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4)
- 2023(9061)
- 2022(7513)
- 2021(6966)
- 2020(5787)
- 2019(13310)
- 2018(12911)
- 2017(24970)
- 2016(13151)
- 2015(15379)
- 2014(15194)
- 2013(15362)
- 2012(15100)
- 2011(14033)
- 2010(14057)
- 2009(13401)
- 2008(13154)
- 2007(11700)
- 2006(10585)
- 2005(9781)
- 学科
- 济(88214)
- 经济(88138)
- 管理(37237)
- 方法(35713)
- 业(33031)
- 数学(32739)
- 数学方法(32540)
- 企(25473)
- 企业(25473)
- 中国(21376)
- 地方(18146)
- 农(16162)
- 贸(15400)
- 贸易(15391)
- 财(15305)
- 易(14959)
- 业经(13824)
- 学(13337)
- 地方经济(12943)
- 制(12752)
- 融(12091)
- 金融(12091)
- 银(10973)
- 银行(10967)
- 农业(10815)
- 环境(10773)
- 行(10619)
- 体(9866)
- 发(9413)
- 和(9264)
- 机构
- 大学(210804)
- 学院(206043)
- 济(108243)
- 经济(106642)
- 研究(77080)
- 管理(76408)
- 理学(65470)
- 理学院(64765)
- 管理学(63976)
- 管理学院(63586)
- 中国(61173)
- 财(47136)
- 京(44201)
- 科学(40345)
- 所(38049)
- 财经(37990)
- 经济学(37257)
- 经(34772)
- 研究所(34075)
- 中心(33917)
- 经济学院(33540)
- 江(28886)
- 北京(28761)
- 财经大学(28338)
- 农(28016)
- 院(26923)
- 范(25405)
- 师范(25223)
- 业大(24250)
- 科学院(22925)
- 基金
- 项目(128448)
- 科学(103188)
- 基金(98532)
- 研究(95318)
- 家(84603)
- 国家(83993)
- 科学基金(72197)
- 社会(66933)
- 社会科(63769)
- 社会科学(63756)
- 基金项目(50190)
- 省(44507)
- 教育(43019)
- 自然(42527)
- 资助(42345)
- 自然科(41591)
- 自然科学(41581)
- 自然科学基金(40922)
- 划(38241)
- 编号(34858)
- 部(31551)
- 国家社会(30115)
- 成果(29620)
- 重点(28710)
- 发(28510)
- 教育部(28136)
- 中国(27928)
- 人文(26487)
- 创(25657)
- 大学(25410)
- 期刊
- 济(121769)
- 经济(121769)
- 研究(69925)
- 中国(39274)
- 财(34873)
- 管理(29963)
- 学报(27780)
- 科学(27505)
- 农(25625)
- 融(22815)
- 金融(22815)
- 大学(22472)
- 经济研究(21687)
- 财经(21371)
- 学学(21228)
- 经(18591)
- 农业(17582)
- 技术(17060)
- 贸(16497)
- 问题(16379)
- 教育(15867)
- 世界(14881)
- 国际(14771)
- 业经(14553)
- 技术经济(12863)
- 统计(12536)
- 策(10501)
- 业(10074)
- 经济问题(9932)
- 决策(9735)
共检索到322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小宇 刘金全
文章利用排序选择模型对"泰勒规则"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中央银行主要根据产出运行情况调整利率,并没有发现中央银行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利率的相关证据。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仍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并不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的;第二,目前我国的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国外热钱对国内冲击较大,利率提升空间受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耿中元 李薇 翟雪
本文首先构建了金融稳定指数,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金融业的稳定状况;然后基于STR模型构建了考虑金融稳定的非线性泰勒规则模型,并以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以滞后一期产出缺口为转换变量的、考虑金融稳定的泰勒规则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与不考虑金融稳定的非线性泰勒规则相比,以滞后一期产出缺口为转换变量的、考虑金融稳定的非线性泰勒规则,满足泰勒条件,在拟合优度方面表现更好,有助于中央银行在实现价格、产出目标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
关键词:
泰勒规则 非线性 金融稳定 STR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骆玉鼎
1993-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率由最高时的24.6%(1994年3季度)下降到一位数,最低达到5%(1996年),同时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滑坡,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97年仍达到9.7%)。很多人将这段时间出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胜 邹恒甫
We develop the Taylor rule in open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benchmark Taylor rule and response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Through comparisons and analysis we take USA,Japan and EU as sample countries and conduc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in open economy in the framework of expanding Taylor rule.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ncreasingly open world China's monetary authority should not neglect the influence of USA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its own monetary policies.
