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8)
- 2023(17120)
- 2022(14725)
- 2021(13619)
- 2020(11626)
- 2019(26382)
- 2018(26062)
- 2017(49933)
- 2016(27274)
- 2015(30186)
- 2014(29657)
- 2013(28747)
- 2012(26019)
- 2011(23251)
- 2010(23260)
- 2009(21676)
- 2008(20816)
- 2007(18161)
- 2006(15373)
- 2005(12979)
- 学科
- 济(107013)
- 经济(106894)
- 管理(76857)
- 业(72624)
- 企(60091)
- 企业(60091)
- 方法(52474)
- 数学(46767)
- 数学方法(46019)
- 农(28394)
- 中国(27755)
- 财(27306)
- 学(23562)
- 业经(22549)
- 地方(20304)
- 贸(20289)
- 贸易(20282)
- 易(19695)
- 农业(18863)
- 务(18120)
- 财务(18053)
- 财务管理(18014)
- 制(17487)
- 理论(17466)
- 企业财务(17045)
- 环境(16360)
- 技术(16047)
- 和(15718)
- 银(14359)
- 银行(14300)
- 机构
- 学院(379517)
- 大学(376441)
- 管理(147262)
- 济(147177)
- 经济(143948)
- 理学(128962)
- 理学院(127467)
- 管理学(124715)
- 管理学院(124051)
- 研究(121970)
- 中国(89640)
- 科学(80233)
- 京(78239)
- 农(69357)
- 财(64629)
- 业大(62686)
- 所(61557)
- 中心(57487)
- 研究所(56754)
- 农业(55480)
- 江(55034)
- 财经(53265)
- 范(48578)
- 经(48522)
- 师范(47928)
- 北京(47564)
- 经济学(44737)
- 院(44737)
- 州(43924)
- 技术(41807)
- 基金
- 项目(268758)
- 科学(211110)
- 基金(195630)
- 研究(186980)
- 家(173704)
- 国家(172350)
- 科学基金(147964)
- 社会(118236)
- 社会科(112159)
- 社会科学(112126)
- 省(106823)
- 基金项目(104266)
- 自然(100341)
- 自然科(98139)
- 自然科学(98111)
- 自然科学基金(96306)
- 划(90503)
- 教育(87717)
- 资助(79877)
- 编号(75143)
- 重点(61004)
- 成果(58091)
- 部(57917)
- 发(56781)
- 创(56410)
- 科研(52793)
- 创新(52701)
- 计划(51856)
- 课题(51510)
- 大学(49467)
- 期刊
- 济(149596)
- 经济(149596)
- 研究(96481)
- 中国(67369)
- 学报(65548)
- 农(61591)
- 科学(59062)
- 财(50682)
- 管理(50658)
- 大学(48376)
- 学学(46127)
- 农业(41945)
- 教育(36126)
- 技术(33277)
- 融(26926)
- 金融(26926)
- 业经(26673)
- 财经(25002)
- 经济研究(24698)
- 业(22706)
- 经(21451)
- 问题(21177)
- 版(19560)
- 统计(19440)
- 策(18312)
- 科技(18165)
- 技术经济(17936)
- 资源(17765)
- 商业(17622)
- 业大(16938)
共检索到523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新华 钟苏娟
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DPSIR概念模型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解释框架,解析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关键路径是"高铁—生产要素—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响应",即高铁通过作用于各项生产要素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态,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相应响应措施。以站点数量、线路数量及总里程为表征的高铁因子与包括人、土地、资金及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产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状态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均有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正向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而土地利用状态对土地效益并无显著作用。基于此,在未来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高铁在要素配置上的正向效应,以高铁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并辅以各项激励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盛和 何书金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以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案例,对3种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测算模型由于细分并同时考虑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及新增过程,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与速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忠振 宫之光 董夏丹
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区开发问题,基于劳瑞模型的思想,以勤务者生活质量(QOL)和服务设施效率最优为目标,优化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首先,分析勤务者对生活基础设施的需求,研究各种因素对其选择居住地点的影响。其次,基于QOL指标研究勤务者的居住选址行为,建立勤务者居住选址模型。第三,以勤务者QOL最大和新区单位生活设施所服务的人口最多为目标,构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通过合理布置土地利用来控制居民的出行距离。最后,以大连机场新区建设为例实施计算,为控制新区开发所诱发的交通需求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晓丹 范胜龙 孙巧燕 汤俊红 张转转
基于2014年龙海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DEM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共设计7个模拟尺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对试验区有重要贡献的10种驱动因子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对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龙海市模型的最佳模拟尺度为125 m×125 m,在该尺度下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精度分别为:82.73%、76.65%、69.52%、88.49%.龙海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各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高程、人口、可达性因素是决定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巧娴 梅昀 陈银蓉 韩啸
运用湖北省16个城市2000、2005、2010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测算并分析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各城市的效率值大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提升的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由2000年以武汉市为最高值向周边城市递减的单一中心格局,逐步演变为2012年的鄂东南和鄂西部的双中心格局;3武汉周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且具有较大的减碳提效空间;4湖北省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冗余、二三产业产值不足、净碳排放量过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升;5省会城市、城市圈城市、鄂西圈城市的理想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根川 夏建国 王昌全 陈文宽 杨娟
