随城区扩张减少,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生态景观总体上越加破碎,边缘式扩张会加速生态景观核心区减小,飞地式扩张加剧景观单元的破碎化,填充式扩张则会弱化生态景观的破碎。本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并对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同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琦  王宏志  顾江  曾菊新  
以城乡景观复杂度为视角,构建包含土地利用现状、权属、产业、土地规划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体系,运用景观复杂度指数,基于G-统计量确定城乡地域范围内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对武汉市城乡交错带界限予以空间呈现。研究发现:①城乡景观复杂度在城乡地域之间呈现"M"型分布,城乡交错带景观复杂度最高;②G-统计量确定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可信度较高;③城乡交错带是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集合体;④应发挥城乡交错带空间功能促进城乡融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薇  姚崇怀  
武汉科技新城位于武汉市东部,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今后的发展对于武汉市甚至湖北省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武汉科技新城的现状情况,在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该地区进行适时适度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应用景观格局原理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通过保护其生态基础设施,以尽量小的代价实现科技新城的发展,满足人类活动的用地要求,从最大程度上保护研究区的生态功能和山水格局。通过对武汉科技新城进行实地调查,以及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原理、方法,对武汉科技新城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段吕晗  汪正祥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对热场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选用2016年7月23日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武汉主城区景观类型划分和地表温度反演,从斑块、斑块类型、景观水平3个级别选取所有常见景观指数表征城市景观格局特征;按3 km×3 km大小的网格将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构建格网内各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并进行主成分综合回归分析,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夏季热场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76%的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线性关系在0.01的置信水平是显著的,但各景观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强,信息交叉重叠严重。(2)在所有景观指数中,对地表温度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水体斑块类型面积(CA_W)、建设用地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_C)、绿地类型核心斑块占景观面积比(CPLAND_G)、绿地类型相似度均值(SIMI_MN_G)及绿地类型邻近指标均值(PROX_MN_G)。(3)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格网内建设用地每增加10%,地表温度上升1.0℃;水体面积每增加10 hm2,地表温度下降0.2℃;绿地核心面积比例每增加10%,可降温1.0℃;相似度均值和邻近度均值每增加0.1,可降温0.09和0.0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宛浩凯  余乾慧  吴昌广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日平均UHII差异、逐时UHII变化及同种LCZ类内UHII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LCZ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类型其UHII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以下;UHII逐时变化方面,LCZ A与其他LCZ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范围内LCZ A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势;单日内,各LCZ的UHII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均保持在0℃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差异,同类LCZ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比城区边界地块高。研究结果表明,LCZ类间UHII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类内UHII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中贵   杨小雪   付琪  
针对乡村水塘因长期缺乏重视与保护,导致大量水塘被填平或废弃,失去原有的蓄洪调蓄功能,反而成为乡村建设中的负担的问题,论文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理念,构建了水塘景观生态网络,并优化了调控途径;采用新型水体生态治理技术,有效治理污染水体,提高水塘的整体净化效果。同时,引植符合当地生境及具备艺术性的适生植被,共同营造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乡土特色、景观美感等多层次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进而以武汉市新洲区仓埠镇丰乐村福乐庄园为例,详细阐述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理念的应用,得出针对乡村水塘的生境与植物群落景观营造需要协调内在关系的结论。这一研究不仅对区域水塘景观规划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国乡村水塘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