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3)
- 2023(3585)
- 2022(2786)
- 2021(3036)
- 2020(2386)
- 2019(5479)
- 2018(5547)
- 2017(8312)
- 2016(5934)
- 2015(6757)
- 2014(6925)
- 2013(6019)
- 2012(5659)
- 2011(5544)
- 2010(5926)
- 2009(5171)
- 2008(5130)
- 2007(4930)
- 2006(4653)
- 2005(4502)
- 学科
- 教育(20502)
- 济(13700)
- 经济(13685)
- 中国(11600)
- 学(10393)
- 理论(9343)
- 管理(8619)
- 教学(6860)
- 业(6398)
- 企(5608)
- 企业(5608)
- 思想(4760)
- 政治(4554)
- 发(4257)
- 方法(4107)
- 研究(4029)
- 发展(3966)
- 展(3842)
- 思想政治(3766)
- 政治教育(3766)
- 治教(3766)
- 革(3742)
- 德育(3732)
- 经济学(3525)
- 财(3503)
- 学校(3478)
- 学法(3428)
- 教学法(3428)
- 高等(3410)
- 改革(3404)
- 机构
- 大学(84893)
- 学院(76462)
- 研究(31582)
- 教育(30436)
- 范(24959)
- 师范(24875)
- 师范大学(20736)
- 济(20672)
- 京(20335)
- 经济(19872)
- 科学(18374)
- 管理(17866)
- 所(16073)
- 中国(15779)
- 研究所(14525)
- 北京(14246)
- 理学(14240)
- 江(14164)
- 理学院(13866)
- 管理学(13379)
- 管理学院(13174)
- 职业(13066)
- 技术(12790)
- 中心(11996)
- 财(11867)
- 教育学(11795)
- 州(11300)
- 院(10699)
- 财经(9158)
- 职业技术(8938)
- 基金
- 项目(40475)
- 研究(39283)
- 科学(32583)
- 教育(28178)
- 基金(24234)
- 社会(21252)
- 成果(20820)
- 家(19819)
- 社会科(19585)
- 社会科学(19580)
- 国家(19439)
- 编号(19425)
- 课题(17652)
- 划(17081)
- 省(17015)
- 年(15739)
- 科学基金(15039)
- 规划(12553)
- 项目编号(11892)
- 度(11387)
- 性(11311)
- 部(11137)
- 重点(11106)
- 研究成果(11075)
- 基金项目(11020)
- 一(10486)
- 教育部(10436)
- 阶(10360)
- 段(10323)
- 阶段(10297)
共检索到136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任平 迈纳特·迈尔
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著作《大教学论》《世界图解》《人类改进通论·泛教论》《泛智学校》系统地阐述了泛教、泛智、终身学校的教育思想,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奠定了"教育普及"思想的理论基础。"人人均可受教"的泛教思想与德国教化思想之间联系紧密,集中体现在教育普遍化与普通教化、自然性教学原则与人性的自我解放、全面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对德国普通教学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泛智"的课程思想奠定了德国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自PISA震动后,以能力为导向的学校课程开始实施,以往普通教学论逐渐向专业教学论转向。分析当今"终身学习"下的教学,依然可以找寻与"终身学校"设想之间的关联。重新审视夸美纽斯思想与德国学校教育学之间的关联,意义重大。
关键词:
泛智 泛教 终身学校 夸美纽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忠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弓静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学"为中心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随着封建集权社会的强化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盛行,中国教育逐步演化成"教"为中心的范式,班级授课制度将"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机械化、程式化和制度化。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教育隐含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渐次浮现。教育将在"否定之否定"的钟摆中回归"学"的本源,并将在机制层面上实现两大转轨:从"苦学"向"乐学"转轨、从"传授"向"引导"转轨。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为中心 学为中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具有源于生活的品质,但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又具有高于生活的品质。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环境等基本要素更加凸显。审视近代以来的教育思潮,应以"扬弃"的态度与方式对待传统教育及其思想,发挥教育特有的作用,平衡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传承与创新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教育学意义。遵循并顺应这一本质属性及其教育学意义,是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生活教育 教育教学 社会实践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连连
现代美国学校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拨款,它是美国学校教育所需资金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来源;二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筹集部分资金,这在满足教育资金需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教育既传承和创新着文化,本身又具有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丰富而成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文化内涵、精神的文化内涵、主体的文化内涵、制度的文化内涵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等。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需要教育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改革办学评估标准和方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希尔伯特·迈尔 迈纳特·A·迈尔 林凌
本世纪初以来,德国学校教育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诸多变革。在宏观层面,学校教育在寻求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能力导向和基于证据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层面,学校自治权遭遇挑战;在课堂教学层面,学校与课堂中的异质性逐渐增加,教师面临着能力导向的教学要求所带来难题。与此同时,德国普通教学论和教化理论的研究也遭遇到学科教学论和基于证据的研究范式的挑战,德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在这些变革中反思前行。这些变革一方面受到国际上基于证据的学校教育研究范式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学校教育研究者对德国社会内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的反思。
关键词:
德国 学校教育 教学论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袁晓琳