利用眉山市东坡区1996年和2005年各种地类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借助GIS空间叠置分析和FRAGSTATS的统计功能,分别获得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类空间相邻矩阵,通过将二者结合的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对东坡区1996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转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有的地类都有保持稳定的趋势,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种地类的稳定性最强;②城市和其它建设用地具有超强的抗可逆性,与它们相邻的其它各种地类都有向它们强烈转化的趋势,它们自己能保持极强的稳定性,这充分说明1996年~2005年期间东坡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历着强势推进的过程;③未利用地一方面单向的朝着其它建设用地和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维鸽 陈海 杨明楠 张波 庞国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驱动力在不同尺度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学者们关注。论文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研究区域,在地形图、航片解译数据及2009年实际测量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多层次模型的理论,借助HLM6.07(student)软件工具,构建从地块(微观尺度)到农户(中观尺度)的二层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因素模型,试图揭示微观层面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选择种植土豆、谷子作物的土地利用决策与地块的自然因素和农户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关;②农户种植土豆、谷子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③将多层次模型应用到从微观尺度到中观尺...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决策 农户 多层次模型 高西沟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 ,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 :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 ,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 ,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 ,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 ;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 ,随时间变化较平稳 ;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振华 唐芹 蒋红
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利用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该地区25个城市在2009-2012年间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运用传统DEA方法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次,运用SF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得到新的投入变量。最后,将新的投入变量和原始产出变量重新代入传统DEA模型,得到更加准确的效率值。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被低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被较大程度高估;大部分城市的决策与管理水平都较为成熟,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上海和苏州的土地利用水平最高,江苏省的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浙江省的浙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国平 刘黎明 付永虎 袁承程
土地利用过程中会产生期望和非期望产出,针对以往土地利用结构评价中忽略环境产生的非期望产出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真实性问题,以大都市城郊的上海青浦区为例,宏观上,运用信息熵模型对该区2005~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进行评价;微观上,运用非期望产出模型测算青浦区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为寻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损失的原因及改善途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时序上呈现"M"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2)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变化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的中心城区向东西两翼递减格局;(3...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通过 GIS建模 ,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着重对耕地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自然与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且区分不同的规模尺度与不同的区域类型 ,将对提高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的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亮 郝晋珉 高阳 段文凯 李牧 陈爱琪
以1997、2005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状态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从变化幅度上看,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园地保持相对稳定;从动态变化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各用地类型在2005—2014阶段年均变化激烈于1997—2005阶段;从状态趋势上看,整个研究阶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模型测度 动态变化 内蒙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小汎
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除耕地外,辽宁省所辖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全省较为一致。相比全省土地利用增加或减少,各地市耕地、牧草地变化速率呈现较高、较低或一致,而另4种土地利用类型只有较高或较低两种情况。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各地市分布趋向均衡,而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则由分散趋向集中的态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熵模型引申扩展出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可更全面地阐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中阳 张军民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进入高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在显著的规模效应掩盖下,土地利用无效率的问题却使得生态脆弱性较强的新疆城市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本文应用Super-SBM DeA模型,测度新疆2000一201 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现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规模等级差异、路径依赖特征。现阶段,新疆城市土地利用无效率主要来源于劳动投入无效率,同时,资本效率低下、城市盲目扩张、环境产出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新疆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空间Logistic和Markov模型集成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化方法研究
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农村土地发展权、空间溢出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实证研究
开征物业税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较静态模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基于SWAT模型的昌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典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DDF-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的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设计与实证分析——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及碳效应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的昌黎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