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3)
- 2023(14616)
- 2022(12716)
- 2021(11856)
- 2020(9741)
- 2019(22136)
- 2018(22080)
- 2017(42014)
- 2016(22753)
- 2015(25534)
- 2014(25090)
- 2013(24650)
- 2012(22371)
- 2011(20312)
- 2010(20119)
- 2009(18710)
- 2008(17633)
- 2007(15423)
- 2006(13365)
- 2005(11082)
- 学科
- 济(86566)
- 经济(86463)
- 管理(62293)
- 业(61467)
- 企(48138)
- 企业(48138)
- 方法(40491)
- 数学(34910)
- 数学方法(34387)
- 农(33561)
- 业经(22234)
- 中国(22214)
- 农业(22200)
- 财(20819)
- 学(20667)
- 地方(17447)
- 制(15658)
- 贸(15282)
- 贸易(15274)
- 理论(15215)
- 易(14827)
- 环境(14138)
- 和(13782)
- 技术(13759)
- 务(13203)
- 财务(13133)
- 财务管理(13105)
- 教育(12472)
- 银(12396)
- 企业财务(12351)
- 机构
- 学院(319596)
- 大学(317960)
- 管理(126597)
- 济(119512)
- 经济(116689)
- 理学(110633)
- 理学院(109420)
- 管理学(107279)
- 管理学院(106729)
- 研究(103654)
- 中国(75692)
- 科学(67684)
- 京(66698)
- 农(58701)
- 财(52946)
- 业大(52406)
- 所(51833)
- 研究所(47716)
- 中心(47588)
- 江(45680)
- 农业(45340)
- 财经(43372)
- 范(43293)
- 师范(42900)
- 北京(41276)
- 经(39424)
- 院(37811)
- 州(37305)
- 经济学(34901)
- 技术(34468)
- 基金
- 项目(226905)
- 科学(177780)
- 研究(165371)
- 基金(163380)
- 家(142982)
- 国家(141743)
- 科学基金(121423)
- 社会(103004)
- 社会科(97334)
- 社会科学(97310)
- 省(90104)
- 基金项目(86972)
- 自然(79657)
- 自然科(77727)
- 自然科学(77709)
- 自然科学基金(76281)
- 教育(75960)
- 划(75370)
- 编号(68675)
- 资助(66745)
- 成果(55138)
- 重点(50524)
- 部(49009)
- 发(48289)
- 创(46914)
- 课题(46793)
- 创新(43634)
- 科研(43392)
- 教育部(41746)
- 大学(41722)
- 期刊
- 济(130422)
- 经济(130422)
- 研究(88038)
- 中国(58292)
- 农(57191)
- 学报(55000)
- 科学(49348)
- 管理(43038)
- 大学(41293)
- 农业(39086)
- 学学(39012)
- 财(38136)
- 教育(36759)
- 技术(26608)
- 业经(25161)
- 融(24093)
- 金融(24093)
- 经济研究(19687)
- 财经(19665)
- 图书(17789)
- 业(17658)
- 版(16961)
- 问题(16953)
- 经(16747)
- 科技(16231)
- 业大(15218)
- 理论(14976)
- 技术经济(14686)
- 资源(14017)
- 实践(13963)
共检索到448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春青 金恩霖 孔杰 张大玉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活态遗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当前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展,我国大量的传统村落正在逐年消失,除传统村落空心化以及显性保护要素被破坏等原因外,其隐性保护要素内核的崩塌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而“活态遗产保护方法”是一种通过延续遗产价值和使用功能来稳固遗产隐性保护要素并指导显性保护要素保护的工作方法,基于这一理论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要素的构成及分类进行探讨,研究传统村落遗产的有形实体与无形文化双重保护与共时呈现。通过大数据采集中搜索引擎优化的方法判断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要素的侧重趋势,进一步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度”数学分析模型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凸显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并加以保护。最终形成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保护要素分级分类体系,将活态遗产保护方法具体映射到传统村落的保护要素中,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火陈晨 李广斌 嵇淋 王勇
单一的政府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且易忽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作用,使得建筑遗产保护行动市场参与不足。文章引入产权强度理论,从制度强度、行为强度、关系强度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以苏州市传统村落为例,提出“以股强保”“以换求保”“以租维保”3种不同的市场化保护路径。
关键词:
产权强度 建筑遗产 市场化保护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资本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嘉毅 葛绪锋 陈玉萍
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往往顾此失彼。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建立起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符号记忆——表征展示——文化凝视"模型,从传统村落遗产中攫取文化符号记忆,形成传统村落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将文化符号记忆在旅游开发中进行原真性的当代再生产,展示表征为游客凝视的视觉焦点,游客经由文化凝视实现对传统村落遗产的体验与解码,进而实现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生态。江苏洪泽龟山古村落的样本分析,验证了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逻辑。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符号 表征 文化凝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纯阳 屈海林
本文基于社区依恋的多维性视角,以社区依恋的四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社区意义、社区参与、社区依恋、社区满意和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型,以福建土楼为例,实证分析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社区满意的调节作用,揭示在满意程度不同的居民中,社区依恋对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均对居民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区依赖的影响最大,其下依次为社区情感和社区认同;(2)社区意义通过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3)社区参与通过社区依赖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社区满意分别对社区依赖与社区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红蕾
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一项重要内容。粤北地区是客家古村落的主要领地之一,作为客家人几百年来的聚居地,也是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忆"。苏家围便是粤北河源市客家文化集中体现的典型村落,它不仅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共性,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府第式"的民居建筑群,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重要功能和遗产价值。文章即以苏家围为例,在分析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同时与国内外其他古村落对比,全面评估苏家围的遗产价值,包括它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及突出的普遍价值,最后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娟 宋文杰 单彦名 王浩翔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遗产保护与资源介入双重影响。如何科学评估村落动态发展趋势,合理确定活态传承模式成为研究重点。研究基于要素协同理论,构建村落主体、产业发展、设施本底三大要素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分类的理论依据;获取分析传统村落要素相关的人口普查、设施兴趣点(POI)、手机信令等多元数据,形成定量化、可操作、可视化的指标数据支撑。研究采用K_modes聚类算法,将北京传统村落划分为待发展型、稳静发展型、潜力发展型、活力发展型4类,研究提出适用于村落动态发展趋势、资源介入优势、遗产持续保护的运营模式,形成重点突出、内容明确、兼顾管理运营的系统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
要素协同 传统村落 活态传承 分类施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克勤
在考察北京门头沟区3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SWOT分析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管理、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特色性保护和动态性保护的遗产资源保护对策,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以促进北京门头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