教育学(院)系在教育学学科教学、科研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传统,即批判的态度、社会的立场、"成人"的追求、理论的原创、规范的指向、实践的行动。教育学(院)系的这种精神传统也是教育学研究的精神传统,是教育学学术研究的精神支撑,它既引领着教育学人的努力奋发,也引领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学(院)系 精神传统 学术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盛冰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美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革、校本管理、磁石学校、学券制、特许学校等多种形式 ,契约学校是当前的制度以及前面所施行策略的“混合物”。合同制使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变得更为明晰 ,并试图打破多年来美国公立教育中的民主控制制度 ;它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管理的基本单元 ,一个真正的组织和共同体 ;它强调学校的绩效责任 ,促使学校自主发展 ,以满足公众的日益多样化需求。总之 ,合同制被认为是为公立学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
契约学校 合同制 学校教育改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张倩
对学校是什么和学校应该做什么等的审问和慎思所形成的思想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学校是什么?学校应是什么?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是福禄倍尔在其《人的教育》中对学校发出的审问。通过以万有在神论作为其本体论基础的慎思,福禄倍尔提出,真正的学校是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气,使一切学校活动充满精神和生命的气息。学校的本质就是具有真正的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使家庭中的儿童步入更高的世界秩序从而成为学生的地方。真正学校的精髓在于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今天的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滋养精神和气质的精神食粮,开启和拓展学生的经验世界是今天学校应尽的本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杰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焦建利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在教育等社会领域引发多重争议。本文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从六个方面深度剖析ChatGPT及其他生成性人工智能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其在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潜力,并尝试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什么”以及“教师怎么教”这两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建华
学校教育哲学尊重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权益,重视和吸纳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仰。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隐性、实践性、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主要内容为学校的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学校教育哲学的提炼策略应当坚持独特性、系统性和民主合作性原则,还应当把握继承性与前瞻性原则的统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云英
培智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培智教育学校办学形式多样但规模较小,招生出现多种类型残疾学生同在一所学校的情况。培智教育学校的办学困难既有办学条件方面的也有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发展培智学校教育有利于教育体制与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应对培智教育学校性质进行界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培智教育学校的支持、管理与督导,提高培智教育的规模效益,提高教育管理者依法治教的意识及对培智教育的认识;重视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研究,加强对培智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以逐步构建培智教育的理论,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培智教育 特殊学校 培智学校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建华
新时代呼吁高质量学校教育,需要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哲学。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哲学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进而建构学校教育哲学。从本质上看,办学思想和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办学思想属于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目前中小学办学思想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主体认识模糊、内容指向不明、提炼表达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学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办学思想不会自动产生,必须经历一个提炼过程,才能从常识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办学思想提炼必须认真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围绕着追求好教育、建设好学校和培养好学生三个要素,通过立足学校实际、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未来趋势和明确责任主体五条原则加以提炼。只有办学思想提炼没有精彩的表达不行,只有学理性和概括性兼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并重的表达,才能提高办学思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论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
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故与鼎新——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思想及其影响论析
重回教育之爱: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视野中教育关系论研究
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的“教”与“学”——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育学院为例
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与德国研究风格的形成——访谈德国教育学家布因克曼教授
论希格斯的“非洲教育哲学”思想
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与美国“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的比较研究
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论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创新——兼论中国传统蒙学中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