关键词:
开放经济 泰勒经济 实证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宏涛 王晓芳
文章从标准泰勒规则的内涵和适用条件出发,应用中国1995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1季度的数估计了标准的线性泰勒规则,逐步从利率平滑、前瞻性变量、汇率因素和资产价格等方面放宽适用条件,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数据对泰勒规则的拓展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验证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应性。
关键词:
泰勒规则 开放经济 资产价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卞志村
本文首先对有关泰勒型货币政策规则特征的研究文献作了一个简要回顾,并考察了对泰勒原式的修正以及运用和设计泰勒规则的理论及实证问题。然后,本文分别运用广义矩方法及协整检验方法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泰勒规则虽然可以描述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但这一规则是不稳定的,故目前并不适合在我国运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稚平 刘广伟
一、相关变量数据的选取与处理1.我国GDP缺口的估算估算GDP缺口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趋势法、H-P滤波方法、单变量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以及多变量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本文在估计中国的潜在GDP时采用H-P滤波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对现实产出趋势较为合理的描述基础上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乔晓楠 李欣 蒲佩芝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目标,重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本文尝试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收入分配对经济循环的影响,进而将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占比是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收入分配通过工资变化影响技术选择与生产效率。在需求侧,收入分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影响需求规模与产能利用水平,其中,工资变化导致劳动者自身再生产消费规模的变化表现为直接渠道,而工资变化引致利润率变化进而对积累的影响表现为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同时发生作用但方向相反,因此,可以根据工资变化对产能利用水平的不同影响将经济区分为“利润主导型”与“工资主导型”。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文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工资、全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积累率、产能利用水平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以2010年作为转折点,由“利润主导型”转向“工资主导型”。这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此外,本文还从所有制、分配、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 经济循环 积累方式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唐德祥 孟卫东 许雄奇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那么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积极影响?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在4变量系统内检验了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和固定资本投资、劳动投入、科技创新投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②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Granger影响,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会导致经济增长;③在1-15年滞后期内,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为正向效应。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依赖,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孔希贤 郎丽华 王钰良
数字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提振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探究数字贸易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贸易提升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为新经济部门发展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效应与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空间效应检验表明,数字贸易发展对毗邻城市经济韧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非资源型城市、大型城市、沿海城市以及第三产业发达城市,数字贸易发展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一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韧性提升,并且数字贸易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的演化效应。研究结论为建设数字贸易强国和强化经济韧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金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即使2008年席卷全球经济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没有阻碍其增长步伐。研究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钱纳里的经济结构分析模型为出发点,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真实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人数两大因素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使用弹性系数指标对影响程度进行细致刻画。从实证结论中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应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二是保持产业结构按"二、三、一"顺序发展,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三是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来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四是促进经济和谐增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郑海涛 任若恩
本文在行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ICT资本深化、ICT生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及ICT使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从研究结果看,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于ICT资本深化的贡献以及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ICT使用还未带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由于中国处于ICT扩散的初期,尽管ICT有着很高的扩散速度,但ICT资本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信息化将在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雄奇 张宗益 康继军
中国财政赤字与贸易差额的关系不能用利率、汇率的变动予以解释,而与储蓄-投资缺口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基础,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在5变量系统内检验了中国财政赤字与贸易差额的关系。结果显示:贸易差额、财政赤字、利率、汇率及 GDP(PPP)等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财政赤字、GDP 对贸易差额具有 Granger 影响,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贸易顺差增加,GDP 的增加导致贸易顺差减少;利率、汇率对贸易差额无 Granger 影响。其政策含义在于,通过控制包括财政赤字在内的有关宏观经济变量可以有效地调节中国的贸易收支。同时,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高储蓄、低消费、外资的“超国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陈璇
本文基于演化的视角考察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界定为互补匹配过程中各层级人力资本比重逐步动态调整并最终实现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互补匹配性和动态演化两大特征。基于此,本文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以表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程度,通过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通过推升技术进步引起产业升级和促进人口集聚形成城市化而实现经济增长。因此,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各地不应脱离本地经济发展阶段而简单地增加高级人力资本比重,而应在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注重不同技能人力资本的互补匹配性和不同层级人力资本比重的动态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奇
反思人民币汇率十年争论,大多围绕"外部施压——内部被动反应"的逻辑展开,人民币汇率陷入升值"恐惧症"。本文以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各种争论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导致通货紧缩,人民币升值也没有促使就业下降,相反,人民币升值还伴随经济过热及就业持续增加;同时,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引起热钱流入的观点都缺乏经验的支持。因而,人民币升值"恐惧症"的理论逻辑值得重新审视,中国开放宏观政策选择有必要跳出被动应对怪圈,这对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争论 升值恐惧症 开放宏观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