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9)
2023(6435)
2022(5332)
2021(5119)
2020(4062)
2019(9715)
2018(9757)
2017(18032)
2016(10093)
2015(11545)
2014(11913)
2013(11525)
2012(10886)
2011(9718)
2010(9891)
2009(8774)
2008(8715)
2007(8106)
2006(7205)
2005(6178)
作者
(28098)
(23349)
(23004)
(22090)
(14825)
(11295)
(10682)
(9073)
(8966)
(8680)
(8092)
(7873)
(7720)
(7160)
(7153)
(7103)
(7061)
(6929)
(6608)
(6600)
(5668)
(5634)
(5560)
(5512)
(5491)
(5185)
(5185)
(5107)
(4716)
(4711)
学科
(38271)
经济(38235)
管理(24298)
(18472)
地方(14740)
中国(14604)
(13044)
(12981)
企业(12981)
方法(10090)
土地(9683)
(9186)
农业(8782)
业经(8263)
数学(8252)
数学方法(8137)
城市(7823)
(7751)
理论(7217)
环境(7100)
(6908)
教育(6073)
(6041)
教学(6026)
(5926)
城市经济(5636)
地方经济(5567)
资源(5282)
经济学(5203)
工作(4753)
机构
学院(131464)
大学(128511)
管理(46329)
研究(44649)
(43628)
经济(41929)
理学(37498)
理学院(36862)
管理学(36085)
管理学院(35817)
中国(35673)
(31024)
科学(29114)
(24114)
中心(22715)
(22091)
(22083)
(21730)
师范(21571)
(21512)
(19926)
北京(19723)
研究所(19490)
业大(19472)
(17487)
(17244)
师范大学(17156)
农业(16999)
技术(16830)
财经(15821)
基金
项目(83790)
研究(65317)
科学(63904)
基金(55466)
(47587)
国家(47070)
科学基金(40096)
社会(37815)
社会科(35359)
社会科学(35347)
(34693)
基金项目(30548)
教育(30130)
编号(29729)
(29010)
自然(25469)
自然科(24752)
自然科学(24749)
成果(24373)
自然科学基金(24239)
课题(21748)
资助(21317)
(19141)
重点(18745)
(18349)
(16826)
(16533)
规划(16235)
项目编号(16124)
(15875)
期刊
(61667)
经济(61667)
研究(41039)
中国(38811)
教育(23443)
(20809)
(18313)
科学(17894)
学报(17653)
管理(15757)
技术(13972)
农业(13886)
大学(13140)
图书(11642)
学学(11492)
(11385)
金融(11385)
业经(10970)
资源(9952)
问题(9481)
(9233)
城市(8951)
书馆(8886)
图书馆(8886)
职业(8109)
(7249)
(7107)
论坛(7107)
现代(7040)
经济研究(7005)
共检索到219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棚宇  王秀兰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数学模型。首先,从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方面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效态及其满意值与不允许值;最后,通过Excel软件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功效系数,并以武汉市为实证,进行了模型实用性与可信度的分析与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宁龙梅  芦云峰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汪洋  代立  周颖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糊逻辑和因子分解分析。研究结果:2005—2013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以2008和2011年为转折点呈稳步改善态势,土地利用生态效能和土地利用资产价值成为限制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1)从隶属度和障碍度角度看,要保持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迅速而明显,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点;(2)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下,障碍度指标带有可持续性特色,其影响力也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有很大提升,表现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依玲  谢波  南贤淑  安子豪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昀凯  刘胜华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区的雾霾天气不断爆发,使我国的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PM2.5作为雾霾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日渐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随着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从法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土地利用与PM2.5的相关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市各类用地类型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程度。研究方法:使用ENVI与ArcGIS对武汉市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空间分析与插值处理,再应用SPSS将其与武汉市2013年10个观测点的P...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韦  张翼峰  付雄武  吴不为  
土地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合理规划土地,实时跟踪、动态监控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土地管理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准确掌握土地信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构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武汉市作为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是国内较早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在国土资源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强化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喻建华  徐晶  
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耕地、建设用地报批和实施土地整治等活动的主要依据,但现实中,随着土地在宏观调控中作用的不断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体系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这个意义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航  申格  黄青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布局及局部气候改变等因素使得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2004~2015年5个时相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热岛强度分级,获取了近10 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结果,并分析了武汉市11个辖区城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征及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后,武汉市老城区热岛面积持续减少,而新城区热岛面积则持续增加,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新城区扩张的趋势,至2015年,新老城区热岛面积仅相差20.74 km~2;(2)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与洪山区是近些年城市热岛面积增长较为显著的辖区,其中江夏区的热岛面积年际变化最大,最高值达95.42 km~2;(3)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年际平均值拟合关系显示,2004~2015年,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用地的R2值最大,为0.681 2,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面积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