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8)
2023(11443)
2022(10358)
2021(9830)
2020(8330)
2019(19305)
2018(19487)
2017(37383)
2016(20629)
2015(23356)
2014(23516)
2013(23211)
2012(21413)
2011(19063)
2010(19053)
2009(17425)
2008(16721)
2007(14581)
2006(12860)
2005(11100)
作者
(57411)
(47226)
(47106)
(44842)
(30232)
(22906)
(21565)
(18520)
(18151)
(16968)
(16458)
(15787)
(14995)
(14812)
(14484)
(14213)
(14196)
(14000)
(13604)
(13449)
(11693)
(11689)
(11233)
(10893)
(10667)
(10601)
(10601)
(10441)
(9458)
(9342)
学科
(77780)
经济(77602)
管理(56517)
(52424)
(44861)
企业(44861)
方法(35954)
数学(28843)
数学方法(28475)
(22838)
中国(21984)
业经(19471)
地方(19038)
(18774)
(18540)
理论(16681)
(16059)
农业(15083)
(14283)
教育(13384)
(12401)
贸易(12392)
环境(11978)
技术(11965)
(11930)
(11611)
财务(11542)
财务管理(11522)
(10913)
银行(10877)
机构
大学(283295)
学院(280183)
管理(113297)
(103163)
经济(100521)
理学(97917)
理学院(96776)
管理学(95083)
管理学院(94560)
研究(90651)
中国(67131)
(61185)
科学(57451)
(48296)
(44424)
(42873)
中心(42585)
(42327)
业大(41457)
(40896)
师范(40596)
研究所(40380)
北京(38735)
财经(38534)
(34861)
(34757)
农业(33256)
(33078)
师范大学(32797)
技术(29487)
基金
项目(193009)
科学(151054)
研究(145268)
基金(137955)
(118443)
国家(117317)
科学基金(101227)
社会(90193)
社会科(84420)
社会科学(84394)
(75902)
基金项目(74507)
教育(66849)
自然(65387)
自然科(63824)
自然科学(63811)
(63647)
自然科学基金(62646)
编号(61815)
资助(55848)
成果(51346)
重点(42386)
(42150)
课题(41874)
(40578)
(39653)
项目编号(38043)
创新(36748)
大学(36481)
科研(36429)
期刊
(117447)
经济(117447)
研究(84087)
中国(55655)
学报(44076)
管理(40330)
科学(40283)
(39712)
教育(39140)
(36293)
大学(33550)
学学(30392)
农业(27425)
技术(24434)
图书(22688)
(22258)
金融(22258)
业经(19812)
财经(17975)
经济研究(16658)
书馆(16109)
图书馆(16109)
问题(15601)
(15244)
理论(14561)
实践(13683)
(13683)
科技(13665)
(13517)
(13320)
共检索到414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巧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是对清代文献文化史体系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其不仅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理路,也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范式。该著作大量使用日记、题跋、笔记等史料,以专题史的形式,综合利用书籍史、文化史、技术史、心态史、学术史等视角,探索了清代书估、抄书人、文士、女性等群体与书籍的互动,分析了《读书分年日程》《说文》、家集、小说戏曲、新学书籍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勾勒揭示出清代文献与文化的流动与关联图景,为后续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书是清代文献文化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与导向价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张林峰  
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微观分析,发现清代晋商在济南经营的主要行业除历来擅长的金融和盐业之外,首饰业和药业占比之高是在其他城镇罕见的,特别是21家药业字号中竟有19家主营人参。晋商的这一行业选择,显然是为适应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相对庞大所采取的策略,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济南商业中奢侈性消费占比较高的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孝德  
本文从清代(1644—1840)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数量、价格和利润等方面考察了中日书籍贸易的情况。本文认为清朝时期中国书籍输入日本的数量较以往朝代更大,种类更多,其原因不仅在于日本各阶层的需求大大增加,书籍的巨大利润也是重要的因素。输入日本的汉籍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外,作为贸易商品的特点突显出来,书籍的价格在原产地中国与在销售地日本相比,差距很大,商人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也由僧侣携带为主变成由商人携带为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祁州药市兴起于清初,清代中叶迅速发展,同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华北最大的药材市场。据捐款统计,同光之际汇聚祁州的商人商号已近2 000家,其中以关东、怀庆、山西等药材帮实力最强。祁州药市的货源和辐射范围主要包括直隶、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也有少量江西、宁波、陕西药商来此贸易。这些药材商帮将家乡所产药材汇集到祁州,又从祁州购买其他地区所产带回各自的销区。祁州本地经济也以药材贸易为中心,形成加工存贮、中介贸易以及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声丰  
清政府为保证赣关关税的征收,力图从制度约束和考核检查等方面予以加强,以确保国家对榷关的切实控制和榷关功能的正常执行。这些税收制度维持了赣关的运转,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对清代赣关税收制度的个案考察,可以得到两个较为宏观的结论:一是推行"恤商"政策、保护商品流通是清政府的基本立场,二是正是像赣关这样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榷关,对于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地方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吕文利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入阐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基础上的高度凝练,极其鲜明地指出了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历代都重视实现“大一统”,促成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王朝,其继承前代经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清朝“大一统”的多维实践,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清代的具体展开,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秋梅  
清代,买卖契约作为重要的契约类型之一,一方面,在国家法的统一规范与国家政权的竭力参与下,表现出较高的统一性,其外在形式日趋规范与统一,契约内容渐趋明确与固定;另一方面,则因受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契约主体构成、交易标的选择,还是要件设置和订立程序方面又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对买卖契约地区差异性的表现及其生成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清代国家法律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张伟民   邢阁   赵妮   赵小旭  
[目的/意义]清代档案文献承载着清代的历史记忆,对清代档案文献进行知识重组,解决内容晦涩、利用门槛高的困境,有助于深入剖析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方法/过程]构建清代档案文献知识重组框架,依次进行语料采集、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存储,实现知识重组,并对知识重组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清代文官之间升任关系记载较为详细,但对升班之外的关系描述较少甚至缺失;所记载的文官官制以满洲缺和汉缺为主,且中下品级官职数量汉缺远多于满洲缺,而在重要职位的设置上满洲缺与汉缺近似;清代文官官制既保证低级官职任命的灵活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品级官员的冗滥;同一品级官职可能因地域、部院等导致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的差异。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本文利用商人会馆碑刻等资料,对清代中叶甘肃山陕商人的来源及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考察显示:甘肃的晋商多来自晋中和晋南,主要分布于平阳、汾州等府和解州直隶州;陕商则主要来自西安、同州二府。山陕商人在甘肃经营的商货主要有绸缎、布匹、茶叶、皮毛、杂货等,甘肃输入商品以绸缎、棉布、茶叶等为大宗,输出则为水烟、药材、皮毛制品等。乾隆年间汇聚兰州的山陕商号已有四五百家,武威更达六七百家,秦州和张掖则少得多。凉州府城武威是连通中原与甘肃西部乃至新疆的重要转运枢纽,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可能均超过省城兰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